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区域形象的调查分析

2015-10-28丁新

克拉玛依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

丁新

摘 要: 研究通过均值比较、交叉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社会公众对新疆区域形象的评价,并对社会公众认知的新疆区域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新疆区域形象认知的关键因素、不同社会属性的公众对新疆区域形象评价的差异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希望为提升新疆区域形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新疆;区域形象;公众认知;丝绸之路经济带;社会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5.07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地区间科技、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区域形象竞争成为区域间竞争的焦点。区域形象感知的评价主体是社会公众,而社会公众整体对区域的印象和看法,由于受到社会偏见和信息传播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区域的实际状况常常发生背离,出现高估或低估的情况,这一方面与公众本身的素质和接受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区域信息的传播路径有关。

自2009年“7·5”事件①以来,新疆暴恐事件呈现小事件频发、大事件间或发生的态势,这对新疆区域形象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信息化浪潮下,由于我国网络监管机制不够完善,某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中肆意扩大传播新疆暴力事件,渲染新疆不和谐、不稳定的局势,严重扰乱了社会公众对新疆理性客观的认知评价,造成了新疆与国内其他区域民众的隔阂,这种情形让人堪忧。在中央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并确立新疆为核心区的背景下,新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充分吸引他人的区域形象,就无法突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就削弱了新疆的社会竞争力。

目前,对新疆区域形象深入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刘志林最早对新疆区域形象做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影响新疆区域形象的主要因素和新疆区域形象战略,[1]37丁友强分析了向西开放背景下的新疆区域形象战略定位,[2]96邹赞认为新疆民俗借助于视觉媒介的文化再现,成为建构新疆区域形象、展现新疆各民族文化多元共生、传播富有现代意识的新疆精神的理想载体。[3]14-15以上研究都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的初步研究,缺少深入的定量分析。此次研究基于新疆区域形象调查量表 ,旨在探寻新疆区域形象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提升新疆区域形象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分析

(一)研究方法

调查量表在全国主要省会级城市的商业中心发放,其中乌鲁木齐120份;东北地区的哈尔滨、沈阳、长春各40份;华北华东地区的北京、呼和浩特、济南各40份;中部地区的太原、郑州、武汉各40份;西北地区的银川、西宁、西安各40份;东南地区的福州、广州、海口各40份;西南地区的成都、重庆各40份、昆明120份。问卷总计发放920份,有效问卷775份,有效率84.2%。问卷KMO值为0.836,Cronbach′s Alpha值为0.907,问卷信度、效度良好。

从性别看,女性占53.5%,男性占46.5%;从年龄结构看,25岁及以下占27.4%,26~35岁占20.3%,36~45岁占16.6%,46~55岁占14.8%,56~65岁占13.5%。从职业上看,学生占30.3%,企业职工占17.1%,工人和农民占14.8%,个体工商户占10.7%,离退休人员及其他占8.6%,军人占3.4%。从学历层次来看,本科占29.4%,大专占26.4%,高中或中专占19.2%,初中及以下占17.2%,研究生及以上占7.6%。

(二)描述性分析

采用Likert scale 5点量表对问卷统计信息进行量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各项指标的综合均值,以便更直观地得到公众对新疆区域形象的相关指标评价结果。

经测算,除社会治安以外,其他标准差均在1附近,说明公众对这些指标认知评价的内部一致性较高,样本具有显著代表性。经济潜力、典型人物、自然风光这3个指标的综合平均值位于3.5~4之间,说明公众对新疆经济潜力和典型人物(库尔班)的评价较高。中央确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显著提升了新疆的战略地位和区域形象。库尔班勤劳朴实的劳模形象和新疆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也为新疆区域形象增添了色彩,得到公众广泛的认知和较高评价。

经济发展、投资环境、开放程度、资源禀赋、生活环境、政府廉洁这6项指标的综合平均值位于3~3.5,说明公众对以上指标的评价一般。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2010年以来,新疆GDP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经济发展评分均值仅为3.2,说明新疆欣欣向荣的经济形象未能有效传播,没有改变公众心中贫困落后的形象。投资环境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综合平均值为3.1,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给新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新疆社会的稳定形势对投资环境影响依然巨大。对新疆政府廉洁和生活环境的评分均值依次为3.1、3.2,说明公众对新疆政府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还不是很高。政府还需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文化底蕴、社会治安、人才资源、科技发展、公众素质、企业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行政效率、执政能力这10个指标的综合平均值位于2.5~3之间,说明公众对以上指标的评价较差。其中,社会治安评分均值最低为2.6,标准差为1.8,说明暴恐事件对新疆区域形象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这反映出一部分公众对新疆社会治安的评价受到了暴力恐怖事件的影响,新疆要更坚决地维护社会稳定,全方位引导公众提升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弘扬新疆文化特色。

公众对指标评分为5、4、3、2、1的比例依次为11.94%、26.82%、29.95%、20.24%、11.13%,评价非常高和非常差的比例各占11%左右,评价一般约占30%,如果对这部分公众引导得当,必然对提升新疆区域形象产生促进作用。评价较高的比例高于评价较差的比例约7个百分点,所有指标评分均值的平均数为3.11。综上所述,公众对新疆区域形象的评价一般,新疆提升区域形象大有可为。(见图1)

(三)差异性分析

1.自然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男性被调查者对新疆社会治安评价很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的比例依次是2.5%、21.4%、29.8%、25.4%、20.9%;而在女性被调查者中,这一比例依次是2.2%、22.8%、30.8%、22.8%、21.4%。女性评价一般的比例高于男性,男女评价很高的比例均很低,女性评价较低的比例低于男性。

男性被调查者对新疆经济发展评价很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的比例依次是10.8%、29.2%、26.7%、20.4%、12.8%;而在女性被调查者中,这一比例依次是10.2%、26.5%、29.6%、14.6%、19.2%。

总体而言,男女公众对新疆经济发展的评价无明显差异,女性评价一般的比例最高为29.6%,男性评价较高的比例最高为29.2%,女性评价很高的比例低于男性,女性评价很低的比例高于男性。

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被调查者对典型人物库尔班的评价,各年龄段对库尔班的评价差异较明显,25岁及以下的公众评价一般,46~55岁的公众评价最高。(见表1)

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被调查者对新疆文化底蕴的评价,各年龄段对新疆文化底蕴评价差异较明显:评价很高的比例依次是10.8%、20.9%、3.9%、4.3%、25.7%、16.4%,36~55岁的被调查者选此项的比例很低;评价很低的比例依次是18.8%、9.5%、19.4%、23.5%、7.6%、10.9%,其中25岁及以下、46~55岁的被调查者选择比例较高;评价较高的比例依次是21.1%、34.8%、19.4%、16.5%、20%、32.7%。年龄大的被调查者对新疆文化底蕴的评价高于年龄较小者,25岁及以下、36~55岁的被调查者对新疆文化底蕴评价较低,这对新疆区域形象的推广展示影响不容忽视。(见表2)

2.社会特征的差异分析

分析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对新疆人才资源的评价,可以看出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对新疆人才资源评价的差异较明显。按学历由低到高,评价很高的比例依次为1.5%、3.4%、13.2%、1.8%、3.4%;评价很低的比例依次为17.2%、18.1%、8.3%、26.8%、20.3%,除了大专生以外,评价很低的比例处于高位;评价一般的比例依次为35.1%、35.6%、31.2%、30.7%、22%,除研究生以外,这一比例平均为33%;评价较高和较低的比例相差不大,平均占比23%左右。随着学历的升高,被调查者对新疆人才资源的评价呈现降低趋势,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对新疆人才资源评价最低,大专学历者评价较高。

分析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对新疆经济潜力的评价,可以看出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对新疆经济潜力评价的差异较明显。按学历由低到高,评价很高的比例依次为20.9%、16.8%、24.9%、24.6%、30.5%,除了高中和中专以外,这一比例较高且呈增长趋势;评价很低的比例依次为5.2%、8.7%、1.5%、1.8%、0%,除了高中或中专以外,这一比例较低;评价较高和较低的比例相差不太大;评价一般的比例相差不大,但是这一比例较高,平均为25%。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学历的升高,公众对新疆经济潜力的评价大体呈增长趋势,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对新疆经济潜力评价最高,但是也有不少比例的评价较低。

分析不同区域的被调查者对新疆社会治安的评价,可以看出不同区域的被调查者对新疆社会治安评价的差异较明显。新疆、东北、华北、中原、西北、东南、西南七大区域:评价很高的比例依次为3.7%、1.0%、3.1%、2.9%、1.0%、3.0%、1.9%;而评价较低的比例依次为22.2%、13.6%、25.5%、19.6%、18.4%、30.3%、19.8%,除了东北、东南以外,这一比例在20%左右;评价较高的比例依次为22.2%、26.2%、15.3%、27.5%、26.2%、14.1%、27.2%,除了华北、东南以外,其他区域对新疆社会治安评价较好;评价一般比例占30%,说明有将近1/3的公众对新疆社会治安评价一般,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公众对新疆缺乏理性认知。公众对新疆社会治安的评价一致较低。

分析不同职业的被调查者对新疆企业创新的评价,可以看出不同职业的评价差异不明显。学生、企业员工、公务员、工人和农民、军人、个体工商户、离退休人员,选择“完全符合”的比例依次为4.3%、6.8%、2.4%、4.3%、7.1%、2.4%、2.0%;而选择“不符合”的比例依次为11.9%、12.8%、9.8%、8.7%、10.7%、10.7%、13.3%;选择“比较符合”“不清楚”“不大符合”的比例差异不明显。全国不同职业的被调查者对新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一致较低。

情感调查显示,公众和传媒对新疆的关注度普遍较高,但美誉度和向往度较低。公众认知新疆的主流媒体是广播电视和网络,以往报纸和口口相传的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受到限制。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从评价项目来看,公众对社会治安评价偏低且标准差较大,说明暴恐事件对新疆区域形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公众对开放程度评价偏低,说明新疆的开放程度亟待提高;公众对新疆经济潜力、自然风光、典型人物评价较高,其中对经济潜力评价很高。从性别来看,女性评价低于男性,女性对新疆社会治安更加敏感。从年龄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公众对新疆区域形象的评价呈升高趋势,且对新疆的态度更为客观,但是25岁及以下的年轻一代对新疆的评价普遍不高。从学历来看,随着学历的升高,公众对新疆区域形象的评价呈升高趋势;然而对人才资源的评价较为任性,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公众对新疆人才资源的评价最低,这和新疆高端人才流失的情况应该存在一定联系。从区域来看,新疆公众对新疆的评价较为客观,很少出现极端情况;新疆外部公众对新疆的评价则出现了极端情况,说明一些公众对新疆的态度明显受到暴恐事件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1.在坚决打击暴力恐怖主义的同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要以最坚决的态度依法治国、依法治疆,以最严厉的手段打击暴力恐怖主义,树立法治权威,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形象。新疆主动迎接新挑战,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丝路产业,建设十大进出口产业集聚区,使新疆更好地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作用和功能。在建设好资源能源大通道和国家能源资源基地的基础上,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电力、交通、能源等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内地产业转移,积极发展电子通讯、家电、日用消费品等产业,拓展出口市场,使新疆不仅成为承接内地产业转移的舞台,而且成为新疆产品走出去的重要基地,撑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脊梁。同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培养新疆人才,吸纳外来人才到新疆建功立业。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疆要创新发展路径,切实改善价值观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生活环境。

2.塑造典型人物、群体,正确引导公众价值观

典型人物对新疆区域形象的影响巨大,应该大力塑造先进群体、模范人物,依靠榜样的效应引导公众,通过这些手段使公众自主维护新疆区域形象,并通过新媒体将典型人物推而广之。政府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对市民的价值观念进行舆论引导,提高市民的道德水平。绝不能肆意传播错误舆论,对于流传的舆论,尤其是未经证实的谣言,必须要保持客观立场,不被误导,更不能继续扩散。

3.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基础上,高效利用新媒体推广新疆区域形象

新疆在巩固广播电视中良好形象的基础上,应积极运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将新疆的新区域形象高效准确地传播给公众。新疆可扶植一批特产店,利用新媒体技术,让新疆特产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新疆还可以借助当前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借地缘优势注重和中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将新疆塑造成一个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相结合的新形象。

注释:

①“7·5”事件,指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多名群众伤亡。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新疆区域形象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 新疆财经,1999(1).

[2]丁友强.新疆向西开放与跨越式发展背景下区域形象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

[3]邹赞.试析新疆民俗文化的视觉再现与区域形象建构[J].名作欣赏,2014(6).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
走进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应该怎样解读、怎样做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