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围堰工程摆喷防渗墙的施工方法
2015-10-29郭继东
郭继东
(辽宁省水利厅,沈阳110003)
1 工程概况
凤鸣水库施工临时围堰总长为530 m,顶宽10 m,采用粒径≤10 cm的砂砾石填筑。摆喷灌浆沿防渗帷幕线布置单排灌浆孔,孔径f 127 mm,孔间距0.8 m,灌浆孔必须穿透砂砾石层,深入基岩30 cm,一般孔深在9 ~14 m,灌浆孔总长度约9 500 m。灌浆孔不分序,沿防渗帷幕线依次进行灌浆,防渗墙结构型式采用摆喷折接型式,折接摆喷角度≥30°。
2 施工布置
1)施工供水:按就近原则,在水库内直接取水,采用50 mm离心泵直接抽水至制浆站。
2)施工供电:从场区施工电源的箱式变压器接引至摆喷灌浆工作面。
3)施工供风:配备1 台VF6/7 空压机用于高喷时供风。
4)水泥浆搅拌系统:水泥浆搅拌系统采用立式高速离心搅拌机及GPB—90 高压泥浆泵,拌和及灌浆。
5)施工道路:施工地点对外距县城仅4 km,交通便利;场内直接利用施工围堰做临时施工道路。
3 施工工艺
所谓高压喷射注浆,就是利用钻机把带有喷嘴的注浆管下到预定位置,以高压设备使浆液或水按照预定方向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冲击破坏土体结构,一部分细小的土粒随浆液冒出水面,其余土粒与浆液搅拌混合,待其凝固后,便在土中形成一定形状的固结体,从而达到处理软弱土层的作用[1]。
本工程防渗施工采用振孔双管高压摆喷灌浆法,摆喷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4 主要施工方法
4.1 摆喷孔测量定位
由测量技术人员根据施工图进行孔位放样,作好标记及编号。施工中操作人员准确定位,定位误差不超过5cm。当班质检员检查每个孔的定位准确性,确认满足要求后,方可施工。
4.2 调整喷管的垂直度
高喷机定位后由操作班长调整高喷机的水平度和高喷管的垂直度,质检员检查确认在控制指标内,即可进行振孔操作,并作好记录。
图1 摆喷施工工艺流程图
4.3 地面试喷
振孔之前先在地面试喷,当水、气、浆达到要求后,即可振孔。
4.4 振动成孔
先给浆(1 ~2 MPa),再送低压水(5 ~10 MPa),最后送气(0.5 ~0.7 MPa),使喷头轻轻触地,启动振动锤振孔沉管至要求孔深。下管过程中,遇特殊情况如水嘴、浆嘴堵塞等,立即停止插管,将振管提出地面进行处理。
成孔施工时应采取预防孔斜措施,保证孔斜率≤1%。钻孔暂停或终孔待喷时,孔口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塌孔。钻孔时需详细记录孔位、孔深、地层变化和漏浆、掉钻等特殊情况及处理措施。
4.5 振孔深度控制
振孔深度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至少深入基岩30 cm,并量测好孔深,做好记录。
4.6 摆喷灌浆
钻孔完成后即可插摆喷管。插管过程中,应边射水边插管,以免泥砂堵塞喷嘴。插管至预定深度后,将水、气调到设计值,在孔底喷射灌浆,待孔口返浆正常后,按设计参数摆喷提升灌浆至终喷高度。在距设计桩顶标高1.0 m时放慢提升速度,到达桩顶后静喷30 s。在摆喷过程中,经常检查高压水泵和浆液压力、注浆管提升速度及孔口冒浆情况。
浆液采用42.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加水配制,水灰比0.6∶1 ~1.5∶1,电子称计量,立式搅拌罐搅拌,搅拌时间≥30 s,超过4 h的水泥浆作废处理。
4.7 回灌及冲洗
摆喷作业完成后,将冒浆回灌至孔内,或在喷射下孔时用孔口冒浆回灌上个孔,直到孔口浆液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用清水冲洗机具及喷杆喷头,以免管路堵塞。
4.8 废浆处理
摆喷钻孔过程所产生的废浆需经沉淀处理后,清水可排入河道或重复利用,余渣则堆至弃渣场,防止污染环境。
4.9 施工参数
本工程采用的摆喷施工参数见表1。
5 施工保证措施
高喷灌浆施工中常出现漏浆、冒浆等问题,造成压力突降或骤增、孔口回浆异常等情况,此时必须查明原因,及时进行恰当的处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5.1 漏浆
摆喷灌浆过程中,常发生孔口不返浆或返浆量降低的情况,是孔内严重漏浆的表现,视现场实际情况,一般采取5 项措施处理,待孔口返浆正常后再正常提升钻杆或喷杆:①孔口不返浆时,立即停止提升;孔口少量返浆时,降低提升速度;②降低喷水压力、流量,进行原位注浆;③掺入速凝剂;④加大浆液浓度或灌注水泥砂浆等;⑤向孔内填入砂、土等堵漏材料。
表1 摆喷施工参数表
5.2 冒浆
冒浆是指在灌浆过程中浆液在堰体边坡、地面或其他部位流出或喷出,此时可采取在冒浆点加覆盖、降低灌浆压力并加大进浆浆液密度或进浆量、间断灌浆等措施。
5.3 因故停喷
因故停喷后重新恢复施工前,可将喷头下放30 cm,采取重迭搭接喷射处理后,继续向上提升及喷射注浆,并记录喷射深度和时间。停机超过3 h时,需对泵体输浆管进行清洗后方可继续施工。
高压摆喷灌浆施工完成14 d后,根据灌浆记录,挑选灌浆体薄弱部位钻孔,自上而下分段钻孔、取芯并进行压水试验检测渗透系数,满足防渗设计要求。
[1]马迎春. 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综述[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33(06):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