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2015-10-31李静涛毕洪英
李静涛毕洪英
(1 长春市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2 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李静涛1毕洪英2
(1 长春市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2 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目的 对3.0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对诊断的敏感性进行研究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救治的33例疑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并与CT或常规磁共振序列扫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或常规磁共振序列扫描出61个病灶,具有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现象的病灶有24个。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扫描出115个病灶,其中有73个表现出均匀的低信号。结论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能够更好的发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可以发现CT或常规磁共振序列扫描(MRI)无法检查出的非典型血管瘤,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磁敏感加权成像;血管瘤;颅内;海绵状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多发于30岁以上的女性或30岁以下的男性,属于先天性病变,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患者多表现轻微头痛,部分患者易发生癫痫、出血以及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等。临床放射诊断常采用CT扫描和MRI扫描。相关研究表明CT扫描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约为70%,但特异性<50%,而MRI扫描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较高,可达到80%以上。但由于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有单发与多发两种类型,对于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时,CT扫描和MRI扫描在诊断和成像上受到限制,容易漏诊和误诊,同时对于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CT扫描和MRI扫描无法准确诊断[1]。3.0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是近些年新研发的磁共振对比增强成像技术,能够分析不同机体组织间的磁敏感性,根据敏感性的差异提供相应的图像。在观察细小静脉以及微小出血时,SWI能够比常规的检测更加敏感,笔者对3.0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对诊断的敏感性进行研究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救治的33例疑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并与CT或常规磁共振序列扫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3例疑似患者中,男24例,女9例,平均年龄38岁。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头痛14例,癫痫11例,局部神经功能缺失(包括肢体麻木、感觉障碍等)13例。
1.2检查方法: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Siemense Magnetom Trio Tim 3.0 T),头部表面线圈。进行常规SE序列、DWI(弥散加权序列)、FLAIR(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以及3D-GRE SW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DWI、FLAIR及3D-GRE SWI扫描,SET1WI和TSET2WI轴位、冠状位或矢状位。参数设置:SET1WI:重复时间(TR)200 ms,回波时间(TE)240 ms,TSET2WI:重复时间5010 ms,回波时间107 ms,层厚6.5 mm,层间隔1.3 mm,DWI:重复时间3500 ms,回波时间90 ms,FLAIR:重复时间8900 ms,回波时间91 ms,3D-GRE SWI扫描:重复时间42 ms,回波时间35 ms。为了增项磁共振成像效果,可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PTA),通过肘静脉注射,注射Gd-DPTA后80 s行T1WI各方位扫描[2]。
1.3观察指标:所有结果均由两名具有2年以上影像分析经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分析,对SWI的各图并结合各增强序列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对SWI图像与常规MRI图像进行对比,比较二者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分辨能力和显示效果,对是否有助于疾病的最终诊断作出评价。
1.4统计学处理:观察结果两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应用SPSS 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3例患者中,CT或常规磁共振序列扫描出61个病灶,具有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现象的病灶有24个。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扫描出115个病灶,其中有73个表现出均匀的低信号。2组检出率采用t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常规MRI和SWI检测病灶数量比较
3 讨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的为脑内型,常伴有自发反复出血的情况发生。CA是一种非完全外显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基因位于第七条染色体上,有家族遗传倾向。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患者多表现轻微头痛,部分患者易发生癫痫、出血以及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等。最早诊断此病的方法是X线平片,但仅能发现明显畸变的血管,对于大多数海绵状血管瘤造影不显影。随着技术的发展,CT与MRI对于CA的确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SWI较常规的MRI更加灵敏更加准确,更有助于CA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3-4]。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能够分析不同机体组织间的磁敏感性,根据敏感性的差异提供相应的图像。在观察细小静脉以及微小出血时,SWI能够比常规的检测更加敏感,同时,SWI能够同时得到两组原始图像,即磁矩图像和相位图像,二者共同出现,能够清楚的表明病灶位置,研究数据表明图像显示的位置与解剖位置完全一致。
采用3D-GRE SWI扫描时,其高分辨率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细小静脉和微小出血,图像中,静脉血管为黑色,与其他组织血管对比明显清晰,同时,SWI对动静脉畸形、出血、钙质及铁质沉积等敏感性很强,能够迅速的作出准确诊断,有利于疾病的快速确诊,便于及时治疗[5]。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利用准直的X线束对人体部位进行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进而转化为图像。而MRI(Magnetic Resonaunce Image)扫描技术是利用人体内的氢原子在磁场中受激发后,产生磁共振,将共振产生的电磁波通过计算机转换成图像。CT和常规的MRI是临床诊断常用的技术手段,尤其在中枢神经系统,MRI应用的更为广泛。MRI对人体放射性损伤小,软组织分辨率高,可通过Gd-DTPA进行增强扫描,可通过参数设置进行任意的切层扫描,尤其是对血管造影效果极佳。尽管其价格过高、扫描时间过长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但对于血管方面,MRI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Gd-DTPA是MRI增强扫描的常用对比剂,此物质无法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处于细胞外间隙内,无特殊靶器官分布,因此有利于鉴别肿瘤和非肿瘤的病变。在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时,病灶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与病灶强化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诊断过程中,Gd-DTPA是非常好的对比剂。
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救治的33例疑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并与CT或常规磁共振序列扫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T及MRI扫描出61个病灶,具有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现象的病灶有24个。采用SWI扫描出115个病灶,其中有73个表现出均匀的低信号。这说明SWI能够更好的发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可以发现CT及MRI无法检查出的非典型血管瘤,其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SWI能够根据不同组织的磁敏感性差异显示出图像,但由于SWI灵敏度较高,在磁化率差异较大的部位,所显示的图像就会存在一些误差,这种因组织自身磁化率较大而形成的影响称为相位伪影。在扫描脊柱、含气鼻窦时,相位伪影就会存在,此外软骨、乳腺等组织中的钙质累积也会导致磁化率异常,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可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去除处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设备软件的不断研发,SWI的分辨率、稳定性也在进一步的提高,为SWI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诊断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尚华,刘怀军.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J].河北医药,2010,32(15):116-117.
[2] 刘垚,汤红卫,3.0T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J].山东医药,2010,50(28):105-106.
[3] Sehgal V,Delproposto Z.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neuroinaging with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J].J Magn Reson Imaging,2005, 22(4):439-6450.
[4] Polymeropoulos M H,Hurko O.Linkage of the locus for cerebral cavernous hemangiom as to human chromosome 7q in four families of Mexican-American descent[J].Neurology,1997,48(3):752-757.
[5] 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16.
R732.2
B
1671-8194(2015)36-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