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运用品牌意识推动群众文化建设
2015-10-28李志兰
李志兰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浅论如何运用品牌意识推动群众文化建设
李志兰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群众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文化品牌的打造。文章主要从利用民间资源、培养民间文化人才、设立公益性文化机构三个方面,对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品牌意识;民间资源;人才资源;公益机构;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创造,使其具有一定时代和地域的特征。群众文化的打造如同企业打造企业文化,同样需要灌输品牌意识,产生品牌效应,进一步推广群众文化。
一、充分利用民间资源,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打造属于本地区的群众文化品牌,需要充分地调动当地的优秀艺术资源,使形成的文化品牌既可以符合当下时代的要求,同时又能够贴合区域的发展,体现区域特色。民间艺术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其反应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富含了独特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群众文化的建设和民族自豪感的加强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并且广阔的地域孕育了各种民间文化,这些民间艺术都是当地群众最熟悉,也是最喜欢的艺术表达方式。对这些民间艺术进行合理地开发,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融入国家化的元素,将本土特点和外来优势相结合,打造出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使群众对这一品牌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吸引更多群众的积极参与。
安徽的花鼓灯是打造文化品牌的成功典范。安徽的花鼓灯起源于宋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称为了一种民间舞蹈。文化工作人员通过对这一民间艺术发觉、保护与创新,将原本比较俗的舞蹈发展成了安徽地区一个重要的群众文化品牌,吸引了更多群众参与到花鼓灯的表演当中,并且在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表演备选项目。
民间艺术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大程度地运用民间艺术资源,打造属于当地群众文化的品牌,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项活动当中,带动一个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保护艺术人才,打造人才品牌
要想使民间文化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吸引更多人的参与,提高群众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群众文化的推广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种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他们可以剪出各种巧夺天工的图纸,可以唱出各种宛转悠扬的民歌,这些多对群众文化的推广起到了很大帮助。目前,虽然各地都在积极打造属于当地的群众文化品牌,但是人才的缺乏成为了这一项目难以前进的重要障碍。
人才是拖动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政府善于发现这些优秀人才,为这些人才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让民间艺术能够得到充分地展示,是提高文化品牌知名度的重要做法。政府重视人才的培养,可以从打造人才品牌着手,推出在当地比较受欢迎的“人才明星”,产生名人效应,可以提高群众对这项文化的热情。在人才品牌建设中,赵本山、阿宝都是比较典型的成功案例,他们将本地区的群众文化推广到全国,让全国观众都了解到了该地区文化。可以说民间艺术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使他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同时这些名人由将民间艺术推广到更多地区,使民间艺术发挥光彩。
东北的二人转是全国各地人们家喻户晓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它容歌曲、戏剧于一体,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现了当地群众的幽默感、豪爽的个性。但一段时期内,东北二人转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沉寂了很多年。但是随着赵本山等当地名人的出现,将二人转重新引入了人们的事业,并且逐渐推向全国,北京、上海很多城市都有专门表演二人转的场所,可见名人效应的重要作用。
每一项民间艺术的推广,都离不开人才在其中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应当充分发觉这一部分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舞台,打造人才品牌,提高人才的知名度,使更多人了解当地的群众文化。
三、增加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数量
工艺性文化机构的设立,有助于群众文化的推广,群众文化品牌形象的进一步美化。民间艺术的发觉、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人才品牌的树立等等都离不开一些工艺性文化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当地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展示的主要场所,对群众文化承担着组织、领导、推广的作用。文化馆由政府部门主管,这也就体现了其为群众服务的特性,因此文化机构应当将社会利益放在其工作的首要地位,以保护群众能够平等地享有自己的文化权利作为工作的中心,加强自我形象的建设,多组织文化活动,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到当地文化活动中,为当地群众文化品牌的树立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结语
群众文化品牌的建立离不开当地群众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当地优秀的民间文化,并对其进行宣传,使更多人了解该文化;同样也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设立公益性的文化机构,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同时也保证每一位群众都能享受到自己的文化权利。
[1]徐雪梅.文化馆的文化追求[N].北京日报,2004-09-06(001).
[2]王灵书.东北二人转为何能火遍全国[J].文化月刊,2005(11).
[3]徐杰舜.《汉族民间风俗》之游乐百戏风俗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G249.2
A
1005-5312(2015)11-0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