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

2015-10-29赵俊杰

关键词:意大利创新能力因子

赵俊杰,苏 静

(天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300387)

一、引 言

1.研究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国外科技创新等思想的觉察能力已经很成熟,区域创新概率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出现在相关学者的论文中,但由于我们的实际国情,真正开始接受区域创新,并着力于此还是较国外迟点的。但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比如国内学者中,冯之浚(1999)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系统。王缉慈(2001)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区域网络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区域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即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有效叠加而成的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开放性、本地化、动态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柳卸林(2003,2006)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由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本文会参考这些思想对我国区域创新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1]。

2.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理论上不仅丰富创新系统理论体系,还具有自身的重要意思。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当下,以区域为划分依据的思想逐渐的收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世界各国经济的角逐开始从国家走向区域。一个区域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科技发展水平,而创新是衡量科技发展水平最好的指标。创新是经济发展名族进步必不可少的动力,在任何经济时代都是竞争力的决定者。因此可以理解为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衡量指标,区域经济又是国家经济的必须成分,所以区域创新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各区域创新数据出发,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我国当下的区域创新实际国情,为我国加大区域创新投入,协调各区域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流动提供一个正确的量化参考依据。

3.研究内容

本文基于最近十年来的全国31个省份以及国外的相关区域创新实际状况和创新数据,逐步完成一下内容:

(1)分析与介绍当前的区域创新实际情况,包括我国以及相关发达国家的区域创新现状;

(2)基于全国31个省份的相关区域创新数据,创建创新评价体系,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当前区域创新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

(3)对我们以及意大利的相关创新数据运用SPSS进行分析比较,并给出相关建议和评价

(4)总结全文,对我国的区域创新给我决策建议。

二、国内外区域创新现状

国家经济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而创新又是科技发展水平的直接指标,因此可以说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基石。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就是提高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国家经济发展实力的必然道理。

现阶段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迅速,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已成为制约我过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12年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洛桑报告中,对49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排名,我国位居第12位,能力靠前。与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相比,差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明专利数量太少;二是科学研究质量不高;三是核心技术自给率低;四是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五是相关科技人才不够。在知识经济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本和技术优势,通过多种贸易壁垒对其他国家进行技术控制,在这种形势下,由于创新能力不强,使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2]。此外,我国本身还存在着创新能力分布不均的现象,以2010年我国创新能力分布为例,我国中部地区的GDP占东部地区的42.2%,研发投入占20.3%,专利授权数为18.0%;西部地区的GDP占东部地区的28.9%,研发投入占17.8%,专利授权数仅为15.2%。通过对201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间创新能力的差距已经超过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已不能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因此,我国科技工作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平衡区域间创新能力。

随着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向国家,因此经济的发展也应该是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基本组成部门也应该是创新驱动的。因此在国家提吃创新性国家的目标以后,许多区域都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并提出要转成创新驱动的地区,加大区域创新投入,如江苏省提出要在2015年率先进入创新性区域。但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步骤不同,不可能都在2020年达到创新性区域,但肯定有一部分完成了创新性转变,一部分正在创新型转变,为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健全的区域创新评价指标,已完成先发展带动后发展,防止区域间发展差距的不断拉大,最后造成整个区域的差距鸿沟,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基于31省的创新数据的评价

1.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

目前学术界关于区域创新评价主要有二大类: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法又分为:层次分析法、专家评价法、灰关联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客观分析法分为:参数法和非参数法[3]。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大量书籍与报考决定采用专家分析法,由相关专家给评价因子的权重,来计算出不同区域的创新绩效。

由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主题和要素很多,而且分为不同的层次,是个复杂的系统,所以对其进行绩效评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一个棘手的任务。一个好的评价体系需要符合以下几点:

(1)科学性原则,是指在建立区域创新性绩效评价体系时,要充分从区域创新的本事结构出发,科学的将区域创新的本质和规律表现出来,保证区域创新绩效能得到较全面的反映;

(2)实用性原则,指数据的可采集性和评价的可实施性,如果评价数据不可得到,又或者指标选择导致评价过程无法进行,那这个指标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3)可比性原则,为使区域创新的绩效评价更具代表性和适用性,还需要对不同的区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所以进行指标确定时注意定义明确、标准规范;

(4)动态性原则,由于区域创新提倡的就是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不断变化的,所以在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时也要注意指标的实时性、动态性,保证可以更好地反映系统现状和未来走势[4]。

在建立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首要前提就是保证对区域创新系统有一个全面、深入、透彻的了解。本文通过查阅大料资料和报告将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分为五个指标,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我们主要采用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这五个指标来作为评价区域创新绩效的指标体系。

2.我国区域创新现状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每个区域都有它自己的特色,省加自治区以及直辖市总共31个区域,由于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和名族文化等等当面都不尽相同,所以区域创新之间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查阅《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一书》,获得了2012年各区域创新绩效评价的五项指标的相关数据,我们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析。

由于这五项指标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如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且对上述指标逐一进行分析会存在一定难度。通过SPSS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可以达到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1)先对数据进行KMO及球形Bartlett检验,根据SPSS运行结果,KMO检验及球形Bartlett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KMO and Bartlett's Test

从上表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样本数据的Bartlett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16.005,以对应的概率P接近于0,显然小于假设显著水平0.05,拒绝原假设,表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这些数据来自于正态分布主体,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同时,观测变量充足度检验的KMO值为0.797,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分析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2)提取公因子,运行SPSS软件,对31个区域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矩阵R,以及R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结果如下表2。

表2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从上表中旋转前指标相关得分知道前四种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7.681%,即前四种因子可以反映样本97.681%的信息量,说明提取前四种因子比较好,因此这五个因子可以用F1、F2、F3以及F4代表。

(3)因子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因子分析结果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表3)得到,各因子间的代表关系不明显,因子间的关系模糊不清,不利于我们分析。为使因子分析有更好的结果,我们对数据进行正交旋转,是各变量在某些单个上有较高的载荷,而在其他因子上载荷较小,旋转后的因子分析如表4所示。其中F1在“知识创造”与“企业环境”中站的载荷较大,F2在“企业创新”中占得载荷较大,F3在“知识获取”上占得载荷较大,F4在“创新绩效“上占得载荷较大,即四个公共因子可以很好地代表五个指标,因而可以继续因子分析。旋转后的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矩阵R,以及R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结果如下表4。

表3 Component Matrixa

表4 Component Matrixa

根据上表5可得选择后四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0.452%、23.607%、23.272%、20.350%,

(4)评价建模,由前面的分析知我们用四个公共因子代表五个评价指标,对于各区域创新的绩效评估结果可按公式F=(FAC1_1*30.452+FAC2_1*23.607+FAC3_1*23.272+FAC4_1*20.350)*97.68求出,其计算结果如下:

以上部分是我们对我国区域创新绩效进行的评价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创新绩效呈明显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无论是对区域创新系统整体还是对各创新主体而言,我国东部地区创新活动的综合效率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区。所以我们要继续采取东部带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政策,东部作为区域创新的领头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中部作为资源物产丰富的中原地区要奋起直追、加大创新投入多借鉴东部经验;西部虽然区域创新现状较落后,但潜力巨大、资源丰富,应该加大东部以及中部的区域创新资源以及经验引进,争取早日跟上国家区域创新的目标。全国各区域在加大创新投入时还要兼顾提高创新效益,这样才能早日让我国进入区域创新强国的行列。

四、我国与意大利区域创新绩效的比较

1.浙江与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历史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其经济发展之路也很具特色,第一是改革开放开始,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非国有、非公有的民营经济,使其在全国经济排名从第12上升到第4,跻身于我国经济第一集团;第二是我国加入WTO,浙江是获利最大的省份之一。而作为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意大利的经济发展也可以分为二个阶段,一是1958年意大利作为“欧盟”创始人之一加入欧盟,凭借自己优良的经商传统和自由贸易政策于欧盟提供的健康经济环境和保障体系,创造了“意大利经济奇迹”GDP摇身至世界第六;二是1999年意大利作为欧元缔造者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又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近年来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于严重的危机之中。

意大利与浙江的经济共同点可以总结为三类:(1)产品类别方面,特色产品都主要集中于纺织品和服饰、家居产品、个人用品以及食品类;(2)企业规模方面,二者的区域经济中,中小企业都占了绝对重要的地位;(3)企业群方面,二者都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允许较小的企业进入或退出壁垒,因此企业群可以理解为不断变化的;(4)经济未来方面,二者市场都显现饱和迹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和市场份额迅速提高已经非常困难,甚至出现萎缩的迹象[5]。结合以上几点我认为可以将浙江和意大利的区域创新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我国的区域创新之路。

2.浙江与意大利的区域创新数据比较

经济发展的很大动力来源于科技水平,而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创新能力区域的创新能力已至经济发展都需要科研资金的投入为前提,所以科研资金的投入情况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创新的能力。本文以科研资金为浙江和意大利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

(1)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到了意大利和浙江近十年来的研发资金的投入情况,根据这些数据的投入情况,将科研资金的投入按其投入的行业将其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和其他部分。对浙江和意大利的科研资金投入数据以这四个为分析因子,运营SPSS软件T检验中的配对检验技术,对二者对应的项目进行配对样本检验。

(2)运用SPSS软件对这四队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其检验结果如下四表(表5为科研机构投入检验,表6为高校科研投入检验,表7为企业科研投入,表8为其他部门科研投入)。

表5 科研机构投入检验

表6 高校科研投入检验

表7 企业科研投入

表8 其他部门科研投入

通过以上四表我们知道浙江和意大利科研投入差异最大的是企业投入和高校投入,意大利对高校投入占得科研总投入达到28.2833%,是浙江高校投入占科研总投入比例的2.5倍;浙江企业投入达到科研总投入的71.1044,所比例上比意大利企业的科研投入大18%。这二者的一部分主要原因归有二个。其一,意大利是发达国家,其经济市场的份额和大小都不容已有大的变化,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浙江是我国的区域发展第一集团,浙江其区域内和周围区域的市场潜力很大,应该加大企业投入;其二,2008年以来意大利收到欧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各界收到巨大震荡,危机严重,相关国家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发展道理以及经济模式,意大利认识到单单的企业加大投入自救已经不能挽救金融危机的伤害,所以开始加大其它部分的投入,希望找到好的自救解决方法。

五、结果展望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不同区域的区域创新现状和前景残差不齐,总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我国的区域创新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想早日跻身区域创新强国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不懈努力。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区域创新型国家应该是个区域科学性国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关键,,一个国家想新旺发达,一定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的投入,同时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平衡,争取从科学原理上突破。

(2)区域创新型国家应该是重视创造和设计的国家,我国古代有很好的农业文明,为使近现代的工业和科技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上科技与经济最多发达的中国,知道现在这个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深思。以浙江和意大利为例,我认为最大的差异不在于工艺水平,而在于设计水平,比如一张设计图纸的施工,我们也可以完美的施工,可是我们没有这张图纸,怎么施工。一句话,中国需要又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3)从投资拉动向创新拉动,刻不容缓。欧洲的迅猛发展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项资源集聚紧缺,为求得尽快发展,欧洲各国开始走向一体化,开始不断的创新,加大创新拉动力度,先后取得了巨大成就,欧洲重回了世界的顶层。从全球看,美国是创新驱动最明显的国家,依靠高科技和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其科技各方面均是世界的前列,与之相比我国还有明显的进步空间,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改变过去快速消耗资源的方式,从区域投资拉动向区域创新拉动,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的区域创新可持续发展。

(4)在区域竞争力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倡导走出国门,进入世界舞台,争取从国内走向世界。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缺乏世界级企业和全球知名品牌,在改革开放快速增长过程中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区域创新文化和品牌意识。说到底区域创新的竞争还在于企业创新的竞争与科技创新的竞争,比如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陆家嘴和张江,都是区域创新的标杆和领头羊。只要我国的区域创新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占有相当为止,我国的2020年达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1] 柳御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 柳御林.寻找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 储小华. 意大利产业区经济与浙江产业群比较[J]. 政策瞭望,2004,(8):27-29.

猜你喜欢

意大利创新能力因子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意大利面“变魔术”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