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创神经外科学科的带头人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院一系主任赵继宗
2015-10-29许方霄匡远深
◆文 许方霄 匡远深
2013 年12 月19 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新当选的院士名单,赵继宗的名字赫然在列。在获得国家设立的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最高学术称号后,赵继宗教授与往日并无不同,照常出门诊、做手术、写课件、批注学生论文。他说:“院士就是一个荣誉称号,我深感责任重大,但它只能说明过去,我视它为继续推动神经外科的动力和起点,希望自己今后能做得更好。”
一切都源自于社会责任感
在天坛医院,求赵继宗门诊号的人很多。“来找我的百分之百都是疑难杂症。”赵继宗说。就诊的病人中,两成是从全国各地转来的不治之症或是当地治不好的病例,三成是神经外科医生拿不定主意,转了一圈后转到他手里的,还有一部分是血管病和老年肿瘤。赵继宗教授笑着说,每次出门诊都会“超载”,仅是住院证,基本出一次门诊就要开出四五张。“病人太多了,看不过来。”
为了节省看病时间,赵继宗教授请科里帮忙制作了几类科普小册子,“凡是来找我的门诊病人,我都免费送他一本小册子。因为看病时短暂的交流我担心他们记不下来,或者遇到我解释不到的问题,他们回去翻翻小册子,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工作中的赵继宗严谨、负责。他说,在临床工作中,医生要有责任感,要在病房坐得住,把精力放在病人身上。作为临床医师,要经常到病人床边,发现和解决病人的痛苦。“病人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对医生的考核,只有日积月累,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最终交出满意的答卷,医术才能提高。”赵继宗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天坛医院神经外科15 个专业病区,400 余张病床,每年近万例手术,要保证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减少医疗纠纷,是非常艰巨的工作。为了及时发现医疗质量问题,赵继宗教授在担任科主任以来,每周六早晨都坚持到病房,组织全科值班医生大查房,及时发现了不少病人存在的问题,对于疑难情况及时讨论处理。
“如果说我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给我勇气和信心的就是医生的社会责任感。”说这句话时,赵继宗教授脸上的表情极为诚恳。
以高超的技术与死神一较高下
被赵继宗教授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病人不计其数,东北小伙儿赵新亮(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身体健康的赵新亮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形容“就像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而天坛医院对他的抢救也创造了一个医学神话。
▲赵继宗为救治病人争分夺秒
▲赵继宗荣获国际论文摘要奖
2004 年,在没有任何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赵新亮经常出现剧烈头痛,每次痛起来持续时间可长达2 个小时左右,且不能缓解,并伴有恶心、呕吐、双眼视力下降等症状。经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脑动静脉畸形”,先后两次住院做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但症状并无明显改善。2008年初,赵新亮再次发病,头痛症状较以前更加厉害,当地医院束手无策,便建议赵新亮到北京治疗。在父母的陪伴下,赵新亮慕名来到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很快就住进了脑血管病病区。
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家看到血管造影片子后,惊讶不已:赵新亮的颅内左侧区域被一片黑压压的血管团笼罩着,形似一朵 “蘑菇云”,直径约8厘米长,占据了大脑的1/4。更要命的是,赵新亮还出现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有效循环血量已无法满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灌注。但由于周围神经密布,血运丰富,要完整切除掉巨大的畸形血管团风险很大,尤其是出血关就难以逾越。如果不手术,病人随时都有可能死亡。
对这例世界罕见的巨大脑血管畸形的病例,赵继宗教授高度重视。在全面检查之后,又专门进行会诊。在征得病人父母同意后,赵继宗教授决定为其实施开颅全切除手术。切皮、锯骨、开骨窗、剪开脑硬膜,借助显微镜,赵继宗教授小心翼翼地向畸形团边界深部探查,这才发现术中风险比预先想象的要大得多。就在准备对深部动静脉畸形团进行剥离切除时,患者的畸形血管突然破裂,血流瞬间灌满了骨窗,挡住了手术视野。术中患者的出血达3 万余毫升,自体回输血1.325 万毫升,输异体红细胞1300毫升,血浆3000 毫升,血小板2 个单位,相当于自体血容量的7 倍!在其他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下,赵继宗沉着冷静,一边止血,一边加快手术,最终成功地将“蘑菇云”完整切除。手术历时十一个半小时。
2009 年3 月24 日上午,赵新亮的父母将一面写着“大医精诚,杏林春暖”的锦旗送到天坛医院,以感谢赵继宗教授等医护人员的救命之恩。
先进技术让手术本身越来越简单
世界神经外科史上共经历了经典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和微创神经外科3 个发展阶段。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神经外科学逐渐步入微创神经外科时代。赵继宗教授认为,神经外科医师在处理神经系统病患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病人体表和体内组织的创伤,尽最大努力追求手术的“微创”。
赵继宗教授回忆,他曾经利用一次麻醉手术,成功为一位患者摘除了颅内3个不同部位的肿瘤。该患者为一位专业运动员,在一次训练中突发癫痫,在当地医院做脑片检查后,被查出患有3 个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肿瘤直径分别为1厘米、2 厘米和3 厘米,位置则长在右侧大脑半球的额叶、颞叶及枕叶三处不同部位。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法,患者需要接受三次单独的开颅手术才能逐一切除肿瘤。面对昂贵的手术费用和三次复杂开颅的手术风险,该患者最终来到北京天坛医院,请求赵继宗教授为其会诊。
经过详细的检查及对病情的全面分析,专家们将手术方案确定下来,即应用创新的神经外科技术,利用一次手术同时切除颅内三个不同部位的病灶。这样不仅能为病人节约一半以上的医疗费用,还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这一特殊手术的主刀便是赵继宗教授。在实施手术时,赵继宗教授分别在患者的脑前部、耳侧旁和脑后部设计了三个直径小于5 厘米的切口,同时在三个不同部位的颅骨上,各钻一个直径约2 厘米的微孔,借助神经导航系统的帮助,很快找到病灶,并准确无误地将肿瘤彻底切除。整个手术仅用5个小时,术中没有输血,术后病人恢复良好,没有遗留任何后遗症。
▲赵继宗为病人做手术
赵继宗教授提起自己刚进入神经外科领域时,做开颅手术时使用的是手摇钻,仅仅是钻孔的技术,而且拿捏这个劲很不容易,弄不好就捅漏了,伤及病号,没有一年半载的功夫根本学不会。而现在使用的是电钻,钻头前面有保护装置,只要碰到软的部分钻头就自动停止。对此,赵继宗教授感慨:“过去手术刀进去常常找不到病灶,现在有导航,术中按照导航系统设定的轨迹很容易就能找到病灶。此外,术中应用的B 超、电生理系统监测等都很先进,手术本身越来越简单。”
通过对外科微创研究的不断创新,赵继宗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用神经导航系统实施精确的定位开颅手术就是他潜心研究的成果之一。这项技术能对大多数患者做到肿瘤全切除,且不损伤病人神经功能,避免了对正常脑组织和其他颅内神经血管结构的不必要损伤,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赵继宗还在国际上首次将“中文语言区和颞叶功能”新发现应用于病人颅脑手术中,保护并验证脑认知功能,完成了神经外科手术从经典脑叶切除到脑解剖结构保护,再到脑认知功能保护的飞跃,成为我国微创神经外科学重要的创建者之一。
新技术不是十全十美的
导航系统的全称是“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系统”,是多领域高技术的结合,它以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和三维图像处理软件为核心,利用卫星定位技术的理论,通过红外线遥感技术提供患者术中头部肿瘤位置和显示手术实时进程的信息,准确地定位病变、判定病变边界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普及与微创治疗观念的提出,导航系统的辅助作用日益被神经外科医师所重视。现今,国外很多医院已将导航系统列为神经外科手术必须进行的常规步骤。
赵继宗教授说,导航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肿瘤的治疗,如脑胶质瘤,尤其是低恶性度的星形细胞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转移癌、穿刺活检以及多数脑膜瘤,都是导航治疗的绝对适应症。其最大优点在于,它利用影像资料和三维模型,为医生设计一个或多个,从切口到病变最近距离的最佳手术入路,可避开重要的神经组织。术中利用探针实时导航,不断验证手术入路的准确性,切口小、出血少、并发症少,能在最小的损伤下切除病变,其精确度可达到毫米,使患者预后明显改善,减少住院天数,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新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十全十美,也会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引起每位医生的高度重视。”赵继宗教授强调。
经过不断探索,赵继宗教授在临床运用中发现,手术进行中的组织结构的移位所导致的导航系统影像与真实位置的较大误差,即影像漂移(又称脑漂移),是导航系统最大的弊病,在国外其发生率高达66%。如何避免影像漂移的发生,让医生的手术过程更加精准?赵继宗教授决定牵头研究预防策略,并对操作医生提出经验性建议:必须储备丰富的临床开颅手术经验,熟练掌握头颅神经解剖知识,同时,每一步操作都要严格规范,最大限度地减少医源性创伤。一旦发生结构性影像漂移,术中应用超声波探测病灶,可很好地发现影像漂移。术中还可借助CT 扫描,对导航系统提供较为满意的影像补偿信息(此方法因诸多不便因素,国外较少采用);术中利用核磁共振,也可捕捉到精确的实时影像补偿,这是当前解决影像漂移最为理想的方法。
对于神经导航技术的评价,赵继宗教授认为,过去仅靠肉眼或手术显微镜切除脑深部小的肿瘤,这很难做到,而今导航技术的出现使以往认为无法完成的手术变为可能,其作用确实不可低估。然而,对于任何一台手术而言,无论导航系统如何精确,手术医生的经验和基本功才是决定性因素。赵继宗教授同时指出,作为神经外科医生既不能过分依赖导航技术,而忽略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操作技术的进步,又不可死守传统的手术模式,忽略导航系统的重要作用,而成为现代神经外科发展进程中的落伍者。“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用已掌握的医学新技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为促进微创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引领中国神经外科学走向国际
如果说王忠诚院士是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上的奠基人之一,那么受到王忠诚院士熏陶和培养的赵继宗教授则是推动学科发展,并使之走向国际化的里程碑式人物。
2002 年,中国被取消世界神经外科联盟会员资格,为了引领我国神经外科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赵继宗教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了学科发展上。2004 年,赵继宗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委,在王忠诚院士的积极引导和同行们的协助下,他开始狠抓学科建设,带领国内同行共同努力,使全国神经外科学术水平明显提高。过去神经外科全国年会每4 年召开一次,参加人数只有500 人左右,2007 年改为每年召开一次,参会代表则高达3000 余人,其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赵继宗教授还借助世界神经外科联盟提名委员会和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身份,大力宣传中国的神经外科,提出要为中国在世界神经外科联盟中争取一席之地。在中国科协和中华医学会领导下,赵继宗教授多次奔走,与世界神经外科联盟主席Brochi 等执委会谈。在他的执着努力下,2005 年,世界神经外科联盟恢复了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会员资格。同年,他组织近200 名医师参加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大会,所投上百篇论文均产生极大国际影响,确立了我国神经外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2007 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办的第七届国际微创神经外科学大会上,确立了我国微创神经外科学国际地位。他主编出版的《微创神经外科学》专著,制定了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操作规范并在国内推广,对在我国推广普及微创神经外科技术起到重要作用。2012 年中国取得了世界神经外科联盟法律委员会成员资格。2013年Dandy 神经外科学会(以美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Dandy 命名的世界性神经外科学会)成立了中国分会。
在美国圣地亚哥举办2009 年神经外科年会的开幕式上,赵继宗应邀作了“2464 例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学术报告。报告中,他介绍了国家攻关计划项目“脑卒中规范化外科治疗推广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和进展。“这一项目是解放后我国首次大规模推广出血性脑卒中,即高血压脑出血规范化外科临床治疗多中心大样本单盲临床病例对照临床研究。”赵继宗说,“研究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组手术效果优于传统手术组,微创手术组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死亡率降到了13.9%,植物生存低于10%。”美国神经外科专家Mendelow 教授评价说:“赵继宗教授的报告展示了中国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的成就,是近年国际上少有的大宗病例的研究之一。”
如今,赵继宗被7 种国际杂志聘为编委,利用这种优势,他不断撰文介绍中国神经外科成就。赵继宗教授说,中国神经外科学发展到今天,应该建立起与国家经济水平相匹配的国际学术地位。“如果中国神经外科学能够在2020 年进入国际前5 名,并在不远的将来引领世界神经外科学发展,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人物小传
赵继宗,1945 年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院一系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专家。曾担任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院长。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北京市科学普及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 年11 月至今,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理事、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提名委员会委员等职,同时担任中华医学杂志副主编,以及NEUROSURGY(美)、CHILD’S NERVOUS SYSTEM(意)等7 种国际神经外科主要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