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琴书研究的可贵探索与开拓

2015-10-29吴文科

曲艺 2015年8期
关键词:概论徐州曲艺

吴文科

徐州琴书是采用徐州方音以说唱相间的方式叙述表演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云板和坠琴、二胡等,故早期俗称“打扬琴”或“唱扬琴”。又因已知的最早艺人及其活动年代是在清代的同治年间,所以,一般认为形成于那个时期。而从所采用的主要唱腔曲调是属【凤阳歌】和【垛子板】等等的情形去看,其形成渊源,与当地的小曲演唱尤其是附近地区同时流行的苏北琴书和山东琴书,又有着难以撇清的血缘关系。至于从形成初期即与当地流行的“丝弦”演唱的密切关联,包括节目的移植、曲调的借用、尤其是艺人的共享,使得其在“分门立户”之前,与许多相类的曲艺形式,有着彼此间相互渗透融汇又各自间借鉴化用的复杂影响;甚至有观点认为,徐州琴书就是从徐州丝弦发展演变而来。这就使得徐州琴书的发展与演变,既是自身形态独特构建与地位确立的曲折演变过程,也是与其他相邻相类的曲艺形式互动激扬并各自分化整合的丰富发展过程。其流布地域因而虽以徐州为核心,但同时也延展至江苏与河南、安徽、山东接壤的豫东、鲁南和皖北地区。

徐州琴书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仅累积形成了《张廷秀赶考》《王天宝下苏州》《李双喜借年》《十把穿金扇》和《江宁府》《月唐》《杨家将》等中长篇的传统节目,而且编演过《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和《敌后武工队》等表现革命历史的新节目。许多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短篇节目如《猪八戒拱地》《杨八姐游春》《马前泼水》和《郭巨埋儿》等等,更是脍炙人口,常演不衰。这使得徐州琴书在历史上不仅传人很多、而且流派纷呈。比如,依不同的流布地区而有所谓的“上路”(徐州地区的丰县、沛县和邻近的安徽萧县与砀山县一带)和“下路”(邳县、睢宁、铜山和宿迁一带)之别。知名艺人也不少,如早期的庆廷举,现代的张宜琴、刘学义、杜济清、周瑞祥,当代的邢培生、丁兰英、崔金霞、崔金兰、张栋宝、魏云彩、张金侠、孙成才和张巧玲等,而且成为流布地域广大民众最为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曾几何时,“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会哼哼”成为徐州琴书演出活跃且深受欢迎的鲜明写照。

然而,徐州琴书的这种独特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地位,并非无可撼动。一个时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履的不断加快,包括徐州琴书在内的曲艺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普遍面临着传人匮乏和创演低迷的堪忧状况。对于徐州琴书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学术的关注、记录和整理、研究,都很不够。徐州琴书的珍贵历史文化价值与当下堪忧的发展状况之间,出现了非常巨大的反差甚至落差,急需在扶助即保护的意义上,对其进行全面而又深刻的传承与弘扬。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200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徐州琴书认定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国家层面进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一方面是确认了徐州琴书在国家、民族层面和艺术、文化意义上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起全社会对于徐州琴书传承与发展的热切关注。

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语境和时代背景,于雅琳同志所著全面观照徐州琴书历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徐州琴书概论》一书,便具有了多重的价值与意义。

徐州琴书与其它许多曲艺品种一样,形式虽然十分独特,价值虽然非常巨大,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对其的研究却非常匮乏。除了文化观念的偏颇与学术意识的缺乏,资料积累的不足和学理工具的欠缺,也是此类艺术文化形式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并使研究长期滞后的重要原因。这就使得此类研究包括类似《徐州琴书概论》之类学术著述的写作,必然面临着先天条件不足与后天操作的艰难。然而,也正是这些困难与问题,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着此类研究的难能可贵,反衬出《徐州琴书概论》别样的学术品格。

于雅琳同志作为一名在高等院校工作的青年教师,能够在本人从事音乐学研究的专业基础上,延展视野,拓宽路径,进行包蕴了文学、音乐、语言、表演等学科内容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即《徐州琴书概论》的写作,本身即体现出非常可佩的学术勇气,具有令人钦敬的文化情怀,也深具独特敏锐的学术眼光。不是吗?如果没有肯下苦功的钻研精神,不去开展非常艰苦的田野调查,不自己动手“烧制”所需的学术“砖瓦”,面对非常贫瘠的学术资源,如何来建构这样的学术“大厦”?如果没有立足脚下,勇于担当,有为自己成长的土地开拓奉献和为自己生活与工作的徐州大地上的曲艺之花“培土浇水”并“树碑立传”的灼热情感,怎么能够放着其他的学术时髦不赶,放着另外的“终南捷径”不走,却心甘情愿地在这片近乎荒芜的园地里躬身耕耘?如果没有独特的学术眼光和不凡的文化追求,没有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激扬本土文化自尊、树立地域文化自信的高度自觉意识,怎么能够进行如此艰难的研究与写作?从而“一不小心”至少是在客观上使得《徐州琴书概论》同时具有了曲种研究的开疆拓土性探索与填补空白性创新?

也正因此,面对这样一部并非十全十美的著作,我们一定会在可能不是十分解渴和满足的同时,对于作者的艰辛付出与开拓创新,表示我们的深切敬意与热忱礼赞!毕竟,许多更为细密周延的研究与写作,需要更加丰富的资料支撑和相对丰沛的成果借鉴。而这些,恰恰都是此书写作极为紧缺的条件。同时,由于此书写作对知识背景的全面要求及作者本人专业背景的相对单一,也使一些内容的研究和表达,不一定十分精细与深到,仍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的余地。毕竟,这是一部开拓与开创之作,筚路蓝缕,瑕不掩瑜。相信作者的此项研究,还会不断拓展并继续深入。祝愿能够以此为契机,持续开展对于徐州琴书历史与艺术的深入和全面探究,努力为包括徐州琴书在内的曲艺学研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概论徐州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曲艺泉城》
青铜器辨伪概论
高申作品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