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分艰辛一分甘甜

2015-10-30魏龙飞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年31期
关键词:蜂农蜂产品蜂蜜

魏龙飞

位于北京东北燕山山脚的密云水库滋养着北京。水库边薄雾弥漫,群山连绵。一茬茬养蜂人在这片土地上放蜂,收获。生活平淡,却也自足。

2004年以前,这里的蜂农虽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可由于经营分散,力量单薄,面对外商的漫天压价,因无定价权而始终卖不到好价钱。

辞职下海

直到2004年,李定顺的出现,才逐渐改变了这一现象。李定顺是密云人,之前在北京密云高岭供销社工作,由于经营惨淡,供销社面临体制改革。当年4月,他辞去了供销社的工作。

“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的低谷”。直到有一天,“嗡嗡”响的蜜蜂引起了他的注意。

“咱们的蜂蜜质量又不差,我就不信,咱们联合起来,还卖不了好价钱?”李定顺不服地说道,“我一定从蜜蜂嘴里掏金豆子”。

然而,干巴巴的豪言壮语和现实的境况毕竟不同。在苦口婆心地说服了密云县库北地区34户蜂农后,2004年4月,李定顺几经筹资,投资37.8万元,成立了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位于密云县高岭镇。当年7月,合作社34户蜂农收割了共计80吨蜂蜜。如何将这80吨蜂蜜卖出去,成为合作社面临的问题。

“当时可把我愁坏了,毕竟事关合作社的前途。父老乡亲跟着我干,辛苦一年到最后不就图个好收成?咱要卖不出去,就真抬不起头做人了。”李定顺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

“四顾茅庐”,打响第一枪

李定顺凭在供销社时积攒的人脉资源,试图联系北京一家知名蜂产品公司。从在供销社工作时的买方到成立合作社的卖方, “现在是咱求着人家。” 角色的转变让他有点不适应。

蜂农们见李定顺连续去蜂产品公司求了三次情,依然没有卖出一斤蜜,一度灰心。

一时间,各种说法甚嚣尘上。

“合作社不灵,还不如退出。”

“我们不干了,早说过不跟你趟这浑水。”李定顺面临巨大的压力。

为了保住合作社,李定顺再次厚着脸皮去卖蜜。“哪怕收得少一点,看看我们蜂蜜的质量”,李定顺第四次求情后成功了。该公司收购了合作社20吨蜂蜜。因蜂蜜质优,不久,该公司又收购了40吨,再加上零散卖出的,截至当年12月底,80吨蜂蜜全部卖光。初战告捷。34户蜂农的心稳定了。

“自打合作社成立后,第一次在社员前挺起了腰杆。”这是李定顺当时的感受。

凭着良好的信誉和过硬的产品,奥金达的蜂蜜和李定顺的诚意打动了北京这家蜂产品公司,每年收购500-800吨蜂蜜。

“合作社的李定顺有两把刷子,那蜂蜜卖得,又快又好”,这话一度在密云蜂农间相传,蜂农纷纷加入,截至2014年底,入社成员490户,遍及全县9个乡镇91个自然村并辐射带动河北省承德滦平、丰宁、承德等3个县,吸纳股金292.98万元。

打造“花彤”品牌

随着合作社养蜂群体的增多,李定顺和数百名蜂农心里痒痒了,“咱总不能一直给别人提供原料吧,咱得有自己的品牌,提高蜂蜜附加值和蜂农收入,自己得生产产品。这样我们的合作社才能走得更远。”

2007年,李定顺忙得不亦乐乎:筹划建厂、引进设备。没有钱,蜂农们纷纷拿钱入股。很快,社员入股157.82万元。最让李定顺感动的是合作社建厂时,不少蜂农开着农用车来合作社,撂下一车石子或沙土,“那是蜂农们从村外拉来的,说是为合作社的厂子添砖加瓦。”

当年11月,李定顺在密云县工商局注册了“花彤”牌商标,再也不单单是别人的原料供应商,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有了自己的蜂蜜品牌。

请专家,搞培训,建基地,促发展

同时,李定顺看准市场,一边生产蜂蜜系列产品,一边邀请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北京市林业局、北京市农林学院的养蜂专家积极开拓蜜蜂授粉及养蜂管理等各项培训业务。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提供授粉蜜蜂繁育培训,统一组织授粉作业服务。据了解,蜜蜂授粉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效果非常明显,一箱蜜蜂为社员增收300元。

通过培训,专家向社员们详细讲解了蜜蜂的饲喂技术、盗蜂的防治、授粉蜜蜂市场需求与展望等知识,使社员掌握了授粉蜜蜂繁育技术。

2014年,合作社在密云县建立了成熟蜂蜜示范基地30个;示范蜂群6000群;使自然封盖成熟蜂蜜的生产标准化,年生产成熟蜂蜜180吨。生产高端成熟蜂蜜比生普通蜂蜜的蜂农效益增加2.5倍,产品销路打开后在全县推广,推动了密云地区成熟蜂蜜生产的发展。

为了解决好成熟蜂蜜的加工问题,在中国养蜂学会的支持下,李定顺引进了意大利生产的成熟蜂蜜加工生产线,为今后成熟蜂蜜的生产加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2014年中国养蜂学会还在该社召开全国成熟蜂蜜推广大会。

“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自己把这个行当(蜂业)定位为第一产业,养蜂与旅游相结合。”为了发挥蜜蜂产业对农业的增产增收的作用,2014年7月,李定顺投资60万元,在密云蔡家洼生态农业园区建立了规模500群的授粉蜂示范基地,为密云6500个蔬菜大棚、4.5万亩的果树、1.3万亩设施农业设施提供蜜蜂授粉,以提高该县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实现增产增收。蜜蜂授粉蜂基地建成后能够带动该县3万群蜜蜂利用冬春闲置季节为农作物授粉,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还可以增加蜂农收入,实现了农业与蜂业增收双赢局面。

在他看来,这一举措,不仅仅带动了农业,而且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现在的小孩,哪儿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蜜蜂。我建立这个生态农业园,当他们周末的时候,可以来这里看一看真正的蜜蜂,看看蜜蜂是如何采蜜的。当然,心情好了还能买点儿蜂蜜。”李定顺不忘开个玩笑。

通过一系列措施,截至2014年底,加入合作社的比没有加入合作社的人均增收1.8万元,户获纯收入3.8万元,户均实现产值5.4万元。带动全县农民就业1130人,其中安排残疾人34人,解决密云县贫困户、低保户共78户。

2015年上半年,合作社加工车间安排当地就业57人,其中安排残疾人就业12人。

扩大规模

2014年下半年,李定顺扩大了合作社规模,投资1600万元新建3300平方米加工车间综合楼,引进五条现代化蜂产品加工生产线,将于2015年年底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五条现代化蜂产品加工生产线将建立在综合楼内。合作社生产线建成后,将提高加工能力,年加工蜂蜜产量增加到近4000吨,同时将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成本。

截至2015年度6月底,综合加工楼建设项目已完成总工量的70%,预计下半年的11月份可以全部完工并投产使用。

“品牌的价值在于得到市场的认可”

“要使合作社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蜂产品的销售渠道问题。仅靠传统的商超等方式,已经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为了拓宽销路,与时俱进,2012年开始,李定顺开始触“电”,在天猫、淘宝、京东、央视网商城等电商建立了网络销售,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2014年北京百花蜂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入股100万元,“有了百花的加入,我们的力量更强了。”可事后证明,这一举措,用他自己的话说,“压力更大,难受得很。”

“为了合作社利润,得向百花提供原料;可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嘛?”面对激烈的市场和现实的残酷,他再一次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从2007年合作社创立“花彤”到现在,李定顺至今还在这条“品牌路”上徘徊。

2005年,李定顺为入社蜂农生产的原料蜂蜜申请了有机认证。可到2012年,李定顺的有机原料蜂蜜被取消了。

原来,由于市场监管混乱,地方一些蜂蜜企业为了方便,花点钱就向认证机构申请有机认证,严重影响了蜂蜜行业市场秩序,在蜂蜜行业影响恶劣。

鉴于此,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2012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在新标准中,蜂产品、枸杞、盐、水、化妆品等均不在目录范围内。这也意味着,国家对这些产品不再实施认证,认证证书期满便自动失效,最迟在2013年3月1日后,市面上就看不到国产有机蜂蜜的产品了。

2013年5月,李定顺的“花彤”蜂蜜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蜂蜜生产加工认证。

2013年“花彤”牌蜂蜜获得北京市著名商标,2014年8月份向国家商标总局提交了申请“花彤”牌蜂蜜中国驰名商标材料。

2015年5月10日,李定顺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将提高合作社自有品牌“花彤”牌蜂蜜的产品附加值,使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花彤”牌蜂蜜的品质,提高品牌影响力。

据了解,生态原产地产品必须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并具有原产地特征特性的良好生态型产品。国家印发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识具有极强的防伪性,标识为一品一码,扫描二维码后,会显示产品的产地、生产日期等情况。目前这一过程正在评审中。

时至今日,谈起品牌建设,他依然感觉力不从心。在蜜蜂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和百花、冠生园、汪氏等大型蜂蜜企业比起来,他的“花彤”显得“势单力薄”。

“坦白地说,我想找营销公司来帮我做品牌。”这句话仿佛道出了许多致力于建设自己品牌却力不从心的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心声。

2015年7月17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首届中国品牌论坛在京举行。

“看到这条新闻我很激动,我很想知道,这次论坛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指导性的东西。”这是李定顺跟记者强调的一句话。

时至今日,李定顺的合作社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他的“花彤”牌蜂蜜也已度过8个春秋。李定顺还能继续“从蜜蜂嘴里掏金豆子”吗?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蜂农蜂产品蜂蜜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蜂产品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性
中蜂产业一线蜂农群体现状调查
——以金华为例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爱是一捧浓浓的蜂蜜
蜂蜜,你真的了解吗
“蜂蜜”CP
蜂蜜哪里去了
蜂产业蜂农技术需求偏好研究
——基于武汉市黄陂区的调查
蜜蜂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评价
突破当前我国蜂产品专卖店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