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文本阅读悟“综合”

2015-10-31郑文富

师道(人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天净沙综合秋思

郑文富

紧扣文本阅读悟“综合”

郑文富

放学后,明仔和阿志在研究着一个问题:“分析”与“综合”相对,那么“综合”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他们面前的词典翻到了“综合”那一词条——

①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跟“分析”相对)。②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第①种情况,有点像‘分析’的最后一个步骤。”明仔说。

“但是又有所不同。‘分析’的最后一个步骤侧重于理解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综合’的目的是把文章各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阿志说。

“我们以《天净沙·秋思》和《秋天的怀念》两篇课文为例试一下。”明仔说。

“《天净沙·秋思》的综合结果是一幅画:古道荒凉。道旁有几棵快落光叶子的老树,树干上缠绕着枯藤,树枝间有几只乌鸦在呱呱乱叫。远处有几户人家,人家附近,小桥下的流水静静地流着。夕阳之下,一个瘦弱、衣着破旧的人骑着一匹瘦马孤独地前行,西风吹过,那人把衣服裹得更紧了。”阿志凭想象把诗中提到的各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画。

“是的。这是‘综合’。”王老师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在他们身边。

“我来‘综合’《秋天的怀念》中的内容。”明仔说,“一个深秋的下午,作者坐在轮椅上,在书桌前写作。窗外,菊花盛开,他想起了一个个发生在秋天的故事……”

“你们现在的认识更好。”王老师说。

“我觉得,‘综合’就是要把一篇文章中所有的因素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画面或电影,通过这个整体来感受思想感情。”明仔说。

“文学作品的综合成果是生动、鲜明地感受到了形象;说明文的综合成果是对说明对象有整体、深入的了解;议论文的综合成果是对作者的观点有完整、正确的认识。”王老师补充说。

“我们来探讨一下第②点——把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的问题吧。”明仔说。

“词典上举了一个例子:戏剧就是一种把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各种艺术的成分综合在一起的艺术。”阿志翻着词典说。

看着两个学生认真的样子,王老师又欣慰又担心。欣慰的是孩子懂得独立思考问题了,担心的是这样“纸上谈兵”,并不能真正领会知识。

“知易行难。”于是,王老师接过阿志的话头,“‘组合’,并不是把一些不同的东西拼在一起就行了。词典中所说的‘组合’,起码有这么几层意思……”

两个孩子请老师坐下,他们想听老师讲得详细些。

“第一层,拼合。把各种东西拼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整体,例如把橡皮和铅笔拼合在一起制作成带橡皮头的铅笔。

“第二层,融合。把各种东西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整体,例如把菠萝、橙子、胡萝卜等放在一起榨成蔬果汁。

“第三层,化合。把各种原料放在一起,让它们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整体,例如让氢气和氧气化合成水。”

经过王老师的阐释,两个孩子对这“组合”的理解正确、深入了。但是,他们对知识的认识还停留在“知道”层面,没有经过实践检验。

于是,王老师接着问:“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把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呢?”

“我把很多《天净沙·秋思》《秋天的怀念》这样以‘秋’为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编成一本作品集来阅读,这种方式是拼合。”明仔说。

“当我阅读《天净沙·秋思》和《秋天的怀念》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二者的共同点:‘秋思’中的‘思’和‘秋天的怀念’中的‘怀念’,语义上是相通的,都有‘思念’的意思,而《秋思》中的行路人和《秋天的怀念》中的作者,都处于悲凉的处境中,他们都是悲伤的‘断肠人’——如果把这两篇作品放在一起,我们可以说,两篇作品都写了悲凉处境中的断肠人——我觉得我这种思维是一种融合。”阿志说。

王老师惊叹阿志有这么好的悟性,于是引导道:“两文的思想感情,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

“《秋思》表现了对前途的绝望,而《秋天的怀念》表现的是对抗命运的勇气。”阿志和明仔说。

“这是不是一种‘融合’的结果呢?”王老师问。

“是。”两个孩子说。

“这样就全面了。几篇文章融合在一起后,共同点更加突出,不同点更加清楚。”王老师点拨道。

“这回有点明白了。”两个孩子说。

“那么,你们能概括融合式阅读的特点吗?”王老师继续引导。

“求同研异。”二人说。

“那么,什么是‘化合’呢?”王老师进入了下一个问题。

两个孩子一时反应不过来。刚才仿佛已经听明白的东西,现在却好像从未接触过一样。“纸上谈兵”确实无益。

“我来启发你们一下吧。”王老师说,“《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让人感到无奈、绝望,‘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温馨、祥和,二者都没有思乡的意思,但是当作者把二者并置在一起时,思乡情绪自然而生,这就是一种化合——两种东西放在一起,产生了第三种东西。《秋天的怀念》中,前面写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后面写作者的心声‘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都没有提到抗争命运的话题,但是放在一起后,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抗争命运的强烈信念,这也是化合——两种东西放在一起,产生了第三种东西。”

停顿了一下,王老师接着说:“刚刚讲的,是作者写作过程中的化合,我们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化合是怎样的呢?”

“除了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外,还要充分理解这个新的整体与部分相比有何新的意思、新的特点。”阿志说。

“还要看化合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的感悟。”明仔说。

“这是阅读单篇作品的化合过程。阅读几篇不同文章的化合过程又是怎样的呢?”王老师把话题引回到原轨道——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文章,怎样综合阅读。

“我想,思路与单篇文章内各种因素的化合过程是一样的——综合几篇文章的相关因素,形成新的思想认识。但是具体怎么做,我一时还想不明白。”明仔说。

“基本思考方法是这样的,”王老师讲解道,“这种新的认识,也是由几篇文章的相关因素引发的,但是由于这种新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多篇文章的理解之上的,所以可能会比对单篇的认识更高、更深、更广。例如过去我觉得作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哀愁是动人的,但读了《秋天的怀念》后,我慢慢地觉得这种哀愁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做作的。我能够接受文学作品表现哀愁,但我接受不了沉迷于哀愁不能自拔。”

“都是‘悲凉处境中的断肠人’,前者可怜,后者可敬。”明仔说。

“是的,这类在读了多篇文章后产生的对原文更深刻的评价,或者超越了原文的感悟,就是化合的结果。”王老师说。

“明仔刚才讲的是评价,我来说感悟。”阿志说,“融合两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后,我感悟到——勇敢面对苦难远胜顾影自怜。”

“好的作家会用他的作品激发出读者新的感悟,而一个好的阅读学习者也应该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学会评价,获得独到的感悟。”王老师说。

“现在,随便给我一首诗、一篇散文,我就能综合出一个意境、想象出一个电影来。”明仔说。

“现在,随便给我两篇文章,我就能综合出新的思想来。”阿志说。

看见两个长了本事的孩子那么得意,王老师也很欣慰。但是,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解决,王老师决定不留遗憾,于是他打趣道:“综合式阅读这么好,还学分析式阅读干什么呢?”

“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透了,才能够更好地综合在一起。”明仔说。

“一篇一篇地读懂了,篇与篇之间才更容易综合在一起。”阿志说。

“综合的效果,反过来又会影响分析的水平。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一句,它除了是诗中的一种元素、一个部分外,还有一种特别的作用——有了它,诗中的所有景物被整合成了一个境界,没有它,各种东西就仍是分散的。综合之后,回头再来分析,我们对这句诗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王老师说。

“我也有这种感觉。前两遍读《秋天的怀念》时我曾想,明明还有个妹妹,可是母亲却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不是有漏洞。反复读了几遍后,我才真正体验到了母亲当时那种心如刀割的感觉,那种劝阻、安慰儿子时的着急心情。”阿志说。

“阅读其实是一个‘分析—综合—分析—综合……’不断反复的过程。”明仔感悟道。

“那么,阅读一篇文章的第一步,是综合,还是分析?”阿志问。

“我建议你们先综合,后分析。”王老师说,“先凭借已有的积累整体认识文章,再对各个部分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理解部分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然后再进行深度综合。如果有时间,有精力,我甚至建议你们在解读一篇课文时,先广泛地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再来细致地读这篇课文,这样思路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深入。”

“按您说的,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羚羊木雕》,是不是先要读一下张之路的小说集?”明仔大声说。

“如果你们有时间,有精力,我没有意见。”王老师知道明仔又在为阅读课外书找借口了。

“我还是先多读点史铁生的作品吧,我觉得他的作品在召唤我。”阿志说。

“这样,你们的阅读过程就更加完整了。”王老师说,“由一篇内部的综合到篇与篇之间的综合,再到更多的书之间的综合,慢慢地你们就达到了我常说的一种境界——”

“融会贯通!”两个孩子一起说。

两个孩子走了,王老师也在作准备。这时,一种隐忧攥紧了他的心:两个孩子研究的是阅读方面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查词典,这有点“不科学”啊。作为老师他感觉到,该给孩子作进一步的指导。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天净沙综合秋思
天净沙·冬
天净沙·夏
秋思
秋思
天净沙·春
本期推荐主题 秋思
天净沙·秋思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对动漫艺术“综合与表现”领域多元化应用形式的探索
民用飞机机电综合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