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谈《道德经》

2015-10-28于佳曦

参花(上) 2015年2期
关键词:效法佛家道德经

◎于佳曦

杂谈《道德经》

◎于佳曦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题记

最初接触《道德经》于中学历史课本,寥寥数语带过,大意说老子宣扬的是“无为、消极避世”的思想。若干年后再读《道德经》,相知恨晚。老子的社会哲理博大精深,主张辨而不辩、知无创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会精神和机遇建设,是古今少有的社会辨证逻辑大师。

——老子的宇宙观:“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法自然;事物从无到有再到无。

关于宇宙本源,有神论者认为是上帝、上天;无神论者否定前者,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前些年读霍金的《时间简史》,读到最后发现科学又变成了有神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成了循环往复有始无终的话题。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应是事物的混沌状态,即无阴无阳,生成“二”时出现了矛盾的对立,事物在相互作用中发展,于是产生“三”。犹如中国古老的八卦阴阳图,一个圆圈中两条鱼,代表了“一生二”,黑鱼中一点白,白鱼中一点黑,又围在一个圆中,代表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在相互作用中发展以及“二生三”,而周围的六十四卦则代表了“三生万物”。千年之后,我们仍在参悟先哲早已明了的东西,是否更证明了老子的“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呢?或许宇宙的本源早就在那儿,而人们仍在迷雾中前行却不知晓。

道德经的开篇即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起初许久不解其意,字面看来是说“道”的玄妙深奥,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人类给万物的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后听复旦骆玉明教授讲学方知此句对理解全文颇为重要,亦即“真理不可能被一次性认知”、“未命名的世界是没有黑白、善恶等等矛盾对立之分的”、“站到‘无’的立场看问题才能看到事物的精妙”。然《金刚经》中佛祖与众弟子对话数篇,无非是想说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老子倡导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意为效法,即人效法大地的规则建立自己的规则,大地效法天建立规则,天效法道建立规则,而道自有自己的规则。这里的“自然”从否定意义上看似乎更好理解,亦即反对人为强加的、预先设置的东西。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终于“无”。这与佛家上讲的“空”不谋而合,佛家认为“五蕴皆空”、“诸法空相” ,也即万物从无来终将归于无。更有趣的是,据史料记载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6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565年,二者同时代,思想中都倡导寡欲清心,对此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佛家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二者的思想同样构成了东方文明的基石,是巧合还是真理的共识?

——老子的政治观:无为之无所不能为。

对“无为”曾理解为无所作为。后才知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大抵与现在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意思差不多,当然此“自然”非大自然,而是合乎“道”的自然法则,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具体到实践,政府制定的某些政策可能会适得其反;高税负或严厉的法律反而会把百姓引入另一个极端;市场调节不灵政府的干预可能会令状况更糟。

——老子的处事之道:守柔、居下不争。

老子很提倡“柔”,处处体现着以退为进的思想。并举人为例,人出生的时候很柔弱,死后却很僵硬。因此,柔弱是生长旺盛的象征,而强硬则是死亡的征兆。老子很崇尚水,据记载老子曾点拨孔子于黄河边,对话如下,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这就是上善若水的由来了。老子反对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倡导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在我国儒家思想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思想之间出现鲜明对立时,国人大都遵从后者。这大概与当时的文化思想导向有关。据美国迈克尔•H•哈特谈老子的文章中记载: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道德经》作为一部文约,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对社会、人生等问题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不论中国还是国外,都是影响巨大的哲学著作。然而在学生教材里却不见其踪,可谓中国国学的一大憾事!

前些年去句容茅山,据说是中国道家上清派的发源地。远远见老子像高达数米耸立,到处是求签祈福之人,老子自顾在云端微笑,哪知很多事物流传下来便走了样。正如佛学,当年释迦牟尼历尽千辛终成正果,如今却鲜有人关心佛学的思想究竟是什么,自顾拜倒在各佛脚下祈求升官发财,佛家原本倡导的寡欲变成了每个求佛者的私欲,却不知求佛最终求的是自己。

猜你喜欢

效法佛家道德经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发挥等效法在单摆运动周期问题中的大作用
运用等效法解题的几个注意点
等效法在带电粒子运动问题中的应用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
“坠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