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合作项目课程对接研究

2015-11-01姜艳

教育界·下旬 2015年9期

姜艳

【摘 要】闽台合作项目利用闽台院校的优势资源合作办学,跨越了海峡两岸,跨越了不同的大学课程制度,无论对合作院校还是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课程是教学价值的实现环节,本文以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闽台合作项目为例,结合整个合作过程,从设想到项目实施再到实际执行效果分析,试图给出一个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课程对接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闽台合作项目     课程对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为促进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发挥教育在两岸人民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功能,福建省教育厅从2009年开始在闽江学院试行闽台合作办学项目。2010年,根据闽教海职〔2010〕3号文件《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2010年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通知》,为贯彻落实《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了,看看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及《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等精神,福建省教育厅决定在2010年继续实施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在这个文件中,厦门理工学院成为首批闽台高校“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高校之一。

厦门理工学院的闽台合作项目从2010年开始招生,以“3+1”的模式,联合培养、分段对接,共同合作完成四年的专业培养。闽台合作办学对于专业课程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很多文章中也都有所涉及,如引进台湾优秀师资、开拓人才培养模式等,但是这些优势基本上都是在学生赴台学习之前的预期,在实际的台湾课程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课程的实际执行和项目设想之间的差距。通过与两岸老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访问以及台湾课堂授课的跟踪,我们将闽台合作的课程分为了几个不同的类别,分别尝试着去解决课程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课程对接的几个设想

1.充分利用台湾的优势师资力量

台湾的大学教师普遍具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学历高,学科背景好,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因此在选择课程时,更多地倾向于利用这些台湾学校的优秀教师。

2.学习台湾优秀的创意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尤其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的创意上,这一点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尤其重要。因此,欣赏台湾的优秀创意以及创意的产生动力是选择课程的另外一个设想。台湾的创意环境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从隐性课程的角度完成的,但是完成的过程是有意识的,可以由合作院校组织学生或者推荐学生主动地参观或者参与一些创意类的展览、赛事等,使学生逐渐感受。隐性课程指的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3.学习台湾先进技术

台湾的大学教师由于大都具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尤其是欧美的留学背景,对于国外的先进媒体技术比较敏感,能迅速地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课堂。学习这些技术,对于学习媒体制作的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对接过程中遇到的切实的困难:1.时间与成本的考虑,由于“3+1”合作的时间限制,学生在台学习只有一年的时间,因此无法让学生完全实现自由选课,只能按照大陆专班的形式来完成;2.由于经济、体制等其他方面的限制,大陆学生赴台学习期间不能到台湾企业中实习和工作。因此,很多实践性的课程环节无法执行。

二、闽台合作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对接中出现的问题

闽台合作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第一批学生——2010级数字媒体艺术班已经结束在台湾建国科技大学的学习历程。本文仅仅针对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要经过一年的实际项目执行才能发现的,因此对闽台合作的持续进行提供经验借鉴。

1.课程延续与知识遗忘的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陆与台湾课程中有很多课程有前后的延续关系。软件应用类课程如Maya建模、Maya动作、Maya渲染、Maya粒子等课程在大陆和台湾的课程中都有设置,目的是在大陆的课程打基础,台湾的课程再深入。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部分课程的台湾老师不了解学生基础,造成实际执行的课程内容未能深入下去,还有部分课程的上课时间为大二上学期,课程内容的遗忘造成台湾课程的进度减慢,未能达到课程设置的预期。

2.外聘教师的问题

在台湾,每位兼职教师不能同时在两所以上的大学中任教,因此有业界经验且又擅长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就成为稀缺资源。在与台湾高校合作的过程中,有几门课程是由台湾合作高校的外聘教师来承担的,这些外聘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造成了课程质量的差别。有的教师由于具有丰富的业界经验而获得学生的好评,当然也会有部分外聘教师的课堂出现学生的不满。

3.专业方向发散的问题

2010级数字媒体艺术学生在大陆的专业定位是影视制作,而台湾课程中有部分课程是动画、游戏和交互设计方面的课程,部分学生表现出了比较强烈的不适应,表现为学习态度上的抵触,学习积极性不足,因此学习成绩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其实这样的问题在所有闽台合作的专业中都有可能遇到,毕竟大陆的所有专业都有具体的专业定位,而台湾大学采用西方的选课制度,专业方向是由学生的自主选课实现的。

三、闽台合作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对接问题解决

综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有台湾课程,我们将台湾课程按照以下几种关系做了初步的梳理,试图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执行经验来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法。闽台合作的课程对接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有顺序关系的课程对接

目前的闽台合作项目大多保持了“3+1”的合作模式,大三年级在台湾上课,这样就要求大陆的高校在前面两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在台湾的大三年级完成专业课以及专业实践。在大陆和台湾的课程中,有延续关系的课程需要由双方的任课教师密切沟通,共同商讨下完成教学大纲的制订,合理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深度。例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摄影摄像课和台湾的影视广告实务课,大陆的摄影摄像课作为实务操作的前序课程,需要与台湾任课教师共同商讨课程的深度,以保证学生在影视广告拍摄中能够掌握足够的摄像知识。endprint

2.新知识的专业基础对接

在台湾的课程中,会有几门课程是全新的专业领域,比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台湾课程中有Unity3D的课程,这门课程不需要有在大陆的前序课程基础,但是课程中的程序部分需要学生有计算机程序方面的基础素养,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是艺术类学生,程序部分的学习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教师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但是如果教师提供的内容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在大陆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给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添加部分程序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现有水平从而降低最近发展区的难度,就可以做到不添加课程的情况下,为学生打下程序设计的基础。

3.深入性课程对接

闽台合作项目中有些课程在大陆和台湾都有,大陆课程完成基础的部分,台湾课程完成深入或者实践操作部分,这样的课程就需要在课程中间有一个交接的过程,由大陆教师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深度给台湾任课教师详细地说明,使台湾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基础,在大陆课程的基础之上进行课程的深入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没有重复内容,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同样的课程中有新的收获。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很多软件操作课在台湾都有一门深入的课程,如Maya动作课,在大陆和台湾都有,两门课程的中间需要有两位任课老师做细致的交接工作才能保证台湾的课程顺利进行。

4.专业衍生课程对接

台湾大学的专业学习中,很多专业都有和专业相关的营销类课程,专业营销课也是台湾的大学教育中具有特色的课程,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抵触情绪,认为这些课程并不是专业课。这些课程需要大陆的专业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也需要台湾的任课教师能充分结合学生在大陆的专业定位讲授有针对性的营销课程。例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台湾的媒体行销课,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应该将电影营销、微电影营销等内容作为媒体行销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而非传统的市场营销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5.实践操作性课程对接

实践操作课程一方面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经验有关,另一方面对合作院校的实验设备有关。在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超过85%的学生希望在台湾的课程中能有来自业界或者有业界经验的教师授课,而来自业界的教师很可能不擅长教学工作,造成教学效果不好。大陆院校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与业界教师沟通,在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业界教师的经验优势。

另外,实践操作课程对合作院校的实验设备也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台湾的合作院校大多为私立大学,经费的限制可能导致实验设备的数量不足,而最近几年大陆高校的教育投资很高,实验设备条件也很好,很可能台湾高校的设备不如大陆高校,学生很可能会有失落。于是这就需要在台湾高校的实践课程能充分发挥台湾的创意优势,用有限的设备完成创新性的专业作品。

6.发散专业课程组合的对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每所大学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重点。台湾高校中的数字媒体艺术通常都是多方向复合的系别,因此赴台学习期间会有部分课程作为合作院校的强项而出现在课程安排中,这些课程对学生而言,是专业定位以外的课程,比如学影视制作的学生可能会上部分游戏或者动画方向的课程,从实践经验看,学生表现出了不适应的状况。因此我们认为如果这些课程能系统地形成小的模块组,则可能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完成一定的作品而获得成就感,再或者给出几个可选模块组,这部分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在面对新课程的不适应。比如在新的一期闽台合作项目中,交互设计方向的课程在与元智大学的合作中,我们就设置了模块组。

综上所述,闽台合作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不同的大学教育体系转换的过程中,课程的对接是实现闽台合作项目价值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对接最终将闽台合作的政策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眼界见识。课程对接是闽台合作项目落实到教师和学生环节的一个层次,需要合作院校的教师之间紧密合作,互相信任与支持,将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倾注在闽台合作项目中,引领闽台合作项目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

[2]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N/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VJGOeGAMcEbWPPL06euenC9G9HKXNIx4jqHSOsfPmJaaho0LnZZZLRHFndroHCW.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