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身计
2015-10-31马爱平
文|本刊特约记者 马爱平
盐碱地变身计
文|本刊特约记者 马爱平
无论水稻、高粱、甜菜、向日葵还是杂粮,不毛之地居然也可种啥啥丰收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在中重度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的各种作物就要收获了。采用常规种植的水稻产量200斤左右,而盐碱地改良后水稻亩产估计能超千斤。”胡树文在微信朋友圈中流露出他喜悦的心情。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
盐碱地有土地的“绝症”之称,重度盐碱地几乎是“不毛之地”。
盐碱地让辛劳一年的农民颗粒无收,严重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盐碱地抛荒更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后备耕地资源紧张,国家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
如今,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引进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树文率领的科研团队在总结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治理盐碱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新型缓/控释技术为核心的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在盐碱地改良上取得较大进展。
该项技术以“绿色、环保、高质、高效”为理念,采用新型盐碱地专用功能性缓/控释肥料、缓/控释盐碱土壤调理剂、缓/控释盐碱地专用种子处理剂等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改良,能够在投入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对重度、中度盐碱地进行快速改良,使盐碱地上收获累累硕果。
“过去几年,我们团队一直在从事盐碱地改良治理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年,我们针对不同盐碱地类型,在全国8省市开展多区域、多种作物、大面积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胡树文说,测产结果表明,重度盐碱地土壤经一次改良和合理施肥后,水稻、玉米、高粱、甜菜、向日葵、杂粮等作物获得了丰收。
山东乐陵:高粱地改良效果显
山东省乐陵市铁营镇地处黄河三角洲,具有数万亩荒芜连片的盐碱滩,其中以张顶家村最为集中。这片区域属于黄河下游滨海盐碱土类型,盐碱成分以氯化钠为主,混有碳酸氢钠、硫酸钠。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左一)、山东省乐陵市副市长李荣(中)、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研究员(右一)、山东省农业厅农技推广总站高瑞杰站长(右二)等专家,参加胡树文教授在山东省乐陵市盐碱地治理试验点的高粱测产活动。
该区域农民在长期治理盐碱土地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挖筑台田,上粮下渔”的改良模式。经过承包农户的努力,一块块开发的养虾池早已经投入使用,充满生机;而虾池周边盐碱台田依然抛荒,在种植粮食作物上的进展缓慢,显得死气沉沉。
10月14日,由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兆辉研究员为组长的测产专家组,对胡树文教授在此开展的盐碱地改良种植高粱的试验示范进行测产。据悉,该团队在此处共开展了高粱、玉米、油葵等作物的改良示范,示范面积达到20亩左右。
这支专家组由山东省乐陵市挂职副市长、全国农技中心处长李荣、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诸葛玉平教授、山东省农业厅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高瑞杰等组成,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指导了此次测产活动。
专家组测产结果显示:常规种植的高粱平均产量(鲜重)为121.00公斤/亩,盐碱地改良综合处理的平均产量为358.66公斤/亩,其中一个处理小区的最高产量为595.58公斤/亩。
“在此新开垦的盐碱生田种植的高粱能够取得如此产量,实属不易,效果突出。而紧邻的台田也试着种植过其他作物,根本就不能成活。”李荣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此项技术对于盐碱地快速改良的效果经过多年示范和反复试验已得以印证。”
“我国现有盐碱地面积5.5亿亩,其中含盐量在千分之六以下的耕地有1.5亿亩,此项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推广应用空间巨大。”李荣补充道。
吉林镇赉、通榆:重度盐碱地大丰收
9月28日,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黑鱼泡镇腰围子村,在村民王玉成15亩经过改良的盐碱土地上,沉甸甸的稻穗已经呈现金黄色,进入了成熟收获的季节。由吉林省农科院任军研究员为组长的测产小组正在进行测产工作。经过科学的取样、脱粒、去杂、称重等环节,测产工作有了结果。经过抗盐碱综合处理的两个小区亩产水稻(鲜重)分别为600.30公斤/亩,655.70公斤/亩,而紧邻王玉成水稻的是他的大哥王玉柱种植的水稻,由于没有采用抗盐碱处理措施,三块水田秧苗基本死亡,没有产量。仅有一块水稻有些产量,经过测产其产量(鲜重)只有250.10公斤/亩。
看到测产结果,王玉成既惊讶又高兴:“没想到有这样的收成,当初都没当回事。”而他也确实没把技术要求的改良工作当回事,正如他所说:“抛秧、施肥啥的都随便整整,后期也没怎么管理它,也没想着有收成嘛!”通过今年的改良,王玉成信心大增,他指着水稻旁边的大片盐碱土地说,已经准备明年继续开发水田。
据悉,胡教授盐碱土地改良技术基本经过了两代技术突破,第一代技术改良经过2~3年改良,水稻种植能够达到600公斤左右的产量,第二代技术更为先进,中重度盐碱土地种植水稻,一次改良就能达到500公斤产量。而王玉成正是这两代技术的亲历者。
9月29日,位于吉林省通榆县八面乡宏大村的一农场内人流涌动,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当听到有人宣布“采用常规方法种植的水稻平均亩产130.10公斤(鲜重),而经过盐碱地改良综合处理的三个示范区,产量分别为492.50公斤/亩、638.10公斤/亩、698.10公斤/亩,平均亩产609.57公斤”的消息后,各地前来观摩的种植户更是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
吉林省通榆县八面乡重度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常规种植植株及长势(左)与盐碱地改良植株及长势(右)。
这是由中国农业大学黄元仿教授、吉林省农科院任军研究员、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副处长杨帆、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研究员杨磊等组成的专家组在对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所开展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在水稻种植上的试验,进行实地的测产活动。
据了解,该区域的盐碱地是我国松嫩平原典型的“苏打土”类型的重度盐碱地,以碳酸钠为主,pH达到10.3甚至更高。这块10亩左右的土地,因为碱性太大,水稻根本无法正常生长。
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改良技术,且常规改良方法又存在成本高、周期长和收益低的问题,这使得这块重度盐碱田对于有着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农场技术员张志平来说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往年都是抛荒。在经人介绍得知胡教授的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后,张志平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拿这块重度盐碱田做试验。
“在没有经过泡田、晒田,插秧时间还较正常晚20天左右的前提下,真没有想到水稻产量这么高。”张志平面对现场测产数据还是十分的惊奇。
“通榆县有300多万亩盐碱地,这里有很好的地下水资源,未来3年通榆县计划再发展水田7万亩。有了这项技术作为支撑,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利用盐碱地开发水稻田的信心。”通榆县水稻开发办主任袁旬英说。
黑龙江林甸:盐碱地高产不再难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三合乡渔场农户张力,于去年承包了该县渔场盐碱稻田300亩,属于中度盐碱地。该试验田虽然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但是今年6月突发的一场暴雨,使得所有田块中处于缓苗期的水稻被淹6~7天,作物受到严重涝害。
“使用了胡教授团队盐碱地改良技术的24亩试验田块,泥水分离迅速,煞浆快,田水清澈,利于插秧,插秧后缓苗返青快,并且在涝害过后,秧苗不倒,恢复快。”“现在的水稻稻穗灌浆饱满,活秆成熟,亩产量能达500公斤以上。”张力介绍说。
9月24日,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魏丹研究员,大庆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虎成等组成的专家组对张力的试验田块进行理论测产。
采用这项盐碱地改良技术的田块中水稻长势极好,稻穗颜色金黄,颗粒紧实饱满;而没有使用该项技术的田块,由于受灾后秧苗漂浮,约1/2的田块被杂草覆盖,种植示范户已基本放弃种植。根据以上实际情况,测产专家组选择对照水稻田中未被杂草覆盖、长势较好的区域取样测产。测产结果表明,常规种植稻田产量为391.90公斤/亩,经过盐碱地改良综合处理的稻田产量分别为544.20公斤/亩和581.20公斤/亩,增产幅度明显。
松原市乾安县寸草不生的重度盐碱地,采用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种植的玉米。
吉林乾安:盐碱地变良田农民笑开颜
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村民金英敏,种植经验丰富,敢于尝试新技术,有吉林省的“十大乡土专家”的美誉。多年来,如何对自家门前大片盐碱地进行高效快速改良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今年年初,当他得知胡树文教授研发的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后,半信半疑,专门找了一块面积5亩左右的重度废弃盐碱地进行试验。
9月30日,玉米收获前夕,乾安县科技局王延林局长组织当地农技推广站三位专家对该盐碱土地改良示范田进行理论测产。通过实地测量、取样称重、准确计算,该地块的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14.30公斤,见识过许多新技术的金英敏对此也不禁拍手称绝,脸上挂满笑容。
王延林看着盐碱荒滩上正常生长的玉米田,又指了指附近紧挨着的煞白碱斑说道:“原来这些地方都是寸草不生的,没想到采用胡教授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后,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变化,还真是荒地变良田。”
金英敏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激动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表示,明年将扩大规模继续试验,并掌握好技术要点,带领乡亲们共同改良、增收。
“众所周知,盐碱地的改良在旱作作物上难以短期内取得较大进展,这次试验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技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对于我们团队今后的工作意义重大。”胡树文如是说道。
内蒙古林西:撂荒盐碱地上甜菜创高产
10月4日,在位于查干沐沦河两岸的内蒙古林西县隆平乡七一村重度盐碱地上,胡教授介绍说,这块盐碱地和东北松嫩平原典型的苏打碱土的盐碱类型不同,它位于河流的两岸,与黄河两岸、黄灌区、黄淮海平原等是一大类型,属于盐碱混合型的,主要盐碱成分是硫酸钠、氯化钠、碳酸氢钠等。针对这一盐碱混合型的盐碱土,胡教授团队提出了另一种治理方案。经过当年土壤综合治理改良,种植的甜菜喜获丰收。由林西县老科协组织的甜菜测产活动正在进行,在内蒙古农大的农学教授李斐,甜菜生理专家史树德副教授,海南大学李嘉诚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的指导下,对抗盐碱处理的甜菜种植进行了测产工作。测产结果表明,经过抗盐碱综合处理的甜菜产量最高达到5.52吨/亩,最低也在4.39吨/亩之上,显著好于对照田块。这个产量甚至大幅度超过了今年当地正常土壤甜菜种植的亩产,约3吨多一点。
当地种植户安新国兴奋的对测产专家小组说到“前年这片盐碱地上,种植甜菜也就是1吨多的产量,还不够肥料、种子、工钱,最后收获不合算就放牧了,去年干脆就种草了。今年经过中国农大胡教授的改良技术,甜菜亩产有4~5吨吧,毛收入有2500~3000元/亩”。放眼望去,整片甜菜地长势均一,随手拔起一颗甜菜,重量都在3~4公斤。
参与测产专家们惊讶的发现,未经改良的盐碱土壤板结坚硬,脚踩上去坚硬紧实,而经过盐碱地综合治理改良技术后,盐碱土壤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坚硬”的盐碱土壤已变得松软。胡树文教授解释说,这也是新型缓/控释盐碱土壤改良技术发挥的作用,使得盐碱土壤胶体颗粒之间发生了排斥作用,降低了土壤的容重,表层土壤不再板结,土壤耕作层的盐分碱分随着降雨、灌溉等措施而下降,因此甜菜长势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