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希伯喋血记
2015-10-28王火
王火
抗日战争异常艰苦的1941年秋冬季节,在山东沂蒙山区,见过德共党员、“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的人,常亲切地把这位来自欧洲的穿上八路军军装参加反“扫荡”的知名作家兼记者,叫做“外国八路”。
光阴似水。希伯1941年11月30日战死于沂蒙山区的大青山五道沟下,到今年2015年11月30日,瞬忽已经74周年。许多年来,在郁郁葱葱的大青山下,流传着一些关于希伯的传说。有的说,当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曾看到一个身材魁梧的“外国八路”在山顶上瞭望日出。一会儿,太阳照耀,他的身影就在闪闪金光中消失了。……有的说,阴天,山顶云雾缭绕,曾看到希伯骑着枣红马在云雾中奔驰隐没,那袅袅的云雾,就是希伯吸烟时喷出的烟雾。……有的说,春天,大青山上开遍了五色缤纷的鲜花,这是因为希伯喜欢鲜花。……
一个外国的共产党人,长眠在沂蒙山区许多年,他的传说流颂一方。应当说:希伯是战胜了死亡的!
1941年秋季开始,日寇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烟俊六实施“三光”政策,率领五万多兵力对沂蒙山区“铁壁合围”大扫荡。“外国八路”希伯随军采访。11月初,烟俊六分兵十一路包围沂南县的留田,妄图将八路军115师主力和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歼灭。115师罗荣桓政委亲自指挥了“留田突围”,依靠熟悉的地形、准确的情报,利用夜色在敌人的缝隙间穿出去,突围成功。希伯当时激动地在师部办的《战士报》上写了一篇题为《无声的战斗》的稿子歌颂胜利,鼓舞士气。但11月下旬,日军的大扫荡更猛烈,希伯当时与山东分局机关和山东省战工会及抗大一分校的队伍一起活动。本来,敌情紧张,要派人保护他离开鲁南,但他坚决不肯。11月29日,队伍奉命向沂南县和费县交界处的大青山一带转移。大青山海拔七百米,11月30日凌晨,到达沂南县崖子乡西梭庄一带时,才发现已被日军一个混成旅团包围,这就是当时著名悲壮的“大青山血战”。汉斯·希伯就在这里持枪作战,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献出了最后一滴血!那年他44岁!
希伯同志1897年生于克拉科夫(KRAKA),此地原为奥匈帝国的一个地方(在奥地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划归波兰。他的经历既是波兰的,也是德国的,但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德国进行的。他在德国学习和成长,并开始他的政治生活,是一位在波兰出生的德国共产党人。山东临沂烈士陵园有希伯墓,上镌八路军山东军区署名的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江苏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有希伯的纪念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有希伯的巨幅照片。希伯的一生是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奋斗的英雄行列之中。
在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漫长过程中,许多国际友人出过力,给过物质、道义、技术上的支持,有的甚至捐献了宝贵的生命。希伯就是在中国土地上用枪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的。
1978年的雨季,为了收集、发掘有关希伯的事迹材料,我在东蒙山中的大青山一带,艰苦地沿着希伯当年足迹走过的地点采访,趟过山洪泛滥水深齐腹的蒙河,冒雨登山凭吊战场遗迹。恶劣的气候和自然、卫生条件造成的痢疾折磨着我,使我完全能体会到当年一个外国作家兼记者,随八路军在这儿反“扫荡”的艰苦状况。在沂南县双堠区的梭庄,我凭吊了大青山战斗牺牲的烈士墓地。那是一个刮风的阴天,彤云密布,绿叶沙沙响,鸟儿轻轻啼,我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一个又一个冢堆。啊!真是数也数不清的坟墓哟!里面安息着男男女女的抗日烈士,外国人希伯就是和他的中国战友同生共死在一起的。当时,日寇疯狂“扫荡”,烈士们作战死后的骸骨,是后来收集埋葬的。其中只有希伯人们辨认得出,因为他是“外国八路”,所以事后立了墓碑。其他烈士,无法辨清谁是谁,墓前都没有标志,只能合立一块大的抗日烈士纪念碑,刻上了全体牺牲者的英名。面对无名英雄坟场,面对希伯这样一位有崇高心灵的外国烈士的墓冢,我默默站立,肃然起敬,想得很多。我想到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反侵略的珍贵友谊,想到应当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自然,更想到生命的意义,光荣的生与伟大的死。……
为了写希伯同志的长篇传记小说《外国八路》,我的采访工作连续进行了一年多,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可以开列出长长一串的名单表示我由衷的感谢。应当感谢中央有关外事部门及对外友协,北京《中国建设》杂志社,上海电影制片厂和临沂地委、行署等部门;应当感谢希伯夫人秋迪·卢森堡同志和耿丽漱同志等这样一些外国朋友;应当感谢粟裕、肖华、沈其震、黎玉、林月琴、康矛召、张凌青、白刃、罗东进等等同志给予了或大或小的帮助。在我到大青山附近采访时,中共沂南县委和县文化局派了同志陪同采访,当年认识希伯的一些老人都提供了材料。特别难忘的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王炳南会长,在百忙中为我谈了他所知道的关于希伯的第一手材料,并在联系采访时给予了特殊的照顾。他说:“希伯是立了很大的功的,他的死壮烈之至。应该写!有需要我们支持的地方我们一定支持!”年过八旬的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同志,1978年初秋,在北京一所医院的病榻上,为我提供他所了解希伯的情况。事后,他出院了,还一直关心着有关希伯的作品的创作。艾老说:“希伯这个人是完全为革命的,他是不应该被忘却的!”
是的,他是不应该被忘却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冲动着我。这就是《外国八路》这本传记小说得以在1981年底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书的动力。我不可能从史学角度去写希伯的传记。他一生的经历复杂而丰富,年代久远,许多材料俱已湮没。我从文学角度在这本小说中企图再现了的,只是他来沂蒙山区与中国抗日军民相处和并肩战斗的一段艰难生活。那是血雨腥风、铁与火交迸的岁月,时间不到三个月;当然,是光辉灿烂、慷慨悲壮、不应被忘却的一段。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希伯,希伯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