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2015-10-29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8期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石油类物质的湿沉降及其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以正构烷烃为指示物
关翔鸿,郭凌川,鲍恋君,等
为评估含有机污染物的湿沉降对区域水环境污染的贡献,在广州市3个采样点(海珠区、天河区和萝岗区)采集了2010年湿沉降样品(157个),并在天河点采集了12个干沉降、11个地表径流及10个气溶胶样品,并对其中指示化合物正构烷烃的浓度、来源和通量进行分析.正构烷烃(包括从C20~C34的15种同系物)总浓度范围为0.6~292 μg·L-1;从季节上看,其在雨季(4~9月)的浓度低于旱季(1~3月和10~12月).碳优势指数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的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石油产品的消费(50%),暗示石油产品消耗是主要污染源;其次来自植物排放(38%).此外,广州市在2010年有55±80 t(平均值±标准偏差)正构烷烃经干沉降和湿沉降至地表,其中湿沉降的贡献为39±80 t.同时,大约有224±296 t正构烷烃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到珠江,反映了面源污染对区域水环境影响很大.因此,控制石油产品的消费和治理地表径流,是抑制面源污染、改善区域水环境的两个途径.
正构烷烃;湿沉降;面源污染;地表径流;石油消耗
来源出版物:环境化学,2015,34(1): 9-17联系邮箱:鲍恋君,baolj@gig.ac.cn
(编辑:张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