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西部甘于奉献创新驱动服务三农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2015-10-31周蓉
文 | 本刊记者 周蓉
立足西部甘于奉献创新驱动服务三农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文 | 本刊记者 周蓉
大通牦牛。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所训,意为探究深奥的道理,探索隐秘的问题。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在未知世界里找寻答案造福于人民,正是他们不变的信念与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此,兰州牧药所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坚持以科研为本,紧紧围绕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科技创新突出特色,服务三农助推发展,为我国畜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艰苦奋斗 跨越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的前身可追溯到1946年成立的我国第一所国立兽医学院。1958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民间兽医工作的指示》,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在兰州成立。199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与兰州畜牧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建所近60年来,几代牧药所人扎根西北,执着奉献,默默耕耘,为我国畜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将研究所建设成为涵盖畜牧、兽医、兽药、草业四大学科,主要从事畜禽资源与育种、牧草资源与育种、动物营养、动物疫病、中兽医、兽用药物等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拥有5476亩试验基地、1.7万平方米科研大楼、21个科技平台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2002年,研究所被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等三部委确定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2007年,研究所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进入百强行列。2011年,在“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中,研究所排名全国第44名、中国农科院第11名、甘肃省第1名、全国专业第4名和全国行业第4名。近年来,研究所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甘肃省文明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文明单位”、“甘肃省绿化模范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中兰1号苜蓿。
科技创新 成果丰硕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建所以来,研究所共承担科研项目1300多项,获奖238项,其中国家奖13项,省部级奖140项,获授权专利308项,发表论文5700余篇,编写著作210部。培育牛羊猪新品种5个,牧草新品种8个,创制国家一类新兽药5个,获新兽药、饲料添加剂证书68个,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32项。
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正式启动实施。研究所抢抓机遇,动员全所力量,调整学科,组建团队,积极申请,最终牦牛资源与育种、奶牛疾病、兽用天然药物、兽用化学药物、兽药创新与安全评价、中兽医与临床、细毛羊资源与育种和寒生旱生灌草新品种选育等8个创新团队进入试点。研究所以创新工程为引领,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目标,结合研究所畜、药、病、草四大学科建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不等不靠,积极拓展渠道,在国家及地方主体科技计划等立项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十二五”期间,共获得资助科研项目331项,经费达到1.8亿元,其中留所经费超过1亿元。科研立项和经费分别是“十一五”的1.75倍和1.84倍,实现了研究所科研经费投入总量的飞跃。
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是研究所科技创新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十二五”期间,研究所获奖成果28项,发表论文795篇,出版著作42部,获授权专利233项,颁布标准4项,获三类新兽药证书2项、草品种证书5个、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6个,获软件著作权2项。在成果转化方面先后与国内外30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合同经费逾千万元。
所领导班子。
农业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
牢记使命 服务三农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所在。研究所以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和“两个努力确保”为指引,以项目为依托,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向农村转移,为促进农业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通牦牛”新品种,填补了国际上牦牛人工培育品种的空白,并在青海、西藏、甘肃等牦牛主产区广泛推广,为改良当地牦牛品种,提高生产性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喹烯酮”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化学合成新兽药,对多种肠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可促进猪、禽、水产动物的生长并提高饲料转化率,在畜牧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培育的“高山美利奴羊”新品种已完成了生产性能测定、鉴定分级、羊毛样品采样和育种档案材料整理工作,种群数量已达到国家品种审定要求。研制的“强力消毒灵”、“益蒲灌注液”、“金石翁芍散”、“黄白双花口服液”、“LMT诊断液”等兽药产品和选育的“箭舌豌豆”、“中兰一号苜蓿”等牧草品种,对发展我国畜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研究所又取得一项世界级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员朱兴全带领家畜寄生虫病创新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码了颚口下目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从而为颚口线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群体遗传学和系统分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该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前列。众多科研成果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四化同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积极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加速推广科技成果,研究所十分注重培养农牧民人员,服务三农发展,为西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在这方面,他们做了不少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藏区牧民饲养牦牛品种不好的问题,该所的阎萍研究员扎根当地20余年,开展的牦牛培育、饲养及“三生”项目,对促进高寒藏区经济及牧民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凭借雄厚精湛的科学素养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她成功将牛人工授精技术、精液冷冻技术、体外受精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应用于牦牛生产实践,使我国牦牛科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十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牧区的各个角落,从青海大通种牛场到西藏那曲牦牛合作社,从川西北若尔盖草原到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从甘南牧区到天祝白牦牛繁育基地,到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牧区,到处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当地藏族农牧民亲切地称呼她为“牦牛妈妈”。
“黄河边,白云天,水草美牛羊欢,兰州牧药面向千里草原……”。一曲牧药所所歌,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敞开了他们的胸怀。半个多世纪风雨兼程,几代牧药人热血奉献,坚守大西北,面向全中国,攻关育英才,攀登在尖端。在新的发展时期,研究所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他们的努力让祖国牧业的鲜花开放的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