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文化价值研究
2015-11-01欧阳晓晴钟真
欧阳晓晴+钟真
【摘 要】龙舟竞渡历时几千年而不衰,并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它所弘扬的民族精神,及其社会、经济、艺术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巨大价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龙舟文化 社会教育价值 经济价值 艺术欣赏价值
龙舟文化是扎根于龙文化基础上,以龙舟为载体,以龙舟竞渡为表现形式,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并在多方面体现了巨大的价值。
一、社会教育价值
龙舟文化作为一种传承的民间文化形态,从产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神州大地,并在传承与演变的过程中体现着自身的社会价值。今天,在我国民间仍沿袭着龙舟竞渡的风俗,说明作为社会风俗典型体现的龙舟文化,在联系国人的情感,团结人民和引导规范社会意识,以及娱乐、教育等社会生活中体现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龙舟竞渡本身就是以运动为手段的教育活动。龙舟运动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其本身也是群体性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娱乐的文化生活方式。它在遵循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性和娱乐性较强的、对民众有广泛吸引力的系列活动来发挥其巨大的教育潜能,诸如在德育、美育、体力和智力开发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伦理观念、价值观念相同相近的文化背景下对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方面,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论是参赛者还是旁观者,除了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外,还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龙舟竞渡活动中,集体内各成员相互配合和协作状态往往是竞赛成败的关键,即使旁观者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某集体成员的角色,为某集体的竞赛欢呼鼓劲或沮丧。这种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的竞赛,决定了龙舟竞渡活动的巨大生命力、凝聚力。龙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黏合剂”,有着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它是精神的一种“纽带”,使广大民众在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聚集于一定的文化轨道,整合为一种带普遍趋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运动的势态。这种社会整合功能,对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群体团结起着重要作用。
二、经济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重视龙舟竞渡的经济作用,于是“龙舟搭台,经贸唱戏”也就应运而生了。各地把龙舟活动同经济贸易、旅游、文化、娱乐、国际交流等融为一体,结成盛大的群众欢庆活动。如广州、梧州的“龙舟节”,乐山的“国际龙舟经济交易会”,北京的“国际旅游龙舟赛”等等,既提高了龙舟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促进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岳阳市从1987年开始,连年举办龙舟节比赛活动,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境外朋友参加,国内外与会观光客人达600万人次,累计商品成交金额达50.6亿元,签订“三资”项目合同协议286个,引进利用外资3.8亿美元。龙舟节的举办一度有力地促进了岳阳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由此可见,龙舟竞渡作为一种传统体育文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从其表现形式看,无论是以经济实体为主建立体育俱乐部制的联姻式,还是以厂家广告宣传来支持重大赛事的赞助式,或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群体活动的渗透式,都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综合效益的提高,以及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艺术欣赏价值
龙舟本身是一件艺术品,它不同于一个足球或羽毛球,它显示了中华各民族的风格和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龙舟竞渡又不同于一般的划皮艇、赛艇,比起其他的水上运动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其一,龙舟容量大,往往要二十几人甚至更多人齐心协力,其二,龙舟所用的划桨小,而且无支点,这对划手来说,比有支点的、划桨大的划船运动具有更高的难度。又由于龙舟竞渡扩展于许多民族和广阔的地域,与各地的文化、艺术相互渗透,在龙舟的制作上,各地区都有独特的式样。如汨罗民间赛船的“翘划子”、湖南道县的虎头龙舟、湖南溆浦的公母龙舟、湖南益阳双层大龙舟,云南贵州等省的独木龙舟等。云南有一种母子龙舟,结构独特,由三条独木舟构成,居中称为“母舟”,两侧称为“子舟”,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这种自身独具特色的龙舟。其次,竞渡前的各种礼仪、竞渡的方式、划船的方向各地也有不同,有的是顺水竞渡,有的是逆水竞渡,有的是横渡。划手的姿势有些是坐姿的,有些是站立的,有些是单腿跪立的。如果这些风格各异的民间赛船与赛姿一齐呈现在江面上的话,那江面就立即成为具有极高艺术欣赏价值的“龙舟博物馆”了。
龙舟竞渡历时几千年而不衰,并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它所弘扬的民族精神,及其社会、经济、艺术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巨大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体育中的一朵奇葩,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霍丽明.初探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2,12(4):16-20.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端午考[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2.
[3]杨罗生.竞渡本招屈考——兼论龙舟竞渡的起源与其文化意义[J].云梦学刊,2006,27(6):48-52.
[4]严可均辑.丛书集成初编.晋代周处·风土记[M].北京: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点校本,1985.
[5]刘石林.汨罗江畔屈子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6]刘克毅.发掘龙舟文化内涵 弘扬荆楚文化精神[J].荆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7-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