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档案”专栏铭记抗战岁月
2015-10-30
江苏无锡 浦苏山(无锡市物资局退休干部)每当新一期《同舟共进》到手,就会感到鲜活、生动、接地气,内容丰富,品位高、有深度,雅俗共赏,办得非常好。这是一份扎根广东、面向全国、深受读者欢迎的经典文史纪实刊物。
读今年的贵刊,更觉可亲,它以清新的面孔、火热的文字,记录、重现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题材相当精妙,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经历的峥嵘岁月,富有极强的哲理性,颇能启迪人的心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贵刊又辟出“抗战档案”专栏,以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屈不挠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为抗战胜利英勇献身的英雄和所有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从而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平、不忘过去,更加热爱今天的世界。
多年以来,我幸运地与贵刊相遇、相知、相伴,真是获益匪浅。愿《同舟共进》杂志在新起点上再次远航,我们的征程才刚刚开始!(2015年7月19日)
“民国人物在台湾”专题对了解真实的台湾有裨益
黑龙江哈尔滨 熊治球(农民)看了2015年第7期“民国人物在台湾”的专题策划,我对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情况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昔日只知道位列“战犯”名单前茅的陈诚,对他在台湾的政绩和家风(是值得借鉴、深思和学习的)的朴实介绍,使人耳目一新,对了解当今真实的台湾是有裨益的。能写出特别是能发表这样的文章,是要有
“微历史”栏目:新、特、精
山东济南 郭树荣(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8期杂志通读下来,觉得美术编辑做得好,不论封面还是题图、插图、照片,除了题目位置占版面过多,其余均各有特点,值得点赞。“专题策划”四文各有侧重,讨论的主题及时,涉及面广,如今的为政者当思之、用之。王龙《抗战:重塑 “国家认同”的艰难之路》文,言之有理;高尚全《“三创”可以改变中国》文中所提建议很好。陶短房《“中等收入陷阱”的迷思》文,是为一番高论。叶永烈写万里文,适时,也是史实;文云乡《政坛上的夫人侧影》文,增广见闻。“抗战档案”栏目的两篇,童志强关于“新四军”一文,着重战绩;郝在今写滇军文,有文采,有气势。安立志《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吗》文,言之有理,结语尤其好。新开辟的“微历史”栏目,可用三个字概括:新、特、精。“编读往来”栏目的各短文均不错。(2015年8月6日)
可继续增设适合杂志的新栏目
广东连州 黄志超(第十一届连州市政协委员,连州市图书馆助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同舟共进》栏目众多,版面厚重清新,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此刊具有浓厚的知识性,一册在手,总有一种眼界开阔、受益匪浅之感。杂志气势宏大,国内热点、人物春秋、底层民生、世界纵横、文化小品……谈古论今,博采众长,编者可谓独具匠心。里面颇多知名学者的撰文,为国为民,情之切切,意之拳拳,更为杂志添彩。
希望今后杂志能励志前行,大胆创新,继续增设适合杂志风格气质的新栏目,开拓编发更多社会各界或政协委员的作品,使之成为一道大众喜爱的文化和精神盛宴。(2015年2月27日)
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
重庆 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共进》2015年第8期每个栏目都有好文章,可谓精彩纷呈,让人流连忘返,但从什么角度切入来做点评,却踌躇再三,好不容易才理出个头绪,那就是“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
对于名目繁多、无处不在的审批事项,李克强总理曾多次作过猛烈的批评,同时,这也是群众十分关注、感受很深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推进简政放权的改革举措呢?专题策划“四问简政放权”从不同角度作了探讨。
汪玉凯认为,李克强总理把行政体制改革放在首位,强调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下放权力,这是抓住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核心。通过构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财政资金使用清单,来重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跟上社会发展进步的节奏。唐昊指出,在一些地方,本来应该简化或取消的行政许可事项,现在“换个马甲儿”,改由行业协会间接行使。要警惕这些“红顶中介”截留简政放权的改革成果。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打破行业协会的垄断地位,实行行业协会的开放化,让其在竞争中获得良好发展。袁刚强调,中央雷厉风行自上而下推进改革,“县团级”的处长是执行政策的关键环节,处长“会签”成为体制机制运转的“堵点”。因此,简政放权要解决问题,还得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
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同舟共进》推出“抗战论坛”和“抗战档案”两个专栏。王龙指出,战争是塑造现代国家的黏合剂,也是考验公民对一个国家认同程度的试金石。从甲午战争开始,国人才明白了只有先保“国”后才能卫“家”的道理。现代中国的形成,实始于甲午战争,终于抗日战争。在重塑“国家认同”的艰难道路上,经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空前高涨,保家卫国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董志铭指出,朱德为开辟国共两党和两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良好战略局面作出了独特贡献。朱德明确提出了“总力战”的思想:“抗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也许有着超出我们想象之外的困难,它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这需要我们动员与集中全国一切人力、智力、财力与物力以赴之!我们应该把握住抗战的胜利条件。”朱德把中国抗战分为正面防御、运动战和游击战三种基本战法,凭借高超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水平,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童志强用国民党的文献档案阐明,新四军敌后作战功勋卓著,所谓新四军“不打日军专搞摩擦”,“一分抗战、九分发展”等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郝在今《保家卫国话滇军》为我们呈现了滇军的传奇经历与英勇壮举,不可不读。
此外,还有几篇文章从各自的角度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高尚全先生提出,“三创”可以改变中国。他说:什么是“三创”?就是“创业、创新、创牌”。创业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创牌是目标。“创业、创新、创牌”虽是市场的行为,但是政府必须要为“创业、创新、创牌”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司法环境。陈四益在《忽然想到——千古清官侠客梦》中指出:“集权确有集权的方便。一呼百应,咄嗟立办,不必因扯皮耗费精力。但实行的结果,许多事却因无充分的论证与诘难,铸成大错。而这些大错,又因权力的高度集中与无制约,便于遮掩。所以对于无监督、无制约的绝对权力可能造成的恶果,人们往往估计不足。‘清官侠客梦已到梦醒时分。否则,旧梦重温,必然是噩梦再现。这不是危言耸听。”
关于孟庆树的去世年龄和入党时间
北京读者马志英来信指出,本刊第8期《政坛上的夫人侧影》一文,有两处讹误:一为孟庆树去世时的年龄,应为72岁;二为孟庆树入党时间,文中所说的“1926年”与下文有冲突,确切时间不详。编者感谢马先生的指谬,也会更加细心做好编校工作,不负读者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