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业在新常态下融合发展
2015-10-30幽兰
幽兰
一年一度的期刊博览会是我国期刊业成果展示和交流合作的盛会,已成为全国期刊界的一张名片。
2015年9月18日,作为一年一度的期刊界盛会,“2015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为“刊博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
本届刊博会为期三天,以“新常态、新融合、新发展”为主题,有4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31个省区市、42家中直出版发行和新媒体单位组团参展,展出33000多种期刊和数字化期刊产品,包括海外期刊、图书、音像制品、数据库等。
刊博会期间,《中关村》杂志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推选下,与北京市属其他的优秀期刊《前线》、《父母必读》等集中亮相北京展区。“北京团”成为刊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截至9月21日,刊博会闭幕当天,现场销售和订货码洋达4.1亿元,签订、达成交易意向和协议180多项,最美期刊微阅读总浏览量超过10万,刊博会APP下载量超过4000。
“期刊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一年一度的期刊博览会是我国期刊业成果展示和交流合作的盛会,已成为全国期刊界的一张名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在开幕式致辞强调。刊博会被誉为“期刊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已经成功举办两届,成为永久落户武汉的国家级文化博览会。
2015年刊博会中心展区面积达3万平方米,主办方组织了包括高端论坛、研讨会、知名作家见面会、讲座等100多场期刊文化活动。另外,2015年刊博会推出了包括中央国家机关期刊荟萃馆、中国军事期刊馆、青少年期刊馆在内的12大类主题馆展区。
海外期刊区新辟韩国主题馆展区,别具特色的韩国期刊如文学、文化、影视、漫画、美容期刊及颇有创意的衍生产品,吸引不少市民参观。美国数学学会、英国物理学会、《自然》《国家地理》等一批国际知名杂志社参展。
本届刊博会期间举办117场高端论坛、研讨会、新期刊发布、新媒体体验、文化讲座、爱心公益活动,既有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等品牌活动,又围绕“新常态、新融合、新发展”主题,新推出了“一带一路”国际期刊出版论坛、国际数字出版高峰论坛、教育期刊发展论坛、中国期刊200年记忆展等。
此外,业界期待的全国百强报刊、全国数字期刊影响力百强等也在期间权威发布。
找到痛点 寻找新蓝海
2015年,是中文期刊诞生200周年,这一主题也成为本届刊博会的一大亮点。本届刊博会展出了数百件件珍贵的期刊出版史料,包括投稿原件、发稿处理单、期刊征订目录、宣传海报、编辑培训证明、工作证、期刊出版印刷票据等,“期刊创刊号”的故事在悄然延伸,让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据官方数据显示,2005至2012年,我国期刊总印数持续8年增长,达到33.48亿册,但从2013年开始的连续几年,每年总印数都在下降。而从近两年的数据看,今后一个时期,这种下滑仍有持续趋势。
“对于期刊业而言,面对数字化的冲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谈道,二者融合目前有两种方式,其一是传统媒体和既有的新兴媒体联姻,其二是传统媒体通过投资,自主创办新兴媒体实现融合。而就期刊业而言,第一种模式获利甚微,难以持久;第二种模式烧钱过多,却很难形成气候,正处于徘徊纠结之中。
在研究了国内外五六十家公司不同的转型方法后,MP媒体投资集团总经理杰弗里强调,真正的转型并不是像研发一个新的媒体产品那样简单,因为业界更多的挑战往往不是策略,而在于怎么执行,怎么从行业外吸引一些新的人才,这些是期刊界面临的突出问题。
科技部国家数字传播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主任刘永坚认为,其实,期刊的阅读量还是较为可观的,但内容的贩卖能否突破纸张的限制,变得更具传播性、更具消费性是其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期刊已经开始拓展数字网络出版业务。大众生活类的期刊,以网络内容、手机杂志、APP应用为代表,学术期刊以全文数据库开放获取、优秀数字出版为代表,期刊全媒体生产传播形态逐渐形成,数字转型也已成为全行业发展的主趋势。
传统媒体的突围之路
未来,媒体的边界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宽泛,媒体的内容会变得特定而小众,媒体的形态会变得丰富而多元。随着媒体的宽泛化,广义媒体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
有专家指出,受众寻求专业领域的信息,更倾向于阅读专业媒体。在细分的成熟市场,媒体注定是适度和小众化的,目标人群与覆盖人群以合适为宜。
基于此,《中关村》杂志总编辑卫汉青强调,“无论媒体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传统的媒体形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新的媒体形态诸如网站、APP、微博、微信,只是媒体在不同时期所使用的工具而已。未来,工具层面的推陈出新还将继续。如果只片面地追求工具,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形。作为媒体人,只有专注内容,不断地推出精品内容,才能在业界立足,从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但是,专注内容,不等于忽视工具。卫汉青接着指出,“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人需要摒弃旧有的媒体发展思维。要以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去迎接全新的媒体时代。”
作为以“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为理念的财经类媒体,《中关村》杂志在中关村的“一区十六园”中享誉盛名。该杂志已经成为科技园区负责人、企业高管的重要参考读本。
截至2015年10月,《中关村》已编辑出版147期,刊发文字1000多万字,不遗余力地报道中国及世界知识经济前沿的最新发展,报道中关村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繁荣气象,成为中关村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正如总编辑卫汉青所说,“你实在找不到第二块科技元素如此密集的地方: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78所高等院校,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213家科研院所,以联想、方正、小米等为代表的上万家高科技公司,以百度、新浪、搜狐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群体,以中星微、启明星辰等为代表的2000多家海归人员创建的科技企业方阵……”
近期,以中关村这一国家创新创业的首要阵地为依托,《中关村》杂志紧跟国家形势,开始探索向中关村以外的地区做出延伸,例如京津冀一体化主题的报道。自从2014年以来,中关村就不断深入天津、河北等重点科技园区,对当地的产业现状进行报道,并举办了相关论坛。
同时,为了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下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中关村》杂志转变内容运营的思维,实现从传统的新闻思维到以产品思维、服务思维和互动思维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的转变。
近些年来,《中关村》杂志承办过10届北京科博会“中关村自主创新论坛”、“艺术中关村”等大型论坛和展览活动,致力于将报道内容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立体化办刊,这样的做法令人称道。杂志微信、微博平台的开通,线下多姿多彩的主题论坛和活动的举办,都是《中关村》杂志在新常态下做出的融合发展的新尝试。
未来,《中关村》杂志将继续追求自身内容的专业性和独特价值,结合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与特性,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态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构筑一个创新创业领域的全新的媒体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