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田民奋战冀鲁豫
2015-10-28姚煜高
姚煜高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8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红15军团被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崔田民任第344旅第687团政训处主任(10月下旬改任政治委员),奉命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9月中旬,沿平绥铁路西进的日军占领大同后,企图突破雁门关、平型关防线,夺取太原。9月23日,第115师奉八路军总部命令向平型关疾进,从侧背打击进犯之日军。第687团的任务是在蔡家峪西沟村至东河南镇的路南高地设伏,断日军退路,并阻击由灵丘、浑源方向来援之日军。24日夜,崔田民和团长率部向伏击地区开进,时逢倾盆大雨,指战员冒雨沿着崎岖山路快速行进,刚进入一条狭窄的小沟,咆哮的山洪直泻而下,拦住去路。崔田民沉着地指挥大家,手挽手结成“缆索”,从激流中趟过。经过大半夜艰苦行军,于拂晓前赶到平型关东北的白崖台集结。崔田民和团长带领连以上指挥员勘察地形,部署3个营的设伏地点,在老爷庙设置团指挥所。25日7时许,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一部进入八路军设伏地区。第687团根据师部命令,居高临下向日军猛烈攻击,很快将日军后尾部队分割包围于蔡家峪西沟村地域,并抢占韩家湾北侧高地,完全切断日军之退路。而后,协同第685团和第686团多次粉碎日军突围企图。在打退日军第二次反扑时,副团长田守尧负伤,崔田民继续指挥部队同日军厮杀,激战至中午战斗胜利结束。
平型关战斗后,崔田民等率第687团在灵丘、浑源、广灵、大营、繁峙地区破袭公路,截击日军运输车辆,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0月14日,第1、第3营依托有利地形重创从灵丘出发向八路军进攻的日军1个大队,毙其100余人,炸毁汽车数十辆。15日,第2营在平型关东长城用国民党溃退时抛弃的滚雷沉重地打击日军。16日,第1、第3营和第2营一部向驻守灵丘的日军发动进攻,迫使日军节节败退,连续收复灵丘、广灵、浑源三城。之后,崔田民派干部分别担任3个县的县长,建立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游击大队。
12月,第344旅奉命开赴冀西平山地区,相机打击正太、平汉铁路之日军,牵制其南进,并在该地区发动群众,扩大部队。崔田民带领第687团部分干部在平山以西洪子店、东黄泥一带,协助地方开展群众工作,发动青壮年踊跃支前、参军。
12月底,崔田民调任新组建的第689团政治委员。第689团以营为单位开展抗日活动,崔田民带领第2营到井陉山区发动群众,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减租减息,建立县抗日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很快就扩充新兵数百名,筹集军饷数千元。
期间,崔田民和第2营营长率部来到陉阳一个村庄开展工作。崔田民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派人张贴募捐布告。群众反映当地一个大地主有能力捐大洋5000块,粮几万斤。崔田民经过调查,掌握了这个地主的土地很多,粮食不少,但手里没有多少现钱。遂决定让其负担全营吃粮,同时征集1000块大洋的抗日经费。那个地主用200块钱贿赂崔田民,被崔田民训斥一顿。山区群众生活很艰苦,崔田民一直和战士们一起吃饭,顿顿是小米干饭煮南瓜。营长要给崔田民买点鸡蛋改善生活,崔田民说:“筹集的款项要用于抗日,一个子儿也不能动”。第2营如数把募捐款上缴到供应处。
1938年2月,第344旅奉命挺进晋东南,配合八路军第129师建立和坚持敌后抗日根据地。4月,崔田民调任第344旅政治部主任,在旅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黄克诚领导下,参加粉碎日伪军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动的“九路围攻”。第344旅主力部队部署在内线各要地,动员群众坚壁清野,挖沟破路。这期间,崔田民参与指挥了围歼张店逃军的战斗,协同山西新军第1纵队消灭日伪军1000余人。5月,崔田民率第687团进至长治以西的长子县发动群众,征召1000余名新兵。7月初,崔田民随徐海东、黄克诚率部参加町店战斗,歼日军500余人,取得张店战斗后的又一个胜利。
9月上旬,崔田民和第344旅代旅长杨得志奉命率第688团100余人到达河南滑县一带与第689团会合,参加由第129师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第386旅政治委员王新亭指挥发起的漳南战役。9月16日,第688、第689团与第129师青年纵队、新1团等部组成漳南兵团,在杨得志、王新亭统一指挥下,继续南进作战。25日,攻克滑县县城和道口镇,追歼伪军扈全禄部于汤阴县西南地区,俘伪军1400余人。漳南战役结束后,在中共直南特委领导下,经过一个多月作战,基本肃清漳河以南、平汉铁路以东、卫河两岸方圆百余里的伪军和土匪,建立安阳、汤阴、内黄3个县的抗日政权。11月,杨得志和崔田民率第689团和第688团一部返回晋东南长子、高平、屯留地区,进行军政训练。
1939年2月初,崔田民和代旅长杨得志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部挺进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总部下达的任务是:整编、扩大部队,待命回山西。2月16日,杨得志和崔田民率旅直属队工兵排、炮兵排和部分干部由山西高平地区出发,3月上旬到达直南、豫北地区,同早已活动在直南地区的第344旅独立团、特务团等部在濮阳井店会合,组成八路军冀鲁豫支队,杨得志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随后,冀鲁豫支队成立行动委员会,由杨得志、崔田民和各大队主要领导组成,实施军事、政治、供给诸方面的统一领导,崔田民任书记。
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杨得志、崔田民等领导冀鲁豫支队制定以直南为依托,坚持豫北游击活动,开辟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行动方针,明确了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活动,壮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任务。随后,支队主力从濮阳、内黄、滑县一带到达鲁西南地区,开始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鲁西南位于冀鲁豫三省接合部,穷困闭塞,灾难深重,地方顽杂军、土匪和地主武装势力很强。反动分子借八路军部队立足未稳,离间部队与群众的关系,恐吓诱骗老百姓不允许部队进寨,不借粮食给部队。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崔田民和杨得志提出:在政治上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好群众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争取广大群众和开明士绅的拥护和支持;在军事上积极行动,多打胜仗,扩大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对特别坏的顽军、土匪和封建武装坚决予以打击,争取中立者。
开始,老百姓见到八路军如临大敌,经常关闭土围子,不许部队靠近,甚至架起土枪以示对抗。崔田民和指战员耐心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严格遵守群众纪律。老百姓见部队在围子外野营露宿,从不侵犯他们的利益,渐渐消除了疑虑,打开土围子让部队过路和住宿,还送水送饭慰劳。支队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逐渐取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
3月下旬,崔田民带领冀鲁豫支队第2大队歼灭曹县东南高辛庄反动封建地主武装,活捉汉奸恶霸地主高圣君,缴获迫击炮1门、长短枪300余支,还没收现大洋7万多块。
四五月间,崔田民率领第2大队沿定陶、曹县边界向东南前进,歼灭黄岗集地区的反动地主武装,在青堌集与杨得志率领的第1大队会合。崔田民、杨得志与国民党曹县县长王贯一建立统战关系,联合其保安团一举歼灭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书记李文斋控制的顽军1000余人。之后,崔田民、杨得志组织部队开辟曹县抗日游击区,帮助中共曹县县委建立游击支队,组织青年抗日先锋队、妇救会等抗日团体。中共曹县县委也由秘密转为公开活动,使曹县成为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区之一。
在鲁西南地区,最难对付的是那些占山为王的“牛毛司令”和土匪武装。他们成员复杂,有的是投靠日军、为非作歹的汉奸,有的是杀富济贫的“游民”。崔田民按照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区别对待,该争取的尽量争取,该打击的坚决打击。当地有个叫白毛集的土围子,住有几个民愤很大的汉奸。他们勾结日军残害百姓,因此那里的群众总是发动不起来。崔田民等支队领导决定由第2大队攻打白毛集,消灭汉奸,以打开抗战局面。战前,崔田民和支队参谋长卢绍武给第2大队指战员作了动员。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很快攻进土围子,活捉汉奸头子孙祥甫,震慑了附近的顽固分子。群众拍手称快,有些青年马上报名参军。崔田民通过宣传党的政策,亲自做被俘人员的工作,把一些杂牌军争取到抗日队伍中来。对此,杨得志曾说:对付这些“牛毛司令”,崔田民同志头脑冷静,很讲政策,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之后,崔田民、杨得志等领导冀鲁豫支队继续在曹县、定陶、成武、金乡、巨野、菏泽等地开展游击活动。5月初袭击金乡城内的日伪军,俘伪军100余人;在白浮图、苏庄、李庄一带重创前来报复“扫荡”的日军;后又在苗堤圈毙伤曹县日军司令河野率领的日伪军300余人。6月30日,支队对屡次指挥地主武装制造“磨擦”的卢翼之部发起反击。经激战,一举攻克定陶县城,全歼顽军1000余人。
7月1日,冀鲁豫支队在定陶城召开干部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18周年诞辰。当日16时,侦察员报告:在成武、曹县方向发现日军机械化部队3000余人正向定陶进犯,企图寻歼冀鲁豫支队。崔田民、杨得志和各大队领导紧急商量后,立即向部队作了简短的动员,组织支队机关、部队、医院、被服厂安全转移。次日拂晓,日军包围扑空,寻歼冀鲁豫支队的阴谋破产。
这期间,冀鲁豫支队虽然在鲁西南的活动区域缩小,但仍控制着东明、曹县交界地带的游击根据地。崔田民、杨得志利用日军在濮阳地区兵力空虚的机会,率领部队返回直南、豫北地区,配合当地中共组织发动群众,扩大部队,相继组建独立l大队和豫北大队,使直南、豫北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当年8月,湖西(微山湖)发生“肃托事件”。9月间,崔田民、杨得志接到苏鲁豫支队第4大队政治委员兼湖西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王凤鸣和中共湖西区委书记白子明发来的电报,称“鲁西南地委是托派组织”,要求冀鲁豫支队将鲁西南地委区以上干部送交给他们。崔田民、杨得志当即回电予以拒绝,告诫他们不能随意怀疑自己的同志,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绝不能乱捕乱杀。同时通知中共鲁西南地委书记戴晓东暂时不要派人去湖西,并电告第115师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要求速派人解决湖西“肃托”问题。第115师政治委员罗荣桓、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日夜兼程赶赴湖西,采取紧急措施,制止了“肃托”事件的发展。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奋斗,冀鲁豫支队扩大到1.7万余人,巩固发展了敌后平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在完成原定“整编、扩大部队,待命回山西”任务后,崔田民、杨得志致电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建议东过津浦铁路,以泰山为依托,或西过平汉铁路,以太行山麓为依托,建立抗日根据地。不久,中央军委复电,指出冀鲁豫地区是山西和山东、华北和华中的接合部,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要求继续当地的抗日游击战争,继续巩固发展平原抗日根据地。据此,冀鲁豫支队取消原定“待命回山西”的打算,继续坚持冀鲁豫边区抗日战争,执行建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1940年2月上旬,为统一太行山南部地区抗日武装的作战指挥,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决定组建八路军第2纵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任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杨得志任副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纵队辖第115师第344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3纵队(相当旅)、新编第1旅、河北民军第1旅和独立游击支队。
2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八路军总部命令,由冀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任穷、冀中军区政治委员程子华统一指挥冀南、冀中、冀鲁豫、鲁西地区的主力部队,对勾结日军、武装进犯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顽固派第39集团军石友三部发起反击作战。杨得志、崔田民率冀鲁豫支队为反击作战的豫北支队,先是攻克石友三在濮阳南一带构筑的堡垒,接着又突破顽军黄河防线,石友三率残部逃至民权以东陇海铁路两侧。4月初,当讨顽部队归建时,石友三在日军配合下,集结1万余人攻占东明县城,妄图重占直南地区。冀鲁豫支队指挥第1、第2、第3大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发起攻击,俘顽军1000余人,残余顽军退到东明以南。冀鲁豫支队乘胜收复黄河以北地区,并建立了东明县抗日民主政府。至此,第一次反击顽军石友三作战结束,共歼灭石友三、丁树本等部顽军1.5万人,控制北起朝城、南至东明、西起卫河、东至运河的广大地区,使冀鲁豫边区和鲁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4月18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由王从吾、刘晏春、杨得志、崔田民等人组成中共冀鲁豫边区委员会,统一对直南、豫北、鲁西南地区的领导。4月30日,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与冀鲁豫支队整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任第2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第2纵队政治委员兼军区司令员,崔田民任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兼军区政治委员。同时,为加强冀鲁豫地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成立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黄克诚、崔田民先后任书记。6月上旬,黄克诚率部南下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崔田民接任第2纵队政治委员职务。
第一次反顽斗争胜利,特别是鲁西、冀鲁豫、湖西三块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形成,直接威胁着日军控制的平汉、津浦、陇海三条铁路干线。从4月起,日军开始实施所谓“治安肃正”计划,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成为日伪军“扫荡”的重点。在半年时间内,日伪军对直南地区连续进行4次“扫荡”,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6月上旬的大“扫荡”。
6月10日,日伪军1.5万余人分12路向清丰、濮阳一带合击,企图一举歼灭第2纵队主力。杨得志、崔田民认真分析日伪军“扫荡”的特点,向部队提出四项要求:行动轻装、秘密、迅速;侦察情报准确、可靠;多分散、多移动,迷惑日伪军;不攻城、不占村,消灭日伪军有生力量。这次反“扫荡”历经13天,虽然歼灭了日伪军的有生力量,但边区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也损失严重。清丰、濮阳、内黄、东明等县城被日伪军占据,日伪军还在滑县、浚县等地布设30多处据点,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形成分割包围。
反“扫荡”过后,中共中央军委发来电报征求杨得志、崔田民意见,是否去苏北发展抗日根据地。杨得志、崔田民和参谋长卢绍武研究后,即复电请求继续坚持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个请求,并给予新的指示。
从7月11日开始,崔田民和杨得志率领部队参加第二次反顽作战。这次反顽作战,由宋任穷和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华指挥。崔田民认真贯彻讨顽指挥部确定的“以政治攻势为主,军事斗争为辅,双管齐下,长期斗争”的方针,同杨得志一起带领第2纵队先后在范县、朝城等地给顽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鲁西北顽军向南延伸策应石友三的企图。同时,派出大批干部深入日伪顽军控制区和会道门控制区宣传群众,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士绅座谈会、散发传单、释放俘虏等方式,对顽军和反动会道门展开政治攻势,揭露石友三通敌叛国罪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减轻了对抗日根据地中心区的压力。
1941年1月15日,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民代表300余人,在河南内黄张堌村召开代表大会,成立冀鲁豫边区行政主任公署,选举晁哲甫为主任,崔田民、贾心斋为副主任。同时成立财经委员会,崔田民任书记,华夫任副书记。在边区行署领导下,财经委员会统筹财政收支,健全财务制度,清理欠款,整理赋税,还发展了一些民用工业。
4月12日,日伪军1万多人配以汽车、坦克向清丰以西、内黄以南、濮阳西北、滑县东北、卫河以东一带沙区,开始极其残酷的大“扫荡”,妄图消灭第2纵队领导机关和主力,摧毁这块抗日根据地。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杨得志、崔田民当即决定带领纵队机关突围。杨得志在前,崔田民居中,军区参谋长卢绍武压后,趁着夜色和弥漫的沙尘,从两路日伪军中间穿插过内黄东北,到达观城地区。另一路部队掩护边区党政机关干部群众转移到南乐一带。日伪军在沙区反复搜索、“扫荡”10余次,均未寻获八路军部队主力。杨得志、崔田民抓住日伪军倾巢出动的机会,制定了一个“掏老窝”的战斗方案,选择日伪军出击较远、守备力量较弱的清丰据点予以狠狠打击。其余部队有的攻城,有的端炮楼、炸碉堡、夺物资,使日伪军日夜不得安宁,从而缩短了其“扫荡”的时间。
日伪军在这次“扫荡”中疯狂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沙区抗日根据地损失惨重,受害村庄达141个。崔田民组织军区机关会同边区党委、行署迅速进行善后工作,抽调大批干部组成5个善后工作队到受害地区慰问、宣传、调查、救济。军区还张贴出《慰问沙区被难同胞书》,哀悼死难同胞,号召群众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同日伪军作斗争;派出一支支小分队帮助群众修建房屋,重建家园;对乘机骚扰的小股日伪军和土匪进行打击镇压。这些措施,迅速安定了社会秩序,第2纵队重新在这一带站住了脚。
7月7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将冀鲁豫和鲁西两区合并成为新的冀鲁豫边区;将冀鲁豫和鲁西两个军区合并成为新的冀鲁豫军区,两个军区所属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仍称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任纵队司令员,苏振华任纵队政治委员兼军区政治委员,阎揆要任纵队参谋长,崔田民任军区司令员。两区合并期间,军区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总结交流对敌斗争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经验,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决定改变斗争策略,开展反“蚕食”、反“分割”、反“扫荡”斗争,对日伪军展开政治攻势。
由于日伪军加紧对抗日根据地的分割、包围和封锁,使冀鲁豫与太行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十分困难。崔田民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着手开展敌占区工作,建立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西部边沿到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他召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唐亮、敌工部部长李一非仔细研究,周密部署,决定派遣敌工部黄友若到卫河西日伪军占领区工作,并于10月正式成立卫西工作委员会,黄友若任书记。卫西工作委员会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工作,很快就掌握了日伪军占领区情况,并确定了团结争取的对象。崔田民反复强调在卫西工作中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长期隐蔽、秘密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敌占区工作方针,并向卫西工作委员会传达了军区关于把争取天门会作为卫西工作突破口的决定。天门会总会会长杨贯一出于对八路军的信赖和支持,同意军区提出的3个条件:不到抗日根据地发展组织;不配合日伪军到抗日根据地“扫荡”;负责掩护八路军工作人员从会区通过,保证安全。崔田民亲自到沙区检查工作,指出“在短期内还不能解放卫西地区,对天门会的工作要作长期打算,不要暴露”。同时决定,在卫西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浚(县)滑(县)汤(阴)淇(县)四县工作团,黄友若任团长。1942年5月,崔田民又派敌工部副部长王乐亭到井店建立沙区办事处,负责组织领导卫河西地下交通线,搜集日伪军情报,采购军需物资,开展平汉铁路沿线的伪军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从豫北通往太行长达150多公里的秘密交通线已逐步打通,大批党政军干部和急需军用物资从这里安全通过。
1943年初,冀鲁豫边区开展整风运动。中共冀鲁豫区委成立整风学习总委员会,军区系统成立学习分会,由崔田民和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姜思毅负责。崔田民在军区直属机关干部大会上作了动员和部署,还在边区刊物上发表文章《反对狭隘经验主义》。军区整风坚持学习理论与改造思想、整顿作风、改进工作密切联系的做法,没有发生“左”的过火现象,没有搞“抢救运动”。军区系统的整风学习,受到中共冀鲁豫区委的肯定和表扬。
3月,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队,随后调集军队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其在山东建立反共基地的战略计划,命令第28集团军李仙洲部由皖东北上鲁南,豫北国民党暂编第6军杜淑部向鲁西南伸展。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面临伪顽两面夹击之势。纵队兼军区立即研究作战方案,决定首先打击盘踞在军区机关附近的伪军文大可部,而后再兵分两路粉碎李仙洲和杜淑部的进攻。杨得志、崔田民指挥部队东歼李仙洲部,苏振华、阎揆要指挥部队西歼杜淑部。7月下旬,杨得志、崔田民组织一个精干的指挥部从朝城出发,冒雨渡过黄河到达鲁西南,集中第2、第5、第6军分区5个主力团和军区骑兵团及地方民兵武装,发起反击李仙洲部的战役。杨得志、崔田民在第5军分区驻地召集连以上干部进行战前动员。24日,战斗在李仙洲总部驻地、单县西部天宫庙南北两面打响。经过1个月作战,反击李仙洲部战役于8月25日胜利结束,歼顽军5000多人,李仙洲带4000余残部逃往皖北。从而开辟南北50公里、东西45公里的抗日根据地,新建成武、曹县两个抗日县政府。崔田民和杨得志返回驻地后与全歼杜淑部的苏振华、阎揆要胜利会合。
10月,崔田民奉命离开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被编入第一党支部并被选为支部委员。学习期间,他系统回顾自己参加革命以来从地方到军队、从陕北到冀鲁豫边区的斗争经历,总结了经验教训。1944年冬,崔田民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结业。接着,他参加了中共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和中共中央党校第三部学员甄别工作。
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崔田民作为冀鲁豫边区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
选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36卷,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
崔田民(1912—1991),陕西绥德县人。1927年入团,1928年转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保卫局局长、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15军团78师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689团政治委员,344旅政治部主任兼冀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兼新编第2旅政治委员,中共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政治部主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华北局党校第四部主任、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班主任兼政治委员,铁道兵政治委员、顾问,第二炮兵顾问。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大、八大代表。1991年11月16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