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2015-10-31刘蕊
刘 蕊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1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刘 蕊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将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52例患者临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有76例。对照组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手段进行治疗。结果 对照组有效治疗率为80%(61/76),治疗组有效治疗率为97.5%(74/76)。治疗组的有效治疗率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红细胞比容、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脉搏血氧分压以及症状改善情况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综合性手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提高,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属于气道阻塞性疾病,诱发这种疾病的病因有很多,例如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等,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使患者不能够正常呼吸,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具有非常高的病死率,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1]。本研究选自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2例,所有患者全部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将患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者以及语言和治理功能障碍者进行排除,以随机的方式将152例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76例。治疗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61例,女性患者为15例,年龄在63~82岁,平均年龄为(69.7±1.2)岁,其中患有肺气肿的患者有15例,有抽烟史的患者为65例,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为61例;对照组的7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59例,女性患者为17例,年龄在61~82岁,平均年龄为(70.2±0.9)岁,76例患者中患有肺气肿的患者为17例,有抽烟史的患者为67例,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有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病情、社会经历以及教育背景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抗生素,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药敏实验结果作为根据同时结合患者具体的病情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彻底的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如果患者的病情为中度或者轻度时可以给予患者第二或者第一代头孢药物应用,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时可以采用第三代头孢类药物,预防出现真菌感染情况,并且对支气管扩张进行指导。治疗组在这个基础上加入综合治疗手段,所谓的综合手段指的就是心理治疗、有氧治疗以及康复训练等。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红细胞比容、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2]。
1.2.1有氧治疗: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合理有效对氧气进行供给,每天间断进行15 h,氧气流量要保持在2~3 L/min,氧浓度最好维持在25%~29%,在氧气吸入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掌控氧气湿度值。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
1.2.2心理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着病程长、易复发的特性,长时间的治疗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使患者非常容易产生抑郁、焦虑以及悲观等负面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是十分不利于治疗。因此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与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关的知识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优势、必要性以及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讲解,列举出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同时医护人员应该用心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积极配合医师的临床治疗。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3.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有效治疗率为97.5%,对照组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表现形式为慢性支气管炎或者是肺气肿,其病症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咳痰以及反复咳嗽等,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再不要临床特点为气流受阻,使患者起到发生阻塞情况[3-4],同时病情呈渐进性进展,部分患者可伴有起到高反应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40岁以上患者的人口中发病率为8%~10%,我国每年因为该病致残的患者大约为500~1100万人,病死率也高达100万,因此选择有效的质量方式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单纯以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应该根据患者病情特点使用综合性治疗方式,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从而对患者肺泡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进行改善,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各项数据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综合手段进行治疗使患者病情变化得到有效改善,提高呼吸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5]。
[1] 刘超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2014, 34(5):30-31.
[2] 李九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9):134-135.
[3] 张朝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9):1253.
[4] 梁宏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与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12):386-387.
[5] 魏长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临床探析[J].北方药学,2013,10(6):91.
R563.9
B
1671-8194(2015)36-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