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
2015-11-01庞美秀
庞美秀
【摘 要】音乐教育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目的,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课堂教学的落实,它是通过音乐这门听觉、视觉、歌唱以及多种艺术的混合,反映社会人文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具备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初步的鉴赏力和创造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为创造健康文明的审美氛围创造条件。
【关键词】音乐 审美 思维 自信 人格
音乐教育是情感的艺术教育。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情感知识、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的源泉,是审美教育的主要传播渠道。在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为原则,力求形式质朴、让学生认真地去体会音乐元素所赋予音乐的形象及情感。这样,我们在教学的设计、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了解上就要多下功夫,尝试多种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打破只注重知识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感受到不同器乐、不同音色、不同旋律所带给他们的情感的熏陶,同时也激励我们教师,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音乐审美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通过课堂欣赏倾听不同曲目,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科普兰在其著作《怎样欣赏音乐》中写道:“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音乐欣赏是通过听觉来实现的。尽管学生年龄、心理、情感、认知水平不同,但对于歌曲或乐曲所体现的情趣是乐观还是悲哀,是优美还是沉重等等,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他们每听一次歌曲或乐曲就会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记忆和联想并唤起美感,对美好的事物灌注心思。因此,针对胸无大志、自卑自弃的学生,让他们聆听《义勇军进行曲》,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针对毕业班学生学习紧张,身心疲乏,让他们欣赏《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梁祝》,带给学生轻松,愉悦的感受;针对学生娇弱的心理,让他们聆听《黄河大合唱》,培养学生坚强、刚毅的性格;针对忧郁的心理,让他们聆听《在希望的田野上》,驱散学生心理的阴影;针对焦虑心理,让他们聆听《童年的回忆》,扫除学生的烦闷苦恼;针对攻击心理,让他们聆听《让世界充满爱》,建立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音乐对于学生们的美育影响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为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情感、心理特点及规律,对提高美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聆听一些格调较高、具有影响力的中外名曲,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天鹅湖》《小夜曲》《梁祝》《嘎达梅林》《红梅赞》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想象,并从音乐形象中,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感受民族英雄的豪迈气节,在“倾听”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倾听”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力。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背景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大家知道人类各种感官是相互联系的,各种感官会在一定条件下互通。心理学家、生理学家把一种感官引起另一种感官的现象称为联觉。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的图形、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出具有背景、内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情景,营造出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创设出活泼有趣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音乐本身的内涵,熏陶学生美的心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学唱《雪绒花》时,播放《音乐之声》作为背景音乐的学习资料,学生感受从听觉、视觉传递出情感的呼唤,唤醒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例如:学唱《我和你》时,播放2008年奥运会运动员夺冠集锦实录片段,唤醒他们对祖国强烈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增强他们刻苦努力学习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欣赏《梁祝》时,将《梁祝》的引子、同窗共读、共读共玩、长亭惜别、抗婚、化蝶做成PPT的形式边听边看,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去思考,整理整個故事情节,进而挖掘乐曲内涵,解决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技能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信素质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基础。”如:我运用学生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吉他、爵士鼓、手风琴、葫芦丝、声乐、钢琴、电子琴、舞蹈的零基础的技能培训,逐步形成了学校器乐队、学校合唱队和学校舞蹈队,为学校开展文艺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极参加省市各项比赛,并荣获多项荣誉证书。在课堂上我同样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充分把握了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把不具有语义、没有事物形态的音乐音响,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方式变成形象易懂、乐于接受的东西。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客观科学地分析学情,精心创设教学环节,将视频、器乐、人声、表演及游戏融入教学,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并得到了充分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提高音乐技能、认识自身价值、增强自信的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不枯燥,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各项器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另外,平时我还注重与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配合,利用一切时间,结合教育重点,运用表演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技能的机会,达到认识自我的价值,克服自卑,增强自信的目的。如:班会课上唱一唱学过的歌曲,吹一曲吹过的乐曲等等。语文课上,播放一曲《荷塘月色》,让优美的琴声和优美的诗句融入学生的心田,别有一番学习的意境。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感官需要得到了满足,而且使其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视野上得到开拓,心灵上获得升华,提高了文学素养和音乐素养。
长期的实践证明,不少所谓的后进生,通过技能训练,不仅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与发挥,而且提高了他们在学习其他学科中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促进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通过对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塑造了他们美的心灵,也促进了他们心灵的成熟。
四、渗透德育教学,提高学生人格素养
音乐教育是德育的有力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音乐课内感受美、欣赏美、识别美乃至于创造美。音乐教育中的歌曲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唱中提高演唱水平,还能让他们在唱中去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假恶丑。例如:在教学《国歌》中,教学首先用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调朗诵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学生在感知中领悟作品内容,感受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强烈的情感,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歌曲伴奏强弱的力量渲染把“前进,前进,前进进”这一连串的“前进”运用渐强的力度,将旋律推向高潮,一种民族责任感、自豪感、紧迫感,便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教学中强调学生对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跌宕的理解,就是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层层抬升,使其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去,进而健全他们的人格。
音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音乐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传授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高尚的人、有人文理想和审美追求的人。新课标指出,音乐课堂教学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传统音乐教育中只注重音乐技能、技巧训练,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忽视大多数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因而音乐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教学过程,需要我们音乐工作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究,积累经验,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音乐美学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