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医院”值得骄傲吗?
2015-10-31毛晓刚
毛晓刚
“全球最大医院”的诞生,对于自身来说或许是奠定市场地位、增进竞争优势的特大利好,但对于本应保持多样共存、有机平衡的整个生态系统来说,却不见得是完全意义上的好事
日前,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为“郑大一附院”)召开的2014年度总结表彰暨2015年工作动员大会上,这家“全球最大医院”通报了去年的发展“成绩单”:门诊量426万,住院人数31万,手术台数19.6万,医院总收入75.21亿元,并提出力争2018年医院整体排名进入全国前20名,2020年进入全国前10名。数据一出,迅即激起业内坊间热议。
虽然“全球最大医院”的封号是一些媒体给取的,但审视这家医院的实际情况,如此巨量规模的医院在世界上显然是数一数二的,更何况从其发展路径和奋斗目标来看,超常扩张、谋大求全始终是主旋律。不难发现,郑大一附院的当家人和很多员工对于自身的发展成绩和未来目标是充满骄傲的。那么问题来了,“全球最大医院”值得骄傲吗?外界的担忧或质疑有没有道理呢?
骄傲需要资本,需要实实在在的业绩。实事求是地说,郑大一附院并非徒有“大”名,更不是什么野鸡医院。不论是历史积累还是现实地位,不论是院区面积、床位数量还是设备技术水平、优秀人才储备,这家医院都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也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医疗水平提高、医务人才培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这家医院的历史性发展,本身在当地就具有指标意义,而这种意义不应该被低估甚至忽视。
我们不能因为听到“全球最大”就条件反射地给予无端质疑,同样也不能因为这种江湖称号就报以无限夸赞。一个巨无霸的诞生,对于自身来说或许是奠定市场地位、增进竞争优势的特大利好,但对于本应保持多样共存、有机平衡的整个生态系统来说,却不见得是完全意义上的好事。我们尊重郑大一附院自家人对于发展成绩的骄傲感,但我们也有必要提醒他们这种骄傲的自我局限性,以及“过犹不及”的古训。这一点同样不应该被低估甚至忽视。
毋庸讳言,巨无霸医院的形成,有其顺应现实需求、抓住发展机遇的合理性一面,但另一方面,也不乏当地政府政绩驱动和医院自身逐利冲动的因素。而后者,可能要比前者产生更多更大的刺激作用,同时也会产生更多更大的扭曲效应。这种扭曲,不仅会体现在巨无霸自我繁殖扩张过程中对周遭环境产生的剧烈外溢效应,还会体现在巨无霸自我生长壮大过程中对周围资源产生的强烈虹吸效应。巨无霸越巨大,这种扭曲就越厉害,这种外溢和虹吸效应就越具有负面性,甚至是灾难性。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从全国很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凡是有一家或几家医院独大独霸的地方,往往大多数中小医院就在垂死挣扎,而医疗资源过度失衡带来的就医条件紧张、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尖锐等问题也就越发严重。巨无霸医院往往加剧了一地医疗体系的紧平衡状态,加重了一地医疗生态的失衡境况。对于当地医疗事业的正常发展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过度绑架,不利于实现均衡可持续的资源配置,也不符合新一轮医改公益为先、普惠于民的政策方向。实际上,郑大一附院在更快更大扩张的路上,也极大地抽取和挤占着当地上下左右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这对于当地医疗事业未来的改革发展进程来说,倒不见得是什么福音。
道理有大有小,算账也要兼顾大账小账。一家医院的扩张壮大再怎么有道理,也始终是自身的小道理,必须观照着一个地区医疗体系科学发展的大道理来衡量评价。如果小道理盖过了大道理,那一家医院的勃兴就很可能意味着一地医疗体系的衰败,后果往往是很严重的。因此,郑大一附院虽然可以依着自己的小道理,为自己的“成绩单”无比骄傲,但站在郑州甚至河南医疗体系发展的大局来看,一家独大背后恐怕还需要看到巨大的潜在隐忧和系统性风险。在这上头,我们就不能津津乐道于一家医院年营利超75亿元的小账,而要更多地去盘算一个地区医疗体系改革所耗费经济成本及其社会阵痛的大账。从这个角度看,“全球最大医院”恐怕就没有那么大的骄傲资本了。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本栏目所刊发言论,均不代表本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