APP下载

科研进展*

2015-11-02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变率平均功率海温

科研进展*

物理所国际合作实现中红外波段高平均功率近周期飞秒激光脉冲

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魏志义研究组一直致力于超快激光的研究,最近该研究组进一步与德国及西班牙等国的科学家合作,利用100 MHz重复频率的高平均功率薄片飞秒Yb:YAG激光作为驱动激光、LGS作为非线性差频晶体,成功产生了平均功率0.1 W、脉冲宽度66 fs、波长覆盖6.8—16.4 μm波段的中红外飞秒激光,第一次从该波段得到了高平均功率、高重复频率的相干辐射。该结果不仅比目前这一波段最新光学频率梳的单个梳齿平均功率高2—3个量级,而且在11.5 μm波长处的亮度比第三代同步辐射这样的大型装置高出数个量级,对于未来光学频率梳、THz技术、中红外光谱学、非线性显微成像及超快科学等研究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DOⅠ:10.1038/nphoton.2015.179)上。

长春应化所细胞膜结构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王宏达研究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超分辨荧光显微镜和单分子力谱等高分辨、高灵敏的单分子技术,在接近生理条件下对多种细胞膜结构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统一了多种模型观点,阐明细胞膜包括多种特征,如磷脂双层结构、流动镶嵌性、脂筏和非脂筏区域共存性、内外膜非对称性、不同功能细胞膜的差异性等,而不是单一模型可以解决所有的细胞膜问题。相关系列成果发表后受邀撰写综述发表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DOⅠ:10.1039/ C4CS00508B)上。

大气所等揭示增暖环境下厄尔尼诺海温对赤道太平洋降水影响的变化机制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黄平博士与其合作者利用18个最新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未来气候的模拟结果,分析了海温、环流、水汽、降水等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构建了一个海温、环流、水汽年际变率和背景态及其变化如何影响降水变率变化的理论框架,深度揭示了在增暖环境下厄尔尼诺海温对赤道太平洋降水影响的变化机制。该研究理清了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影响在未来变化中“海温-热带太平洋降水”这一关键环节中的物理机制,这对未来更准确地预估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影响的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除此之外,该研究所构建的海温、环流、水汽的年际变率和背景态及其变化如何影响降水变率变化的框架机制,是未来研究解释其他热带海温变率模态在全球变暖下对气候影响的变化的有力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DOⅠ:10.1038/ngeo2571)上。

2015年11月3日

猜你喜欢

变率平均功率海温
内部变率和全球变暖对春季北太平洋维多利亚模态增强的相对贡献
研究显示降水变率将随气候增暖而增强
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温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应用研究
基于Argo、XBT数据的苏拉威西海温盐特征分析
南印度洋偶极型海温与中国西南地区初秋降水的关系
瞬时功率与平均功率的区别
Does a monsoon circulation exist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tropical Pacifc?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比较与应用
波浪输运通量剩余量对上层海温的影响分析
我国风电装机平均功率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