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年整复外科路

2015-10-31张涤生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14期
关键词:显微外科上海交通大学植皮

张涤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25)

卷首文摘

70年整复外科路

张涤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25)

张涤生江苏无锡人,生于吉林长春,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美容外科和淋巴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医院院长,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等职。中国整复外科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整复外科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他打破传统的医疗观点,主张把组织器官缺损畸形在形态上的修整和在生理功能的恢复结合起来,因此将“整形外科”更名为“整复外科”,扩大了医治范围。他完成中国第1例肠游离移植再造食管手术、中国第1例眶距增宽症矫治手术、世界第1例一次性阴茎再造手术、中国第1例胸骨缺损移植修复手术等,令世人瞩目。

光阴荏苒,一去不回,我已99岁高龄。自30岁左右起,我就迈入了整形外科的大门,迄今已70年。

整形外科源自欧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萌发。一位美国整形外科医生曾说过,“整形外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在战争中磨练出来的一只金凤凰!”我认为,“整形”不足以反映学科的治疗内容,所以将自己科室的名称从“整形外科”改为“整复外科”。

20世纪40年代初,我从医科大学毕业后,先在抗战后方从事救治工作,后来还参加远征军,到前线接受战火淬炼。战后,我公派赴美,随著名教授Robert. H. Ivy学习整形外科。两年后,我归国迎接解放。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参加上海抗美援朝医疗队,在鸭绿江畔建立了新中国第1个战伤治疗中心。不久,我随队返回上海,继续从事唇腭裂、面裂等畸形的修复工作。

1958年,我在广慈医院工作期间,参与抢救严重烧伤病人邱财康,负责植皮工作。抢救成功后,烧伤病人纷纷涌往广慈医院,其中有不少烧伤晚期瘢痕挛缩的病人。我抓住契机,在广慈医院建立了整形外科。建科之初,病人不断涌入,科里却只有三四名医生,20张床位,实在不堪负荷。1966年,科室迁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建起了一栋7层的整复外科大楼,病床从30张增加到170张,医生护士近百人。

显微外科,实验到实践

在20世纪50—60年代,整形外科的治疗手段仅限于游离植皮和皮瓣、皮管的带蒂移植,适用范围有限,而且既耗时又费力。20世纪60年代初,我萌发了将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皮瓣的念头。1964年,我带着科里的青年医师,摸索显微动物实验。1976年,我的团队成功完成了全国第2例人体游离皮瓣移植手术。1990年,我们成功地为一名青年妇女回植了撕脱头皮,免除了她的终身秃发之忧。

显微技术,创新结硕果

凭借显微技术这把开门钥匙,我们拓展了学科范围,有过多项创新。例如,应用肠段游离移植再造食道缺损(1977年),以及前臂皮瓣一期阴茎再造术(1981年)。后者被国际同行称为“张氏阴茎再造术”。1986年,我争取到在中国举办第十届国际显微外科会议的机会,并被推选为会议主席和组委会主席。2010年,我获得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颁发的“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

借鉴中医,治疗象皮肿

下肢象皮肿是丝虫病流行区的一种多发病。以往采用切除小腿病灶区,然后游离植皮的方法,疗效不佳,术后复发率高。1964年,我从报上了解到,中国古法砖炉烘烤后加压包扎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受此启发,我把土炉改成电炉,烘烤完毕后再用绷带加压,果然灵验。后来,烘绑疗法得到国际淋巴学界的认可,被列为治疗肢体淋巴水肿的两种保守疗法之一。

勇克疑难,开拓新学科

我认为,医生应视病人为亲人,勇于接受疑难杂症的挑战。20世纪60—70年代,我遇到过不少重症病例。例如,我曾为一名农妇切除背臀部巨大纤维瘤,挽救了她的生命。她回河南老家1年后,来信报喜,又添1名男丁。还有2名婴儿,分别患有面部、前胸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先后来院求治。我凭着经验,冒着风险,一次性切除病灶,并植皮修复创面,手术都取得了成功。

1976年,我接诊了一名患有严重眶距增宽症的名叫金凤的小姑娘,当时国内尚无治疗经验。我参考国外文献,并做了多例尸体解剖。通过反复摸索和演练,我有了“底气”,带领团队,为小金凤实施了开颅截骨手术,把她的眶距从6.5 cm缩短到3.5 cm。这开启了我国颅面外科发展的序幕。

后继有人,科室多俊才

70年来,行医之外,我更重视培养人才。令我欣慰的是,在我的学生中,人才辈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医院整复外科主任李青峰的团队利用传统的皮瓣和组织扩张技术,并引入新兴的干细胞和三维数字模拟技术,成功地为多例面部烧伤后严重畸形的病人“换脸”。与异体脸面移植不同,这一方法只利用自体组织,心理接受度高,也不存在免疫排斥,且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国际同行称之为“中国式换脸”。该方法已被推广到全国多家医院,为200多名病人“改头换面”。2013年,李青峰教授因“脸面严重毁损畸形关键治疗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林晓曦团队在血管瘤治疗方面很有特色。除了外科手段,他们还综合应用介入、激光等技术,治疗各种血管瘤、血管畸形、体表肿瘤等。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肢体淋巴水肿治疗方面,整复外科中既有李圣利教授领衔的手术治疗组,能够实施淋巴管显微外科吻合等手术;又有刘宁飞教授领衔的非手术治疗组,从事烘绑和按摩的保守治疗。他们在国际淋巴学界都颇有名气,刘宁飞教授2013年还当选为国际淋巴学会的主席。

美国《颅面外科杂志》的主编曾撰写社论,高度赞扬李青峰教授的“中国式换脸”。文中说:“在这个新千年内,迄今为止,中国式换脸也许是继异体脸面移植之后,最有意义的创新性成果。”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医院及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连续4年学科排名第1。

我的70年整复外科路,有挑战,更有荣光。

—— 摘自《科技导报》2015年 第11期 第1页

猜你喜欢

显微外科上海交通大学植皮
上海交通大学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再植术后中指持续肿胀成功1例
疼痛护理管理在VSD联合自体游离皮片植皮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创面中的应用
不同植皮方式修复大面积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分析
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功能恢复的影响
二期植皮联合VSD与传统打包技术修复慢性创面的疗效比较
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机器人比赛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简介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早期切削痂植皮应用于手部深度烧伤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