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方式比较研究
2015-11-01周恬林武隋华杰
周恬+林武(通讯作者)+隋华杰
【摘 要】目的:探讨医科大学生的人际成败归因方式,为高校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体随机抽样方法,以200名江西某一医学院校1~3年级的全日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中的人际关系分量表施测。结果: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总体趋向于内部归因,并且在人际交往成功时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在人际交往失败时倾向于作外部归因;男女大学生归因方式除在能力和努力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外,在总分、成功、失败、内外控、运气、背景方面差异均很显著,女生在失败情境下比男生表现得更为外控;三个年级的归因总分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而呈内控趋势。结论: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总体上趋向于内部归因,并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将失败归因于外界;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方式有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成败 归因方式
人际交往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同样不例外。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然而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对他们的人际关系造成一定的困扰,除了部分是由于缺乏交往技巧造成的以外,大多数是由认知因素造成的,其中对交往结果的归因不当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为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成败不同的归因方式,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化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4年9月,选取江西某一医学院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一至三三个年级200名作为被试,剔除有缺失变量的被试后得到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95.5%,其中男生95人,女生96人;一年级79人,二年级57人,三年级55人。
1.2工具
采用Lefcourt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中的人际关系分量表,文字修订后的重测信度为0.64。该量表共24个条目,包括有关成功与失败的条目各12个。量表中提出了4类可能的归因:属于内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属于外控性的运气和背景,每个维度各六个测试题目(包括解释成功和失败的条目各三个)。采用五级评分制,按Likert五点评价尺度作答。从该量表可获得多种得分,总分、内控分和外控分、成功归因和失败归因分以及各因子分。总分范围在0~96,分数越高,外控性越强。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对测查结果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191位研究对象中,人际关系归因总分最低30分,最高72分,平均得分为50.86±7.65。取平均得分大于均值一个标准差者为高分组,呈现外控趋势;得分小于均值减去一个标准差者为低分组,呈现内控趋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高分组占全体被试的14.1%,低分组占全体被试的14.7%,总体上略倾向于呈现内控趋势。在人际交往成功时归因得分顺序为努力(F=3.084,P=0.048)、能力、背景、运气,倾向于作内部归因;而在人际交往失败时,归因得分顺序为背景(F=3.525,P=0.031)、运气、努力、能力,倾向于作外部归因。
2.2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的性别比较
表1 男女大学生人际归因各因子得分比较(±S)
男(n=95) 女(n=96) T P
总分 48.91±7.40 52.80±7.42 -3.632 0.000
成功 25.24±4.20 26.92±4.16 -2.770 0.006
失败 23.66±4.65 25.89±4.84 -3.234 0.001
内控 24.65±5.00 26.16±4.97 -2.085 0.038
外控 24.25±4.46 26.65±4.42 -3.727 0.000
能力 12.02±3.28 12.91±3.04 -1.933 0.055
努力 12.63±2.98 13.25±3.21 -1.382 0.169
运气 11.85±3.09 12.83±2.84 -2.283 0.024
背景 12.40±2.94 13.81±3.21 -3.174 0.002
由表1可知,男女生在总分、成功、失败、内控、外控、运气和背景上都有显著性差异(T=-3.727~-2.085,P<0.05),在能力和努力上的差异则没有统计学意义(T=-1.933~-1.382,P=0.055~0.169)。并且,在失败情境下,女生比男生更加倾向于外在归因。
2.3 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的年级比较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归因方式比较(±S)
大一(n=79) 大二(n=57) 大三(n=55) P F
总分 52.22±7.08 51.46±6.51 48.27±8.92 4.763 0.010
成功 26.71±4.08 26.35±3.71 24.91±4.81 3.163 0.046
失败 25.51±4.72 25.14±4.37 23.36±5.32 3.455 0.034
内控 26.01±4.12 25.91±4.96 24.02±6.01 3.023 0.051
外控 26.02±4.49 25.58±4.15 24.25±4.97 3.018 0.051
能力 12.97±2.90 12.60±3.31 11.60±3.33 3.155 0.045
努力 13.04±2.37 13.32±3.40 12.42±3.64 1.240 0.292endprint
运气 12.63±3.09 12.19±2.64 12.09±3.23 0.631 0.533
背景 13.57±2.86 13.38±3.27 12.16±3.26 3.645 0.028
表2显示,三个年级人际归因总分大体上随着学习年限增加而呈内控趋势。大一、大二、大三在总分、成功、失败、能力和背景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F=3.155~4.763,P<0.05),而内外控、努力和运气则差异不显著(F=0.631~3.023,P=0.051~0.533)。进行事后比较,结果发现大一在成功归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三(F=1.799,P=0.016);大一在失败归因上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大三(F=2.144,P=0.012);在内在归因得分方面,大一显著高于大三(F=1.99,P=0.024),大二显著高于大三(F=1.89,P=0.045);在外控归因得分上,大一显著高于大三(F=1.95,P=0.015);在能力方面,大一显著高于大三(F=1.37,P=0.014);在背景方面,大一显著高于大三(F=1.41,P=0.011)、大二显著高于大三(F=1.22,P=0.039);在努力和运气方面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方式总体趋势
本研究发现,总体上大学生略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即把人际交往成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或能力;但是外部归因得分与以往的研究相比也显著增加。大部分学生将社交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归因得分顺序为努力、能力、背景、运气;将社交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归因得分顺序为背景、运气、努力、能力,这与董圣鸿等的研究基本一致。人们将成功产生的欢乐归于自己,因失败产生的沮丧推诿于他人或环境因素,这可能是属于维护自尊心、消除焦虑的防御机制的一种功能,也是建立在动机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归因偏差。在人际成功时,将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能力和努力,这有助于个体自信心的树立、自尊心的提高,尤其努力是一种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反映出大学生在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时会在努力层面上下功夫,说明在交往成功时,会产生积极的正效应,会继续努力去获得成功,表明他们的归因模式属于积极归因模式;大学生是高考进入大学的佼佼者,自我意识强,自信心高,在交往失败时很少怀疑自己的能力,将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背景和运气,容易使个体在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感到不可控制,这是一种消极的认知方式,对改善人际关系没有太大的帮助,会出现无能为力感,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3.2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男女生之间的归因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由于在个性、身体发育机能、心理整合能力发展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男女归因方式出现显著性差异。
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男女平等,使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女生自信心普遍随之增强,认为自己在能力、努力上并不亚于男生,所以在能力、努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此外,在失败情境下,女生比男生更加倾向于外在归因,这表明女生在交往失败时,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背景和运气,显示出女生在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会感到只是自己运气或环境不好,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同时外部因素是不可控制的,从而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调查发现,一些女生不敢向异性同学打招呼,归因于自己来自农村,长得不漂亮等;而一些学生把自己交往范围小归因为对方考虑地位、家庭背景、利益等因素过多,而不是归因于自己没有主动与人交流、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够广泛等。也就是说,他们倾向于将失败交往归因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内部因素。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以控制的因素,没有认识到自身原因,这种自我保护的归因方式使他们在以后的交往中仍然我行我素,怨天尤人,最终导致交往能力不足,人际关系不和谐。同时,这也预示着女生广泛接触社会以后,在社会适应及情绪稳定性方面可能会出现失落,进而影响其自信心。
3.3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人际归因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表现出内控趋势,即大二比大一、大三比大二表现得更为内控。学习年限(年级)的差异导致的归因方式不同可能与环境改变有关。据调查研究,环境是影响人们归因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大一学生都是高考进入大学的佼佼者,自信心强,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对大学学习、生活、人际环境感到陌生,容易出现适应不良;随着学习年限的增长,人际交往水平随心理适应能力的增强,知识经验的丰富,人际经验不断提高而不断提高,从而呈内控趋势。已有研究表明,内控者在社会适应及情绪安定上优于外控者。内控型的人能对社会信息进行独立判断,更有内在动力稳定地追求既定目标,而外控型的人更倾向于依从或从众,更倾向于接受外部信息的暗示,更依赖于外部环境与他人的暗示或诱导。随着学习年级的增长,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付出努力的重要性,说明他们随着年级的增加在社会适应及情绪稳定性方面趋向积极。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刊)[M].1993:285-288.
[2]郑信军,张莉.大学生与士兵人际归因倾向和防御方式比较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1(9):168-169.
[3]董圣鸿,张璟,熊红星.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3):375-376.
[4]冯溪屏,郑华,李丽.大学生校园人际关系现状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17(6):61-65.
[5]李旭,钱铭怡.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83-85.
[6]金盛华.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6-87.
[7]Rotter JB.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mal versus extem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Psycho Monogr,1996(609):80.
[8]郭庆科.心理控制源与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1999(4):5-9.
[9]丁立平,张金海.大学生个体——社会归因偏差及其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74-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