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吕本中的诗歌创作

2015-11-02韩酉山

江淮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诗人

韩酉山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合肥 230051)

吕本中是南北宋之交著名的道学家,又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论家兼诗人,研究其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对于我们了解江西诗派艺术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尤其是南宋前期诗风的变化意义重大。以前我们曾探讨过其诗歌理论——“活法”和“悟入”[1],这里着重谈谈他的诗歌创作。读过江西诗派其他诗人的诗,再读吕本中的诗,给人有两个鲜明的印象:一是关注现实,二是风标自铸。

一、关注现实的创作底色

在北宋后期激烈的党争中,一些江西诗人,多以苏、黄遭到迫害为前车之鉴,采取洁身远祸的态度,不敢正视社会现实,在创作上局限于吟咏性情,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吕本中早年也受到这种倾向的影响,后来在现实的教育下,反身批判这种倾向,强调诗须有为而作,比较关注现实问题,而这种关注的程度,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个人阅历的增多日趋加深。

(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对困于租税、战乱、灾荒的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崇宁以后,蔡京等人假恢复新法之名,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加之水旱频仍,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程度。吕本中虽出身显贵世家,但一生颠沛流离,又作过临民小吏,比较接近底层,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这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如政和间,他路过高邮,看到百姓祈雨,写道:

泥龙蜥蜴困追求,旱遍淮南二十州。寄语天公莫轻许,少留明月作中秋。[2]卷四.邮上祈雨

东街暴泥龙,西街设铜像。利害有不同,未易相得丧。农夫责催租,日夕困大杖。那知清歌前,把酒有余量。[2]卷五.高邮遇大热作

据《扬州府志》载:徽宗崇宁元年夏蝗,大观二年大旱,“自六月不雨,至于十月”,政和元年淮南旱,重和元年夏大水。[3]两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两种不同人群在旱灾面前的心态和生存状态:一边是农民忙于塑泥龙寻蜥蜴祈雨,一边是达官贵人们忙于准备中秋赏月;东街的百姓暴泥龙祈雨,西街的富人却设铜像祈福;一边是农民困于催租大杖的扑责,一边是达官贵人们轻歌妙舞,豪饮无量。在对比中深刻揭示了官民对立、贫富对立的状况,对农民困于租税与灾荒的痛苦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

靖康以后,人民遭受的苦难是双重的。他们既承受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苦,又要承担维系战争所需的人力和物力,徭役、赋税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诗人清楚地看到:“只今胡尘暗江路,盗贼往往乘余威。良民虽在困须索,四海万里皆疮痍。 ”[2]卷一二.阳山道中遇大风雨暴寒有感因而他总是满含同情地希望朝廷和官吏们能够关心人民的疾苦,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紫塞传烽息,潢池带剑多。苍生好苏息,天意定如何?”[4]卷一.失题他在《送徐林稚山赴江西漕》中说:“百城编户皆疲瘵,日望公来与息肩。”在送曾几赴广西转运副使任时说:“政以苍生未苏息,思君日夕望回船。”徐林、曾几都是去作漕官,转运司与提刑司都是朝廷派出机构,号称“监司”,有权察访、纠弹地方官吏。吕本中希望他们能够关心人民疾苦,惩治贪官污吏,给“疲瘵”的百姓一个“息肩”喘息的机会。

当然,说到底,这些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所属阶级的统治地位。如他在上高宗论恢复疏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恤民情”,他指出:“今江南两浙科须日繁,闾里告病,倘有水旱乏绝,奸宄窃发,未审朝廷何以待之?”[5]显然,他认为只有轻徭薄赋,予民休息,百姓有了基本的生存条件,才能有稳固的统治基础,才能谈得上抗金恢复。他能够看到这一点,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二)揭露官场的黑暗腐败和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作为统治集团的一员,吕本中能清醒地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没落。他痛恨官场的尔虞我诈、相互攻讦的丑恶行径:“高堂食肉人,两马方踶囓。”[2]卷三.秋夜示李十他痛恨在风云变幻的政局中那些朝秦暮楚的投机分子:“少年阅人如邮传,汉廷公卿日千变。故人一蹙便青云,咫尺相逢不相识。 ”[2]卷五.送晁季一罢官西归他嘲笑那些争名逐利而落得身败名裂者:“眼看霍霍万钱食,便就匆匆五鼎烹。 ”[2]卷四.访张鉴秀才兄弟他不仅仅抨击腐败的官场,还把矛头指向骄奢淫逸的宋徽宗。当时,蔡京、童贯等人为了邀宠固位,擅权专国,千方百计诱导、迎合徽宗穷奢极欲,蔡京的长子蔡攸还对徽宗说:“所谓人主,当以四海为家,太平娱乐。岁月几何,岂能徒自劳苦!”[6]徽宗深以为然。崇宁元年设造作局,为皇室制作各种奢侈器皿,原材料皆征自民间;四年又设应奉局,搜罗各种花石树木运到京师,供徽宗玩赏,许多民家因一石一木被看中而家破人亡。这在吕本中的诗中也有反映,如《高邮道中荷花极目平生所未见》:

绿净红深水不流,炎天烈日自然秋。只供野父已无计,便与行人亦暗投。明月不来江北岸,好山应在石城头。何年得映潘妃步,更放君王作意游。[2]卷五

写他在赤日炎炎的夏天,途经高邮看到一望无际“绿净红深”的荷花,赏心悦目,顿生秋天的凉意。接着就为荷花抱起屈了,说它与田父野老在一起本是出于无奈,给我们这些行路的凡夫俗子看也是明珠暗投了。江北这地方没有明亮的月光,好山好水都集中在京城里,那才是你合适的去处。什么时候配上潘妃轻盈的舞步,好安排君王尽情地游赏啊!这明明是对朝廷在民间搜求奇花异石的不满,把徽宗比作昏庸荒诞的齐后主萧宝卷。他还在一首《学仙行》中说:

岂不闻齐天子,黄金丹成不肯仙。且贪人间乐,不能从汝飞上天。惜哉韦郎之妙语,一失毫厘千万年。[2]卷五

南、北齐的皇帝中没有人求仙学道,诗人只不过是假托“齐天子”,讽刺宋徽宗荒淫奢靡。徽宗崇道教,慕神仙,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惑于道士、方士的谎言,自谓是上帝的元子,神霄帝君,并令道箓院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但又贪图人间的享乐,建宫室,筑园林,力图营造出一个人间仙境。所以诗的结尾借韦应物的话说“齐天子”惑于尘世的享乐,“一失毫厘千万年”[7]。这些内容在其他江西诗人中是很少见到的。

(三)真实记录了靖康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多数在世的江西诗人经历靖康之变的洗礼,迸发出爱国热情,如饶节、韩驹、徐俯等人留下一些反映这场事变的作品,但数量很少。吕本中亲身经历金兵的两次围城,面对金兵的残暴肆虐和军民高涨的抗敌热情,他写下了大量的抒发忧国伤时情怀的作品。金人第二次围城,大约有三个多月时间,吕本中写有长短诗作四十多首,全面记录了这场战争的情形。围城的开头,他从民心士气中看到胜利的希望,兴奋地写道:“贼马侵城急,官军报捷频。民心皆欲斗,天意已如春。 ”[2]卷一一.京城围闭之初天气晴和军士乘城不以为难也因成四韵但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作者所愿。因主事大臣一意求和,勤王军滞留不进。十一月乙卯,金人攻破城池,烧杀抢掠,令人触目惊心。诗人写道:“昨者城破日,贼烧东郭门。……是时雪政作,疾风飘火云。十室九经盗,巨家多见焚。至今驰道中,但行胡马群。 ”[2]卷一一.城中纪事最具代表性的是《兵乱后自嬉杂诗》二十九首[4]卷三。这组诗不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写成的,大约初写于汴京,到扬州以后完成的。通过叙议结合,全面地记述了从围城到城破过程中诸多事件,揭露金人的残暴和宋廷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如: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自注:近闻河北布衣范仔起义师)(其一)

胡骑猖狂甚,连年窥两京。贪饕期竭泽,剪戮遂盈城。国论多遗策,人情罢请缨。有谁似南八,血指众心惊。(其三)

黄事多反复,萧兰不辨真。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亲。(其九)

如关于这场祸乱的导因,诗人说是“嬖孽开边隙,羌胡恃衅端”,“夷甫终隳晋,群胡迫帝居”。关于战争失败的原因,诗人认为是文臣少谋,武将拥兵,“国论多遗策,人情罢请缨”,“平世多忘战,今真得陈梁。燕雪拥豺狼,陆晋失金汤”。他指斥权臣:“汝为误国贼,我为破家人!”呼吁爱国志士为国献身:“有谁似南八,血指众心惊。”自己表示:“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此后,他自江左流落到江南、湖湘和岭南,但时刻关注时局的变化,一事一物,往往会触动他的家国之感。如《自祁门至进贤路中怀旧二绝》:“汴水夹榆柳,今留胡马群。”《宿翠微寺》:“中原且多事,吾党敢无忧。”《阳山雨雹》:“中原郡邑半丘墟,铁骑犹思犯南鄙。安得天威假庙谟,恢复两河端可俟。”《连州阳山归路三绝》之二:“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绍兴六年,传言金国三年大旱,他认为这是反攻复国的大好时机:“人传胡虏三年旱,势合山河一战收。 ”[2]卷一五.闻二弟召对心系中原,无日无之。甚至过贞女峡,因“贞女”二字联想到面对民族存亡关头一些人的不齿行为:“时经丧乱后,世不闻坚贞。 烈士久丧节,丈夫多败盟。 ”[2]卷一二.贞女峡而对为国捐躯者,则大加赞扬。过崇安,对坚持抗敌,拒绝金人迫降而自缢的刘韐,他说:“刘公生东南,节义迈等伦。时危出一死,以捍胡马尘。……此意苟不泯,楚人生伍员。 ”[2]卷一五.过刘显忠乡县作这都寄托着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痛陈党争弊端,力主消弭内部分歧。熙宁以后,党争迭起,成为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曾身受“党祸”之害的吕本中对此深恶痛绝。还在靖康金人围城的紧急关头,宰相白时中、李邦彦仍然党同伐异,担心主战的李纲取代自己的权位,力加排斥。吕本中沉痛地说:“丞相忧宗及,编氓恐祸延。”[2]卷一一.丁未二月上旬四首之一果如所料,最后以投降告终。南渡以后,此风不减,不仅围绕和战问题斗争得十分激烈,即在主战派内部也存在门户之见,互相攻讦,自我消耗,力量难以统一。绍兴三年,常同自岭外召还,他在《送常子正赴召》中说:

属者居闲久,今来促召频。但能消党论,便足扫胡尘。众水同归海,殊途必问津。如何彼黠虏,敢谓汉无人![2]卷一三

纪昀许为“切中当时之弊”。据《宋史·常同传》说,常同还朝,“首论朋党之祸”,显然是受了吕本中的启发。绍兴七年,吕本中还朝,赵鼎、张浚二相发生分歧,他担心由此酿成党争,在诗中说:“所在兵犹斗,中原乱未休。庙堂如有意,更与万人谋。 ”[2]卷一六.寓会稽禹迹寺劝劝当政者和衷共济,广纳众议,共济艰难,委婉地对赵、张提出批评。事实上,正是由于赵、张二人的分歧,造成秦桧复出的机会,使抗金恢复毁于一旦。大约在绍兴十四年,元祐宰相范纯仁的幼子正国赴任湖北漕,此时绍兴和成已过去四年,吕本中在送行诗中说:

忠宣在朝廷,每欲消党与。以我广大心,尽使变齐鲁。同门有不察,平地斗豺虎……静思前人意,皆是神所许。自守泥涂间,肯复计龃龉?[2]卷二0.送范子仪将漕湖北五首之三

范纯仁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旧党掌权以后,内部迅速分化为朔党、洛党和蜀党,斗得十分激烈。纯仁为相,希图调和矛盾,消弭党争,包括对新党采取宽容的态度,却遭到旧党内部的猛烈攻击,结果造成新党重新上台的机会,使国是日非。这实际上借史喻今,说今日所以造成向金人乞和的局面,就是因为主战派内部的纷争,给主和派提供了机会。结尾四句,是借范正国抒发自己的感慨,意思是,造成今日的结局,大概是天意吧。我身陷困境,哪还有资格对以往的纷争说三道四呢?心情十分沉痛。

二、风标自铸的艺术追求

从艺术上考查,吕本中虽然传江西衣钵,但他深知江西末流的种种弊端,一生都为自己提出的“活法”和“悟入”理论实践着、探索着,以此形成自己的作品特色。其友谢逸曾说:“以居仁诗似老杜、山谷,非也。杜诗自是杜诗,黄诗自是黄诗,居仁诗自是居仁诗也。”[8]此真的论。

(一)不断探索,不断出新的诗风。吕本中的诗歌总体来说,平易流转,但不同时期有不同变化。宋人王大成说:“余尝论作诗文,若不得其道,则千诗一诗,千句一句,自少壮至老熟,犹旦暮也。居仁之于诗,每一见一变,至于今,骎骎乎其未已,此岂偶然哉! ”[9]综观《东莱诗集》,吕本中从事诗歌创作四十余年,其诗风无日不在变化之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日月换新岁,江山非旧吾。 ”[2]卷三.喜章仲孚朝奉见过十韵

前期,从崇宁末到靖康事变之前,诗风大体表现为浑厚平夷,时出雄伟。这一时期将近二十年,他经历了由克肖黄、陈,过渡到领悟“活法”,自成风格的过程。陈岩肖评其诗“浑厚平夷,时出雄伟”[10],大体如此。但在崇宁、大观间时露模仿、因袭的痕迹。如:“含烟带雨过平桥,袅袅千丝复万条。 张令当年成底事,风流才似女儿腰。 ”[2]卷一.柳这首诗应该说写得十分精致,除掺入张绪的典故,其意象基本是贺知章《咏柳》、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九的糅合。这大概就是黄庭坚所倡导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还有《符离行》写符离居民的鄙陋,基本模拟杜甫的《最能行》。叶寘说:“吕居仁《符离行》:(略)人谓少陵《最能行》也……吕诗贬之殆甚,少陵犹若隐惜也。 ”[11]10528另如《久不得才仲书因成两绝寄之》之一:“望大赵书如渴骥,忆老汪胶无续弦。看遍江南与江北,小屏微雨是斜川。”前两句的句式,就是有意学黄的拗折。

但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阅历不断加深,视野不断拓宽,本中不仅学杜甫和黄、陈,也学李白、韩愈、苏轼,在探索中悟出“活法”,因而逐步展露出自己的风格。如七律《春晚郊居》、《雨后至城外》,皆流畅中见浑厚。《春晚郊居》中“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园林处处花”两句,屡被后来诗人模仿,最有名的为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2]纪昀称《雨后至城外》“深稳”、“雅洁”、“三四清远,七八沉着”。[13]701冯舒谓“清活迎人”。[13]1004至于“雄伟”,如七古《夜坐》:

广陵城中听夜雨,倒床不眠问更鼓。西风万里卷长河,遍与淮山洗尘土。淮南米贱鱼亦好,敢复摧颓叹羁旅。重帘复幕懒相负,细字寒灯且如许。漫如《尔雅》注虫鱼,更就篇章考齐古。粗知俯首受寒饿,未暇着意寻豪举。床头有酒不敢饮,况复闺门画眉妩。故人此去今几时,亦有文字相撑拄?东明县前济阳路,每一梦至犹能数。少年不惮道里远,平生未省别离苦。只今多病鬓已白,尚能呼渠醉而舞?田园未还君可恨,岁月渐晚吾何取。饥虫绕壁不自聊,尔独何情促机杼。[2]卷六

意象宏阔,变化曲折,严整凝炼,具有杜、黄七古的风神。另有《闻南寇已平欢快之甚作诗五十韵》长律,记述了他亲身经历的方腊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立场是反对农民起义,但客观上揭示了北宋王朝大厦将倾的真实情景。诗以纪行为线索,记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整饬、严谨,层次分明,很有杜甫五言长律的韵味。

中期,从靖康之变到绍兴八年罢官前,其风格则趋于沉着深稳。这一时期经历金人围城,避地江南、湖湘、岭南、闽越和短暂在朝为官,是吕本中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具有强烈的时空感和历史感。前面提到的围城中诗与《兵乱后自嬉杂诗》二十九首,就是诗人通过自己的感知,描绘出一个一个兵乱后的惨烈场景,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历史长卷。真实地记载了许多重大事件,有些事如河北范仔起义师,可补史书之遗;且议论深至,感情沉郁,既不失五言律诗的严谨,又不露一丝斧凿雕琢的痕迹,如成竹在胸,信口吐出。后来他和朋友朱成伯说对于事变的感受:“昔在中朝时,每从贤俊游,酒酣握手叹,预怀今日忧。”[2]卷一二.答朱成伯见赠四首之四说明事变之前,诗人就担心会发生这样的祸乱,不幸成为现实,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忧国情怀是诗人长期郁结的结果,因而表现出着实、深沉、稳健的风调是很自然的。此后的诗歌,无论是纪行、抒怀,抑或是与友人唱和,都是如此。如《怀京师》:

北风作霜秋已寒,长江浪生船去难。客愁不断若江水,朝思莫思在长安。长安外城高十丈,此地岂容胡马傍。亲见去年城破时,至今铁马黄河上。小臣位下才则拙,有谋未献空惆怅。汉家宗庙有神灵,但语胡儿莫狂荡。[2]卷一一

江西诗人都以学杜为旗帜,但都是学杜诗的表现方式,作品缺乏杜诗的质感。吕本中这一时期的诗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杜诗。

后期,自绍兴八年罢官至其卒,诗风趋于老健枯淡。中经绍兴八年和议、十年的北伐战争,十一年底至十二年初的第二次宋金和成。诗人先后寓居严州、衢州、婺州,最后寓居于信州僧房,在贫病中“赍志以殁”。因为远离政治中心,加之此时秦桧独揽大权,采取高压手段钳制舆论,他基本上处于“屏居避谤”的状态。但仍然忧怀国事,坚持反对与金人和议的立场。就诗风而论,他自己说:“我诗老益退,久为人所嗤。”[2]卷二0.送范子仪将漕湖北五首之五其实,只是不再如以往讲求辞藻华丽,格律工整,而趋于老健枯淡,这也是一种新的境界。如《夜坐》:

所至留连不计程,两年坚卧厌南征。荒城日短溪山静,野寺人稀鹳鹤鸣。药裹向人闲自好,文书到眼病犹明。较量定力差精进,夜夜蒲团坐五更。[2]卷一七

此诗几乎是信手写来,甚至连复字也不顾,然而贫病、孤寂、无奈的情绪跃然纸上。纪昀评曰:“瘦硬而浑老。 ”[13]561再如:“梨花雪白柳深青,也似中原旧驿亭。犹记往来驿亭下,客房无酒卧空瓶。 ”[2]卷一九.寒食二绝之一此诗触景生情,抒发恋国怀乡的感慨,无一点修饰,然感情深婉,韵味幽长,真可谓皮毛落尽,精神独存。朱熹说:“吕居仁尝言诗字字要响,其晚年诗都哑了。”[11]6117并非中肯之论。

(二)开豁疏朗的器局,波澜宏阔的气势。今见其集中诗作大多开豁、疏朗,甚至有夺人的气势,表现在古风上尤为突出。如《阳山道中遇大风雨暴寒有感》:

岭南二月春已尽,百花委弃随风吹。山前山后绿阴满,已过中原初夏时。不知何气忽乖沴,风雨夜作雷乘之。鞭笞宇宙蔽日月,万象倒错藏光辉。岩倾涧绝水府现,捕搏虎豹擒蛟螭。百围老树不须说,忍冻欲压摧其枝。峥嵘屋瓦走飞雹,如战初合麾旌旗。我行避地更值此,闭目但听儿啼饥。仆夫噤死者数辈,牛马惧不存毛皮。长途三日断还往,况有鸟雀凌空飞。只今胡尘暗江路,盗贼往往乘余威。良民虽在困须索,四海万里皆疮痍。天公忍不一顾此,反更震动穷荒为?此方亦是神所主,我欲告诉心先疑。明朝风定寒亦解,收召魂魄寻归期。涧毛自可荐筐筥,试出苦语令神知。[2]卷一二

大开大阖,用反衬、烘托的手法,把一场暴风雨写得惊心动魄,表现出在这样突然发生的灾异面前,人显得渺小与无助,自然引出诗人的联想与感慨:“只今胡尘暗江路,盗贼往往乘余威。良民虽在困须索,四海万里皆疮痍。”人祸加上天灾,何以为堪?最后,质问“天公”:这本属蛮荒之地,为何还要遭此灾难?难道这地方不是神所主宰的吗?诗人甚至质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儒家格言。整个诗篇可谓气象万千,跌宕起伏,既有李白、苏轼的豪旷,又有韩愈的奇崛与杜甫的凝重。他的古风,包括五古,大都有这样的特点。

吕本中律诗前期学韩愈、黄庭坚,追求 “奇崛”,如《寄璧公道友》,纪昀谓其“故作楂牙”[13]1754;《西归舟中怀通泰诸君》,方回谓其“诗格峥嵘”[13]524,即属此类情况。中期趋于沉着深稳,意境寥廓,寄意深至。即使是绝句,也写得风生水起,跌宕起伏。如《暮雨》:“暮燕翻雷天作云,一声归鸟万村昏。荒城寂寞无堪宿,月下搘颐雨打门。”[14]

(三)深致新巧的构思,轻快流畅的语言。江西诗人以生、新、瘦、硬出奇,其流弊为枯涩呆滞。吕本中反其道而行之。他的诗大多平易流畅,音韵和美,很少有生涩的毛病。其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他舍得在立意、谋篇上下功夫。如《别夜》:

薄酒残灯欲别情,暗萤依草不能明。悬知先入他年话,一夜蛙声连雨声。[2]卷六

前两句以薄酒、残灯暗喻与朋友离别的暗淡心情,后两句不说当前,而说“他年”,将离别时的情景移作他年重逢时的话题;其实,说“他年”是为了烘托当前,使依依惜别的情怀更加深婉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构思精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又如《岭外怀宣城旧游》:

中原未敢说归期,却忆宣城近别离。迭嶂雨来如画里,敬亭秋入胜花时。每憎卑湿尤多病,苦爱风光屡有诗。今日衰颓那可说,须鬓经瘴总成丝。[2]卷十二

诗的立意是写对中原故国的怀念。为什么不写“中原”,而写宣城?诗人说“未敢”,为什么“未敢”?当然是怕触动最深处的伤痛——中原沦丧,国破家亡。中间两联全写对宣城的美好回忆,连当时不喜欢宣城的“卑湿”也显得亲切起来。把对宣城的回忆写得愈美好,愈加烘托出对中原故国怀念的深至。结尾,一声长叹:“今日衰颓那可说,须鬓经瘴总成丝!”“那可说”三字,让人回味无穷,表明诗人既有对回归中原故土的殷切期望,又有对恢复中原前景的无限忧虑。

其次,是炼字和炼句,使平易的语言具有形象的张力。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平易流畅的诗风要靠轻快流畅的语言来支撑。为此,吕诗在炼字、炼句上下了很大功夫。如“树阴不碍帆影过,雨气却随潮信来。 ”[2]卷一.暮步至江上宛然是一幅春江独眺图。而上句一个“过”字,使整个画面都活动起来;下句一个“来”字,既表现了晚潮来临时江上空气的湿润,又把诗人的孤独和敏感突现出来,使首联的“春愁如接凤凰台”落到实处。又如“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干欲暮时。 ”[2]卷一.春日即事二首之二张九成说:“此自可入画。人之情意,物之容态,二句尽之。 ”[11]8982不仅如此,下句的一个“欲”字,把时间的推移和暮景的转换都表现出来,烘托出诗人对流逝的春光无限留恋的情怀。

其三,翻用前人句律、句意,融以新意。本中也如江西诗人一样,喜用前人句法,借用前人意象,但能融以新意。如五绝《夜雨》:“梦短添惆怅,更深转寂寥。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2]卷五从句律说,杨万里指出:“退之云:‘如何连晓语,只是说家乡。’吕居仁云:‘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此皆用古人句律,而不用其句意,以故为新,夺胎换骨。 ”[11]5943从意象看,徐凝有《宿冽上人房》:“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15]5419杜牧有《雨》:“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15]6044徐凝、杜牧都是平叙,当然也反映了作者的孤寂心境,但并不强烈,吕本中以“如何”、“只是”描述夜雨滴芭蕉,则增加了动感,强化了诗人惆怅孤寂的心境。就诗的整体而言,自然圆浑,无一点挂碍。

其四,活用熟典,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喜用事典,自来诗人皆然。用的贴切恰当,可以增加诗歌的含蓄、典雅,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滥用事典,或用的不当,则使诗歌气韵不畅。有些江西诗人即流入庸滥,以堆砌典故,甚至生僻的典故,夸示博奥。袁枚说:“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用僻典如请生客入座,必须问名探姓,令人生厌。”[16]吕本中也喜欢用事典,但很少用生僻事典,大多十分妥帖,无“生客入座”的毛病。如《赠范信中》:

异时携客醉公家,蜡烬堆盘酒过花。万里溪山隔春事,十年风景困胡沙。郑庄好客浑如昨,何逊能诗老更佳。但得尊前添一笑,莫言漂泊在天涯。[2]卷十四

这首诗用了四个典,风景、胡沙,已经成为熟语,一看便知;郑庄好客、何逊能诗,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的首联回忆当年在曹南时欢愉的情景,作为铺垫;颔联回到现实,用风景、胡沙,说明如今旧友重逢,而往日的欢愉之地,已困于金人的铁骑之下,不免发出“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的感叹。颈联则借郑庄好客、何逊能诗说明虽然时异事迁,朋友之间的感情没变,对诗歌的共同爱好也没有变。既然如此,不妨樽前一笑,不要再为漂泊天涯而伤怀。事典用得恰到好处,既强化了感情色彩,又增加诗歌的含蕴。

以上论述,是就吕本中诗歌的整体面貌而言,但他并没有完全摆脱江西诗派的影响,偶也露出江西诗人的毛病,如有些诗说理过多,理胜于情,《送方丰之秀才归福唐》通篇说教,就是一篇有韵的道学家“语录”;《戒杀生八首》中虽有如“狡兔死,走狗烹”的寓意,但基本上宣扬的是佛家不杀生戒律和因果报应的思想;有的诗篇用典过多,甚至句句用典,一句数典,个别诗篇还有生僻事典,如《次曾吉父兰溪三绝》之三“记我今年病不斟”,“病不斟”,出自扬雄的《方言》,言“病少愈而加剧”,颇费读者思量,以至乾道本改为“病不禁”;还有用佛典也不少,有些非常生僻,令人费解。如此等等,但瑕不掩瑜,就不一一细说了。

总之,吕本中在南北宋之交,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诗论家和诗人,他对南宋前期的诗歌发展和诗风的变革产生过很深的影响。陆游说:“其诗文汪洋闳肆,兼备众体,间出新意,愈奇而愈浑厚,震耀耳目,而不失高古,一时学士宗焉。 ”[17]方回在讲到宋诗的嬗变时说:“诗学晚唐,不自四灵始。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欧阳公出,一变为李太白、韩昌黎之诗,苏子美二难相为颉颃,梅圣俞则唐体之出类者也,晚唐于是退舍。苏长公踵欧阳公而起,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古五言或三谢。独黄双井专尚少陵,秦、晁莫窥其藩,张文潜自然有唐风,别成一宗;惟吕居仁克肖陈后山,弃所学学双井,黄致广大,陈极精微,天下诗人北面矣。……道学宗师,于书无所不通,于文无所不能,诗其余事,而高古清劲,尽扫余子。”[18]方回崇尚江西,所论不免有门户之见,陆游所论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在南北宋之交,吕本中以其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赢得诗坛的重视,“一时为学者所宗”,并非溢美之词。

[1]韩酉山.谈吕本中的“活法”[J].江淮论坛,2004,(4).

[2][宋]吕本中.东莱先生诗集[M].《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日本内阁文库藏南宋乾道年间刻本.

[3][清]阿克当阿.重修扬州府志·事略志六(卷七十)[M].清嘉庆十五年刊本.

[4][宋]吕本中.东莱诗外集[M].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庆元五年黄汝嘉刻江西诗派本.

[5][元]脱脱.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吕本中(卷三百七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636.

[6][明]陈邦詹.宋史纪事本末·蔡京擅国(卷四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7:500.

[7][唐]韦应物.韦应物集校注[M].陶敏,王友胜,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560.

[8][宋]吕本中.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2.

[9][宋]王楙.野客丛书[M].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356.

[10]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3:182.

[11]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2][宋]赵师秀.清苑斋诗集·有约[M]//陈增杰,校点.永嘉四灵诗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68.

[13][元]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汇评[M].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宋]刘克庄.千家诗选(卷十二.天文门)[G].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15]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G].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六十七)[M].王英志,校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177.

[17][宋]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2102.

[18]李修生,主编.全元文(7)[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51.

猜你喜欢

诗人
新锐诗人
新锐诗人
新锐诗人
新锐诗人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愤怒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