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叙事焦虑——以王海鸰小说为例
2015-10-29
王海鸰借助于《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作品,通过对都市婚姻的描写,尖锐深刻地批判了消费文化冲击下国人灵魂的挣扎、人性的扭曲以及婚姻的脆弱。但同时又有意识地向消费文化靠拢,通过这类题材赢取读者、提高作品销量,谋取可观的经济利益。王海鸰的状态反映了消费文化冲击下,当代作家困于社会责任感和现实的经济利益中的纠结、困惑、焦虑和冲突:一方面他们试图冲破消费文化的樊篱,极尽其所能地发挥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倡导积极的社会价值观;而另一方面,于写作中又不得不迎合消费文化。
一、对消费文化的批判
出于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王海鸰通过她的婚姻系列小说,从不同角度对消费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以期唤起国民对消费文化的反思。
(一)揭示消费文化对人性的倾轧
陶东风先生如此概括中国90年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以欲望为杠杆,以金钱为动力,以理财为手段,实现物质和身体享受的最大化。”王海鸰将主人公们放置在中国90年代的真实生活场景中,通过再现人物对物欲的竭力追求,揭示了消费文化冲击下人类灵魂的挣扎和人性的扭曲。
伊舍伍德认为:人们对商品的享用只是部分地与物质消费有关,关键还是人们将其当作一种标签。王海鸰在作品中展示了当下人对这些标签的疯狂消费。他们开豪车,喝洋酒、挎名牌包,通过对合法得体的标志性消费转换身份。顾小西、林小枫们消费的不是服饰,正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是身份认同感、是自信心。他们对奢侈品的消费满足的不是生存的需求,而是虚荣心。在他们尽享奢靡消费时,王海鸰也展示了他们灵魂的空虚、寂寞、孤独。间佳住在别墅里一个人默默地落泪,正是被奢华消费品包围着的孤寂灵魂的诉说。通过作品,王海鸰揭示了消费文化影响下,都市人在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中丢失自信、迷失自我、缺乏安全感的现象;批判了当下物质追求胜过内涵修为,自信感、成就感、认同感物化为奢侈消费品的问题。
随着消费文化在中国的不断发展,消费意识已逐渐操控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人们已经渐渐习惯了对符号的消费和犬兔越野式的追逐。王海鸰的作品摄取这些社会现象,再现了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社会生活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批判性地揭示了游戏人生、追求纤巧与浮华的扭曲的审美态度与价值取向。
(二)批判消费文化对婚姻的冲击
进入消费社会,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盛行,导致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常,给婚姻带来了直接冲击。据调查,近年来我国离婚率连续递增。王海鸰敏锐地察觉到这个社会问题,她选取了婚姻家庭为叙事主题,尖锐地毫不留情地揭示消费文化对于婚姻和爱情的冲击和腐蚀,深刻剖析了消费文化中的婚姻情感问题,以唤醒沉迷于消费文化中的婚姻男女。
1.对疲于物欲追求的批判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的目的不再是生存,而是消费本身,是对权力、金钱、物质的追逐。物欲犹如一个巨大的阴影遮蔽了人,将人变成了物的奴隶。人们为满足物欲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社会中拼搏。王海鸰在《中国式离婚》、《成长》等作品中揭示了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的生活节奏,人性扭曲,人际关系异化。
在对符号消费的追求中,人性中的冷漠、逃避、浮躁、多疑显露出来,同时,夫妻间的情感沟通被忽略,致使夫妻情感冷漠、信任流失。王海鸰试图通过他们的婚姻揭示消费文化给生活在当下的芸芸众生的婚姻和生活带来的冲击,以启发人们对消费文化的冷静思考。
2.对贪图肉体享乐的批判
消费社会把非理性的人类欲望,转变为合法的消费。消费文化以及时行乐和追求感官刺激与满足的生活理念瓦解了传统的情感观、道德观、价值观。王海鸰将这些现象写进作品,以此来批判现代人贪图肉体享乐、缺乏家庭责任感。
《中国式离婚》中的刘东北是在消费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享受着消费文化为他提供的一切,也被消费文化所奴役。在他的消费观里,爱情和性也是消费品的一部分。王海鸰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批判了当下社会上存在的一部分贪图肉体享受,把爱情和性作为消费品而不肯承担婚姻责任的人群;批判了消费文化冲击下现代人忘却责任、享乐当时、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揭示了消费文化挤压下人性的自私、卑鄙、纵欲、欺骗。
二、对消费文化的妥协
在对消费文化极力批判的同时,或迫于现实的生活需求、或恋于可观的经济利益,王海鸰在选择叙事视角和叙事模式时又妥协于消费文化。
(一)以消费时代的婚姻为叙事视角以满足大众审美需求
消费时代的突出特征是消费品范围无限扩大,由原来的物质领域扩大到包括在文学、艺术、科技在内的精神领域。作为精神消费品的文学为实现其消费价值,而回避崇高、追求世俗人生。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王海鸰迎合消费大众的审美需求,选取了具有大众精神消费特点的文学题材。她以消费时代的大众生活为叙事视角,以浓郁的平民精神,对普通百姓的庸常生活给予审美观照,将文学的审美性灌注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普通人婚姻生活的描写来揭示消费文化对中国现代都市大众婚姻的冲击,紧紧把握住了时代脉搏。这种零距离的叙事视角贴近读者生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博取读者喜爱。
王海鸰的作品以医生、教师、记者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医生宋建平们、教师林小枫们这些普通知识分子群体婚姻生活的审美观照拉近了读者与作品、读者与作家的距离,为作品成为大众消费品提供了可能。通过对这些群体婚姻中出现的“婚外情”、“城乡恋”、“审美疲劳”等问题的揭示,提高了小说的可消费性。
为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王海鸰给她的作品都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不得不说,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中,王海鸰是妥协于消费文化的。
(二)通过影像化叙事扩大受众群
消费文化语境下,视觉文学以绝对优势冲击着文本文学,抢占文本文学的受众和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王海鸰及当代的作家不得不转变写作风格,将抽象的文本文学具象化,为作品争取市场。他们充分发挥文学语言的视觉张力,使文本文学趋向视觉化、浅显化,向读者呈现鲜明、刺激、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以满足读者的审美享受。
为争取受众,王海鸰还将文本文学与视觉文学相互转换。依赖于纸质媒介的文本文学作品,对读者有文化知识层面的要求,限制了作品的传播。为了扩大受众群,王海鸰将文本文学转化为声音和图像传达给受众。文本文学与影视文学的相互转换为王海鸰带来了高收视率与高销量的双丰收。影像化叙事模式是消费文化语境下王海鸰及当代作家们获取经济利益的有效手段。
王海鸰的作品既剖析了消费文化背景下大众精神的困惑,深刻揭示了金钱、欲望对人性的倾轧及对婚姻的困扰,批判了消费文化给现代人造成的生存焦虑,然而在选题和写作技巧上王海鸰又不得不迎合消费文化。对消费文化既批判又迎合的态度是王海鸰,也是这一代作家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创作的困惑和纠结的心理焦虑。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