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大义优抚全体抗战老兵
2015-10-29秦维宪
秦维宪
以民族大义优抚全体抗战老兵
秦维宪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每当我想到垂垂老矣的抗战老兵,特别是晚景凄凉的原国军抗战老兵时,便不能自已,感慨万千。回溯峥嵘岁月,基于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全民族抗战的统一战线,才取得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民族自卫战争的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崛起并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我们应以全面、正确的历史观去关爱、优抚、奖励全体抗战老兵,力促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我们某些地方政府尚缺乏从民族复兴高度看问题的战略眼光,在对待抗战先烈或者抗战老兵的遗留问题上不尽如人意。下面,先引用一篇我亲身经历的为一名抗战先烈奔走的文章(《一位抗日先烈遗孀的夙愿》,原载《解放日报》2005年8月12日)。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尘封在我心底的一位抗日先烈遗孀,又掀起了我情感的波澜。
1994年5月,我撰写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抗敌后援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战时服务团团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姜豪先生(他今年已98岁高龄)的传记,在一家杂志发表后,他在抗战期间的一段经历被《文摘旬刊》转载,不料竟触动了远在四川省双流县的罗念蓉老太的心弦。从此,我与老太及家属频繁通信,共同为一位抗日先烈的身份问题而努力。
罗老太是一位在“八一三”抗战中壮烈捐躯的下级军官的遗孀,当时因战斗惨烈,无法知道她丈夫阵亡的情景。以后岁月流逝,世事纷繁,更无从查实其详情了。罗老太读了拙作,旋向姜豪发函,请求他帮助查找丈夫的战友;又给我写来长信,介绍她丈夫的情况。
罗老太的丈夫蒲华暄,系四川华阳县(1966年并入双流县)桐子乡广福村人,于1924年在成都考上黄埔军校,毕业后编入湘军。1937年7月,部队离开长沙赴沪征战。蒲华暄时任陆军73军(军长王东原)15师(师长汪之斌)85团3营的上尉营副。“八一三”战役打响后,位于宝山的多个战场均打得悲壮、激烈。如今,其他各战场的情况都比较清楚,惟有15师坚守的刘行之战记载很少。据天津市政协编撰的一份资料记载:“9月30日拂晓,敌全线向我猛攻,展开激战。由于敌炮火猛烈,万桥、严宅、陆桥等阵地同时被敌突破,刘行方面的15师也陷入苦战。该师虽已死伤过半,仍然不避牺牲死守阵地。”
直至“八一三”抗战失败,罗老太收到了寄自上海的噩耗信,其中有“刘行之战阵亡,所有枪支和行李无人领受”之句,方知15师几乎全军覆灭。1947年,国民政府才办好蒲华暄的抚恤手续,罗老太在华阳县政府领过两年抚恤金。解放后因证明材料散失,给日后证明蒲华暄的烈士身份带来了麻烦。
四川省民政厅强调,要证明蒲华暄的确是“八一三”抗战中牺牲的,除了南京第二档案馆的记载外,还必须找到他的战友来作人证。为此,姜豪先生曾向湖南黄埔同学会、上海黄埔同学会查询。我也曾向著名战地记者陆诒、冯英子,著名史学家唐振常,以及一些原国民党将领询问,然均无结果。根据罗老太提供的线索,那本散失的黄埔同学影集中有林彪在内,因而蒲华暄可能是黄埔四期的毕业生。
屈指算来,罗老太已年近九旬。当年,罗念蓉与蒲华暄结婚刚一个月,丈夫就赴沙场了,故她膝下无子女,长期靠蒲华暄的侄儿奉养。罗老太表示,查明蒲华暄烈士身份,仅仅是为了历史的清白。岁月无情,10年前帮助罗老太追索丈夫烈士名分的陆诒、唐振常及几位原国民党将领已经作古,姜豪、冯英子年事已高,如果我们再不帮助罗老太实现平生心愿,怎么对得起蒲华暄在天之灵?怎么对得起这位苦难的先烈遗孀?
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投入了70多个师,伤亡数十万将士,其中壮烈捐躯的旅级军官有黄梅兴、庞汉祯、秦霖、杨杰、蔡炳炎;团级军官有路景荣、雍济时等数百名,他们的身份还比较容易确定。但阵亡的下级军官不计其数,且事隔68年,现在寻找能证明他们身份的战友难度相当大。然而,爱国官兵在民族危亡之秋,壮怀激烈,浴血奋战,一个个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我们在享受今日之幸福生活时,难道还怜惜给他们一个烈士称呼吗!
浦华暄结婚时战友为他题的对联
拙文发表并转载后,我便给耀邦同志的长子、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胡德平同志去信,并附上报纸复印件,希望统战部督促四川省民政厅查证蒲华暄烈士称呼,信末我说:“我觉得,如果一位抗日先烈的未亡人,在有生之年看不到自己丈夫为国捐躯而得到政府的承认,是很不公平的,故希望您予以关照,多谢!”但没有下文,也许胡德平同志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10年光阴一闪而过,当年积极参与此事的姜豪、冯英子已先后作古,罗念蓉老太更是没有等到她盼望的那一天!不过,随着我党实事求是作风的发扬,据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告知,蒲华暄已列入“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先烈名册,同时将展出蒲华暄唯一存世的遗物——由其内侄捐给纪念馆的一副湘绣对联,即当年蒲华暄伉俪大喜之日,战友们送给他们的礼物(蒲华暄照片在“文革”中全部烧毁)。
从这件事引申开去,关于赋予抗日将士,特别是中下级军官烈士称号,其实早有先例,如针对“八一三”淞沪抗战,1983年民政部追认死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为革命烈士、1985年安徽追认蔡丙炎旅长为革命烈士、上海更是在建国初就追认谢晋元副团长为革命烈士,而这些都是以1958年内务部158号文件:对辛亥革命和国民党部队抗日阵亡士兵“是否给予烈士称号和抚恤的问题”,我们意见是,“上述牺牲烈士,可以称为烈士”为依据的。
以上只是对已经壮烈牺牲的抗日将士而言的,我们更要关爱、优抚、奖励尚健在的全体抗战老兵。在荣誉方面,我们已做得相当不错,在抗战胜利60周年前夕,国台办负责人曾举行记者会宣布:2005年9月3日之前,将会有70余万海内外的抗战老兵,获颁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勋章。其中包括在孟良崮战役中被三野指战员击毙的74师师长张灵甫的遗孀,也得到了那枚光芒四射的勋章。今年,中共中央还将授予全体抗战老兵荣誉勋章。
相比之下,部分抗战老兵尚未在经济上得到地方政府的优抚,乃至这些硕果仅存的老人生计维艰。八年抗战中,我们历经22次淞沪抗战级别的会战,1117次衡阳保卫战级别的中型战役,38941次卢沟桥事变规模的战斗,目前这些战斗的幸存者寥若晨星,且已迈入人生的最后岁月。据媒体报道,当年参加中国远征军从缅北野人山走出来的幸存老兵,参加腾冲、松山攻坚战的抗战老兵等,如今仅靠民营企业家每月资助他们100元,或者靠每月200元的低保艰难度日……据民间组织估计,目前全国健在的原国军抗战老兵仅剩2 万人左右,另据“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的信息,估算全国尚未发现的散落民间抗战老兵约3 万人。截至2015 年1 月底,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等民间力量联合启动的“抗战老兵冬衣行动”共发放冬衣5699件,可见还有很多抗战老兵隐匿民间,尚未被发现。抗战老兵还面临身份甄别问题。令人担忧的是,抗战老兵平均年龄90 岁以上。考虑到抗战期间出现的童子兵和学生兵,目前抗战老兵年龄区间约在85 岁至100 岁之间,有些已过百岁,很多抗战老兵在被民间组织发现不久便去世了。综合相关信息,全国每天有近10 位抗战老兵去世。随着时间流逝,存世抗战老兵将越来越少。
在地域分布上,原国军抗战老兵在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和海外均有分布(参见表1)。大陆最多,散落于各省,尤以当年兵源大省四川、河南、湖南、江西、广东、陕西、广西、湖北、贵州等和主要战区为多;退台抗战老兵分布于台湾地区各县市;国外分布多见于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抗战期间和胜利后,由于军事失利、伤病、被俘、走失、逃避内战、为战友守灵、积累还家之资等原因,加之缅北是华人、华侨聚居区,抗战老兵易融入当地社会,部分老兵决定留缅。另有少数抗战老兵从台湾或大陆去了美国等其他国家。城乡分布上,据民间组织估计,原国军抗战老兵在农村分布更多(约占已发现抗战老兵总数的2/3 或4/5)。
表1 关爱抗战老兵网发现在册老兵各地区分布及排名
从生活现状上看,许多原国军抗战老兵晚年生活缺乏保障,属社会弱势群体。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几乎均因历史问题而受牵连,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冲击,其作为抗战功臣的荣光逐渐被世人所淡忘。国军抗战老兵中除极少数享有退休待遇、有子女关怀过上正常老年生活外,许多人长期无固定工作,晚年没有养老金和相关抚恤补助,经济上缺乏固定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微薄低保、高龄补贴、务农、拾荒、行乞或接济来生活,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下(很多人月收入不足百元)。而且他们大多消费能力低,有了钱(来自爱心捐助)也不会消费,有的甚至还会被子女克扣。他们在生活上还面临住房难(住处简陋或居无定所)、看病难(体弱多病、没医保、医药费报销难)、养老难(有些老兵后人不孝,有些国军抗战老兵终身未娶,属孤寡老人,缺少家庭关爱)、丧葬难(无人送终,无力承担棺木、墓地等丧葬费用)等困境。据《团结报》2013 年7 月6 日报道,初步估计现存原国军抗战老兵中“因为生活在农村,无子女,无工资,无医疗保障的老兵占52%”。在精神上,由于历史原因,他们长期隐匿于社会底层,不愿公开自己的身份与经历,备受冷漠与歧视,得不到应有尊重。
这一现象值得国家重视,各级政府应像国家给予八路军、新四军、地下党员等以离休待遇,并每至抗战胜利日奖励3000元那样,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国军抗战老兵的后顾之忧,从而不再留下历史的遗憾(今年有了进步,国家奖励抗战老兵每人5000元,且包括抗战胜利后投诚、回乡务农的国军抗战老兵,但没覆盖全体国军抗战老兵)。至少应解决国军抗战老兵的基本养老金和医保问题。
从上述国军抗战老兵的晚景看,我们的政府和衣食无忧的国民是有愧于他们的!由此,我们在改革开放30多年、国力日益强盛的时代背景下,不仅仅给予抗战老兵以荣誉,如给予全体国军抗战先烈以烈士称号,还应从经济上匡济他们,此乃我们践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评价着力于“过程论”的行为,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举措。以地方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而言,应顺应历史潮流,转变思维模式,也即从传统的斗争哲学的思维方式转向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构建现代政治文明的大趋势。因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大义、民族利益是高于一切的。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却表示当地财政吃紧,因而对优抚、奖励抗战老兵无能为力。那么,笔者郑重提出几点筹款建议:一是从地方政府在土地经济和招商引资而得的巨大利益中切一块“蛋糕”;二是从反腐败中收缴贪官污吏的赃款中拿一部分;三是对三种人征收高额特别税——通过“跑马圈地”而暴富的房地产商、通过“血汗工厂”和“黑煤矿”无情榨取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剩余价值的老板、频繁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而纸醉金迷的权贵。倘如此,何愁无钱优抚、奖励抗战老兵?何况,我们的国力已荣升世界经济体亚军,怎么会养不活区区国军抗战老兵呢?
历史长河奔腾向前,中华民族在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已然摆脱了屈辱、挨打、迷茫的黑暗时代。目前,全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奔向现代化。我们共产党人为了建设高度民主、繁荣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努力实现宏伟的共产主义理想,因而必须有虚怀若谷、开创未来的胸怀。这有利于真正做到尊重历史、尊重英雄;有利于尽早实现两岸统一,让中华民族雄屹于世界东方。其中,站在民族大义的视角,优抚全体抗战老兵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附记:本文在《褒奖全体抗战老兵有利于两岸统一》(刊《探索与争鸣》2010年10月)基础上补充修改而成,特此说明。
(作者系《探索与争鸣》原主编、编审)
责任编辑 沈飞德 杨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