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之路
2015-10-29李歌春
李歌春
近年来,辽宁省阜新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在带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阜新的正确选择
农产品加工业是全球性朝阳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位置,发展潜力无限;同时,阜新是辽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业基地,特别是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和畜牧业强市建设,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越来越坚实的基础。
从2001年起,阜新经济转型的方向首选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接续替代产业强力推进。这个决策既切合阜新的实际,又符合中央的要求和国际大势。对于阜新而言,土地等农业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较多,而且光照、地理等自然条件适合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百万农民从事着农业生产。经改革发展,阜新已成为国家和辽宁省重要的粮油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2008 年,阜新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5月,作出建设辽宁畜牧业强市的决定;2013 年末,发出建设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的动员令。几年来,全市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改善投资环境为突破口,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立足资源优势,遵循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走农工科贸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14年,在遭遇63年以来最严重旱灾的阜新,现代农业示范区极大地保障了农民收入,全市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减少三成以上,但农民人均收入反而增长10%,示范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以上。正是以第一次产业为根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推进,跃升为全市支柱产业。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6年实现25%左右的增速,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年均增长10户以上,工业现价产值年均增长近16亿元。截至2014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5户,比转型之初增加88户,增长5.2倍;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突破40户,涉及粮食加工、果蔬加工、油料加工、食品加工、蛋禽加工等多个产业,涵盖范围广泛,逐渐形成了16个产业链条。实现工业总产值179.3 亿元,比2002 年增长13 倍;实现销售收入167.4亿元,比2002年增长12.4倍。在全市十大产业集群中,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液压产业;实现利税8.6亿元,比2002年增长5.5倍;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1.1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2.1倍。目前,阜新市农产品出口额排在全省第五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在第二位。
基本的发展路径
一份给阜新市政府《关于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称,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步入了快车道。一是平均发展速度逐步增加。“十一五”时期,发展速度维持在12%左右;“十二五”时期,发展速度提高到25%左右,年均增速提高2.1倍。二是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逐步加大。转型之初,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比12.7%,“十一五”时期约占16%,到“十二五”时期,占比达到20%以上,可谓举足轻重。
2011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支持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战略,阜新抢抓这一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11 年到目前,全市重大农产品加工项目进入省重大项目库的有10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131亿元,在全省位列第二。其中,新益达羊毛加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通过了省政府验收。每年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超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平均达到30项,竣工投产项目20项左右。新项目的投产,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阜新引进的“伊利”、“鲁花”、“思念”等一大批知名品牌项目,成为引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龙头项目。
随着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壮大,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一是促进地方财政增收。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税收累计达到11.3亿元。二是带动基地发展。龙头企业通过自建生产基地示范引领或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建设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带动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据测算,年均带动农户7.5 万户,户均增收2.5万元,安置农民就业10万人,带动农民增加的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8%。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达到55 万亩;保护地总面积超过20 万亩;阜新花生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三,阜蒙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县;畜牧业基地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生猪屠宰加工能力位居全省第一;牛奶人均占有量全省第一,成为辽宁省仅次于沈阳的第二大奶业基地;肉鸡基地规模不断壮大,5万只以上规模饲养场达到35 个。阜蒙县、彰武县、高新区已被列为省级产业化示范区;阜蒙县籽仁生产基地被列为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各级各部门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几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已获得“三品”认证产品总数累计达到123个,获认证企业31家,基地面积达到454.5 万亩。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有20余户,国家级名牌产品称号的有11户。在全省优质水果评选中,亿新市水果荣获金奖1个、银奖4个、铜奖7个。
待拓的发展空间
经十多年的转型试点工作,阜新的经济转型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这当中,构建起了多元主导产业框架,尤其是阜新的现代农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发展中的阜新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着规模、深度、广度、质量等问题,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
阜新农业专家们表示,与发达地区相比,阜新的农产品加工业存在下列问题:一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精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够强。现有的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少,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区域性产业链不够健全。从农产品基地建设、原料配套到农产品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产品结构较单一;四是技术装备水平还很落后。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阜新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亟待加以解决。
就这一问题,阜新市科协主席张敬伟指出,转型以来,阜新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拥有众多产业链条、相对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当前,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良好、前景广阔,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加快推进产业提质升级。
其中,认真抓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以科技创新与推广为核心,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提升科技和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和人才支撑力,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及提质升级,正是解决阜新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问题的关键。专家们建议,应重点开展特色优势食品的研究开发,围绕特色果蔬加工、肉类加工、白酒生产、油脂生产等行业重点,开展科技攻关,推进精深加工,拉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向同行业的高端水平挺进。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和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使之成为阜新的农产品研究开发中心、技术转让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成为全市农产品企业的重要技术支撑。
未来,阜新的农产品加工业一定会加快步入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对阜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也必将更加明显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