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忆陕甘宁边区办工厂的经过

2015-10-28沈鸿

延安文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边区延安工人

我今年3月8日又到延安去了一次。我到延安以后,感到格外亲切,因为延安是党培育我从思想政治和技术上逐渐成熟的地方。凡是我过去住过的地方,这一次我都去看了看,引起了我很多的回忆和感想。

到延安去  为抗日尽力

我幼年家贫,连小学也没有上完。1919年到上海虹口区一家洋布店里当学徒。这一年,爆发了“五四”运动,民主革命的思想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一面做工,一面自学。当时,我读过报刊上登载的许多好文章,《申报》副刊“常识”栏里发表的科学常识,我更是每期必读,慢慢地产生了“工业救国”的思想。可是,这条路怎么走?我心中无数。我们布店旁边有几家机器厂,下班以后我就跑去看,时间长了我对机器有了爱好,就买了几本讲汽车修理方法的书籍来读,也读一些机械方面的书,从这里我获得不少知识。26岁那年,我离开了洋布店,和几个朋友筹款开办了一个小机器厂。开始只生产锁子,销路不错,工厂逐渐大起来,到1937年,厂子由五六个人扩大到30多人。我边在车床干活,边搞技术工作,后来我当了技师。

在国民党时期,我们国家很落后,特别是工业落后,帝国主义都来欺负我们。当时我读过《马克思传》,也读过有关苏联建设的书,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强盛很佩服。“九一八”事变后,我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痛恨卖国的军阀,也痛恨蒋介石打内战。日本占领上海时,我把一部分机器迁到武汉,想为抗战尽力。我想,国难当头,爱国应该是每个人的天职。“人应该有爱国思想。”可是,我们向武汉国民党当局要求工作,没有人理睬我们。以后,在武汉听到一个朋友告诉我,延安是坚持抗日的,在那里,人人都有工作做。于是,我们就找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找到了为抗战尽力的地方。1938年2月,我们经过许多艰苦和困难,带了10部机器到延安。同我们一块儿到延安去的有7个工人,他们是:黄海霖、陈绍力、宋廷良、姜载愉、曹金木、沈保全和吴璜。这些同志现在都还活着,都是领导干部,都是工业战钱上的技术骨干。我们带的10部机器,是工作“母机”。有车床、刨床、铣床、钻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

当时,边区政府的工业政策,是奖励并保护边区内外实业家来边区发展各种工业。所以,我一到延安,就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关注。我到了延安,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处处感到很温暖,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和旧社会的尔虞我诈相比,完全是两个天地。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陕北这个地方,向来都是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区域,没有一点工业基础,就是一切日用品也靠外地输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自1935年底红军长征到陕北后,才有了一些小规模的被服厂、印刷厂、军事修械所等,总共不到300名工人。过去有个延长油厂,是国外人投资开采的,由于抽不出石油来,也败兴而走了。还听说过去曾来过一些专家,想开辟这块工业上的荒地,可是一看到实际情况,都摇着头走了。的确啊,外来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如果没有思想准备,能在这个艰苦的地方干下去,那可是不简单的事!我们一来就接触到一些技术人员和工人。有的同志说,他们原来没有想到延安这么艰苦,要在这里建工厂,那可是一件不好办的事!

当时,我的思想是有准备的,这些苦我不怕。但是我们同来的一些青年同志,他们在上海连小米都没有见过,我担心他们没有吃苦的思想准备。经过思想工作和当时延安人人向上的精神感染,这些青年人,不但都安心工作,而且努力学习,成了今天建设工业的有用人才。像赵占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同志,他非常朴素和勤劳勇敢。他执行生产任务非常坚决,平时很关心群众的利益,爱护革命的财产,特别是在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全厂职工方面更为突出。他始终如一地用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所以,我们一致选他为劳动模范。解放以后,他一直是全国总工会的执行委员,担任过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1966年,我到西安还去看过他一次。边区赵占魁式的劳动模范可多啦!如袁光华、孙云龙、曹国兴、苟在朝、王海河、杨双庆、王国初、张宪武、柳云贵、李凤莲等等,也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当年延安虽然很穷,可是人的精神状态都很好,都是一心抗日的,一心干革命的,所以大家都合作得很好。

我到延安去还带了两箱科技书籍,如《机械工程手册》《化学工业大全》,这两部书,是我们搞技术的本钱。可是这两部有限的书,你也读,我也读,大家用有限的知识,通过实践,克服了困难,完成了任务。有人问我,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史你们当年是怎样写出来的?他们指的是在那样艰苦困难的条件下,那么多的东西是怎么搞出来的。我说,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两者是连在一起的,缺一不可。爱国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什么时候都得要,没有这个不行啊!当年延安的条件很差,没有书,没有图纸,没有试验室,生产没有料,怎么办?特别是从1939年到1941年,国民党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和反共摩擦,企图把边区军民困死。当时,毛主席在干部大会上向我们提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还是自己动手吧——这是我们的回答。”当年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但是,我们硬是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渡过了难关,并且,到了最后我们是胜利者。

1938年,边区开始了公营工业建设,各种工厂要建立起来,印刷、造纸、皮革、玻璃、肥皂、兵工厂、化学厂以及纺织厂都要机器设备,怎么办?我们边区机器厂就是给他们制造和改造设备的。后来化学工厂要做火药,做火药要用三酸,就是硫酸、硝酸、盐酸。三酸边区没有,到外边买吧,敌人又封锁,得自己生产。做三酸得有机器呀,他们要机器,我们就做,做不了就想办法,因为三酸非搞出来不可。最后我们还是做出来了,火药生产出来了,子弹、手榴弹、迫击炮弹做出来了。制造机器生产手榴弹和迫击炮弹得有铁呀!到外边买吗?国民党和日本鬼子封锁,还是得自己生产。炼铁要有炼铁炉,建什么样的炉子,我也不懂呀!可是组织让我和徐驰同志去担任炼铁工程师,群策群力,我们还是把铁炼出来了。我们建的那个炼铁炉,很不经济啊,一烧起来,炉顶上火苗喷得四五米高。到了晚上,把整个大砭沟照得通红,在附近的党校同学都跑来看热闹,问那是什么玩意,冒那么高的火苗。我们说是炼铁炉,大家都哈哈大笑。是呀,这么大的火苗喷出去,是个大浪费。可是,没有办法,我们是摸索着干的,就靠这么干,一天炼出一吨多铁,克服了困难。当时,有些人看不起这些土家伙,提出要搞洋玩艺,搞大军工计划,结果受到毛主席的批评。毛主席叫我去谈这个事,还把他写的文章《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草稿给我看。毛主席说,有些同志不顾此时此地的具体条件,空嚷发展,例如要求建设重工业,提出大盐业计划,大军工计划,都是不切实际的,不能采用。这篇文章后来编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里。在边区那种条件下,怎么能搞大军工呢?能做出汽车,做出坦克,做出机关炮吗?那是办不到的。可是,我们可以造手榴弹、迫击炮和步枪。朱总司令说,我们有这些东西,可以拿去换好多的东西,我们的迫击炮可以换来敌人的山炮嘛!因为我们打了胜仗,敌人被我们俘虏了,他们的轻重武器被我们缴获了嘛!现在有的同志不爱听我谈这些情况。总之,现在对爱国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讲得太少,有些人把钱看得过重了。如果我们老是向钱看,我们这个好端端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啊!我们当年在延安,可没有向钱看,而是向前看。当时工人的工资最高只有28元,我和军工局局长李强的津贴只有20元。当时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一天想什么呢?想的只是怎样用矿石变成铁,用铁变成枪炮,用三酸变成火药,用棉花变成布,用马兰草变成纸,用骨头、木柴造成火柴,用牛羊油和石碱造成肥皂,用机器制造更多的机器……等等。我们想的是增加生产,支援抗战,建设边区,保卫边区,提髙人民生活,而这些我们都实现了。像在其他事业上一样,在建设边区的工业上,我们也是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奋斗出来的。

重视人才  培养人才

人才要德才兼备,缺一不算人才。你有才,艰苦地方你不去,钱少你不干,重活脏活你不沾,那叫什么人才?特等劳动英雄赵占魁同志对革命贡献那么大,他的好思想、好作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模范工程师钱志道、模范厂长陈振夏的好思想、好作风,也不是先天带来的,主要是由于他们怀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这样一个崇高的目标作为动力,加上党中央、边区政府和边区工会组织都很重视人才,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才得以形成培养人才。

当年,毛主席一贯反对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空头革命家”,号召我们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各种知识。当时,在延安是非常重视培养人才的,不但党、政府和企业办了各种学校,培养训练了政工干部、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平时工会还组织大家业余学习。赵占魁是个技术熟练的工人,他还到工人学校、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熟练工人孙云龙是子弹股的股长,技术是拔尖的,也到党校学习。当时,自然科学院的学生,有个时期都到军工局所属工厂里来边劳动边学习,所以李强同志还兼任过一段自然科学院院长。工程师徐驰同志担任军工局的教育科长,给学生讲课。现在这些人,有不少人当了部长、副部长和局长一级的领导干部,是工交战线上生产技术领导的骨干。有人说,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型,这个话很对。解放后,边区培养出来的人才,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延长油厂变成多少油田!一个机器厂变成多少机械制造企业!一个难民纺织厂变成多少纺织联合企业!一个化学工厂变成多少化工基地!而这些企业当中哪一个没有当年的延安人,没有从各抗日根据地出来的人呢?他们带领广大工人把飞机、坦克、髙射炮生产出来了,把尼龙纤维生产出来了,把万吨水压机生产出来了,把各种名贵的药品生产出来了。现在有的单位、有的同志不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只热衷于到外国去买,甚至不惜花大量的外汇去买自己能够制造的东西。学外国我是赞成的,可思想不能糊涂。学外国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科学管理,还得有个自力更生的指导思想,还得讲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外国资本家靠钱解决困难,我们要靠共产主义精神。现在有的工厂滥发奖金,这要小心。钱不能滥发,滥发了有副作用。那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害了人才。当年在延安也发过奖金,奖励劳动模范,但那时主要的还是讲共产主义精神,讲艰苦奋斗。

当时,边区工会的工作很活跃,主要是做思想工作,做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我们一到茶坊建厂,他们就来了。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邓发同志、张浩同志、李颉伯同志,边区总工会主席毛齐华同志,还有陈希文、陈用文、章萍同志,都是常来我们厂的熟客。

边区工会的整个工作是支持边区工业建设的。邓发同志亲自到我们厂来找干部和工人谈话,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和积极分子在一起研究制定个人生产计划。毛齐华同志还亲自找我这个民主人士谈话,怕我吃不了苦,做思想疏导工作。我们厂也有个别工人表现不好的,甚至有怠工的,工会同志来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使他们从落后变成先进。赵占魁同志的模范事迹,工会同志们发现,以后加以总结推广。边区总工会还发了通知,组织开展了赵占魁运动。这个运动开展得好,我的思想不断进步,也与工会同志帮助是分不开的,对我们工厂起了很大的鼓励和支持作用。

1944年5月26日,西北局、边区政府在交际处召开技术人员座谈会,到会的工程师、技师和管理干部50多人,陈振夏、钱志道、林华、朱次复和我都参加了,中央和边区管工业的领导同志陈云、邓发、贺龙、贾拓夫、李强等都出席。会议主要是号召一切工业技术人员,回到工业战线上来。我们发表一些意见后(注:沈鸿同志在会上提出,在边区有一批有工业技术知识的同志,他们的岗位不在工业部门。这种现象在目前实现工业品全面自给的时候,应该改过来。把这一批专家吸收进来,我们的全面自给就有了更大的保证。)到会的领导同志都分别讲了话,提出要迅速集中专门技术人才,分发到各部门的工厂去。还提出一些具体办法:一是登报号召;二是各个党支部进行调查登记;三是到会技术人员提供名单。会后进行登记工作。

回忆在延安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的确是很有意义的。由于我们党既重视经济建设,又重视培养人才。因此,在工业战线上,既出现了产品,也出了人才。

群众是英雄  实践出真知

有的记者也要为我写文章,说我和钱志道是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工程师,陈振夏是模范厂长。我说,不要只写个人。陕甘宁边区的工运史怎样写呢?我看还是写整个边区的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怎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支援抗战、建设边区的,要写出整个边区工人的阵容来。千万不能突出写某一个人,因为事情是大家干的,不能归功某一个人,一个人的贡献总是有限的。军工局局长李强同志是正牌的大学生,留学苏联的。他在苏联当过工程师,是搞无线电的,有过创造。但他对我这个卖布出身、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很器重,没有一点看不起我的地方。我们都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有困难共同研究克服,有任务坚决完成。我们机器厂的干部、工程师、工人都是这样。所以一个500人的机器厂,干出了那么多的产品。这些成绩来自党的领导,来自于群众,同时敌人对我们封锁,逼着我们非这样干不可。

在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八路军主要是打游击战。跟着部队走的修械所,修理机器太大,太笨重,不好搬运。前方把意见反映到中央军委,军工局局长李强来找我,问我怎么办。要做这么小的机器,书里没有,我也没办法。回去找群众商量,让大家出主意。你提一条建议,他提两条建议,我们很快就做出了四台一套的小机器。其中一台小车床、一台小刨床、一台小钻床、一台小铣床。四台机器用两个毛驴一驮,就把一个修械所全搬家了。这些机器的动力也很筒单,只需找到汽车上一个小后牙包,用一头牛一牵,轮子一发动就转起来啦,也就是说一匹牛力可以解决问题。我们做了30套这样的机器送往前方,前方修械所的同志们非常欢迎,说这下可好了。以后我们还做了很多小机器,现在到延安去找,一部也找不到了。据说军委派人收过一次,收走了一些。我看了军事历史博物馆,里面有我们机器厂做的一部小刨床。看了实物,想想当年,对照现在,的确感到我们那个小机器厂了不起。

1942年,边区《解放日报》印刷的纸张是用马兰草制的,没有办法压光,纸是毛的,印出来的字看不清。他们找到李强同志,李强同志找来我们。谁也没干过这个事,可是我们找工人来一起想办法。经过努力就把问题解决了。印报纸的油墨用完了,再买吧,边区受敌人封锁。李强同志要我一块去见博古,接受了生产油墨任务。我们还是发动群众想办法,一个星期就想出了办法,三个月就制出一套机器,生产了油墨。现在我们生产一个几百吨的大辊子,不在乎,可是当时做一个不到百公斤重的辊子来生产油墨可难啊!关键是淬火问题,好多人都在发愁。可是工人刘伟(现在大连车轴厂厂长)想出办法来了,他跑来找我,说河边有个坑,河水也凉,能不能把加热炉弄到河边去,加温以后放到河里去淬火。我去看了一下地形,当天就同大家干起来,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在延安的那个时候,有很多英雄人物,他们敢想敢干,什么困难都不怕,对革命事业有很大的贡献。到1942年,整个陕甘宁边区,有1.2万多名工人,最大的是难民纺织厂,我们这个厂也有500多人,在茶坊与纸坊沟、温家沟的农具厂(对内叫兵工厂)有300多人。其他的工厂是散开的,这些人都是战胜困难的英雄。他们在边区白手起家,兴建了边区的工业,支援了抗日战争。后来,他们一部分到东北、华北根据地去办工业;一部分人跟王震同志南下,开辟新的根据地;解放后又有一批人去大西北,建设西北的工业。他们大多数人是搞军工的,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工业。这些同志的努力,对我们今天的工业基础,都作出了贡献。但是,从现代的科学知识来看是很不够的。我们还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若干年,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陕甘宁边区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延安精神和光荣传统可不能丢。这个时期的延安工人,有的榜上有名,有的榜上没名。榜上没名的也是英雄,是战胜各种困难的英雄。比如,我们做过手榴弹,做炮弹是有爆炸危险的,也爆炸过,不少人受了伤,但大家都不怕,都坚持生产。再拿当年炼铁来说,非常艰苦,也非常紧张。好多人都是第一次炼铁,因为不知道哪儿会出煤气,有人看炉子时就中毒了。我也中过煤气毒,因为我也是第一次炼铁嘛。中了煤气毒怎么办?在地上铺一块席子,睡他一夜就好了。我们不能因为光荣榜没有名字的就把他们忘掉了,如果是那样就不公平了。延安时期的工人群众,应该说都是英雄,他们的光荣业绩,我们应该赞颂,应该继承。

1983年9月5日

选自《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年。

猜你喜欢

边区延安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走进延安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