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能够实现自给进口基本保持稳定
2015-10-29
报告预计未来10年中国稻米能够实现自给,进口基本保持稳定。
报告指出,目前稻谷是中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60%的人以大米为主食。中国稻谷产量于2011年突破2亿吨之后,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0643万吨。2004年以来,稻米市场价格保持稳中有涨格局。受国内外价差影响,2012年稻米进口激增,但仍在进口配额以内。2014年,中国稻谷在上一年度减产的情况下增产,国内稻米市场价格稳中有涨。中国稻米贸易总体为净进口。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稻米总产量将保持稳定,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具体而言,水稻种植面积会保持稳中略减的趋势,单产持续提高。2020年,稻谷种植面积将减少到4.46亿亩(2975万公顷),单产将提高到461公斤/亩(6912公斤/公顷),总产量将达到20560万吨。2024年,稻谷种植面积将减少到4.43亿亩(2955万公顷),单产将提高到464公斤/亩(6955公斤/公顷),总产量将达到20650万吨。未来10年,中国稻米总消费量将保持增长。展望期间,口粮消费保持增长,加工消费略增,种子消费和损耗略减,消费总量增加。预计,2024年大米国内消费总量14476万吨。未来10年,中国稻谷和大米价格总体将保持稳中有涨态势。
报告认为,由于中国大米贸易伙伴有限,进口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预计2024年中国大米进口320万吨左右,比2014年增加60多万吨,进口虽有增加但幅度不大。
报告也提到一些影响稻米生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一是水资源、耕地、气候变化等自然条件因素。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总量短缺,加之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也使得极端天气造成旱涝灾害难以控制。展望期间,适逢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深入推进,在地下水开采较重的东北三江平原地区和南方重金属重度污染区,水稻种植面积有望得到合理控制。二是农产品价格和宏观经济调控等政策因素。稻谷托市政策将有可能进一步改革,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集中使用已经成为农村改革的方向,稻谷生产支持政策和价格托市政策都有可能改革。货币政策调控将更为精细化,大米加工领域将迎来一轮优化整合,从而会对大米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大米出口国政策和汇率等贸易因素。以泰国为代表的传统大米出口国积极去库存化,越南作为后来居上的出口国正在酝酿收储政策,也会对世界大米市场产生影响。当前,美国推出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汇率也连续下跌。这将导致以美元标价的粮食,在名义上价格相对降低。此外,还有消费结构升级等其他因素。例如,物联网、电商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迅速发展,中国居民食物结构升级,消费者对大米品牌也更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