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钢琴教师》弹奏出的女权主义变奏曲
2015-10-28付嘉鑫
付嘉鑫
(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重庆 400000)
影片《钢琴教师》弹奏出的女权主义变奏曲
付嘉鑫
(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重庆 400000)
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一直关注着女性的生存和思想状况,由于她独特的思想表达,往往使读者的评价分为两级,这正说明了其作品的多义性和开放性。本文以影片《钢琴教师》为例,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加以论证作家关于女性的辩证思考。
钢琴教师;女权主义;权力争夺
一、《钢琴教师》与耶利内克
2001年《钢琴教师》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多项大奖。这部影片改编自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同名自传性质的小说《钢琴教师》。耶利内克荣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钢琴教师》是其代表作,并作为编剧参与了影片的创作。耶利内克备受争议,既因其尖刻的语言和思想的抗争被主流男权社会所不容被视为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又因其对变态、对情欲过于直白的描写被视为社会毒药。但她的作品却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陈腐现象,震撼世人的心灵。特别是她选择了女性视角,其主要作品关注的焦点都是女性问题,且以“性”为切入点恣意书写。①用一双纤细的手,撕开爱的美好与浪漫,暴露出性的野蛮与丑陋,弹奏出性压抑的变奏曲,使我们聆听到性爱不能承受之黯淡与沉重。“耶利内克善于把爱描写得那么绝望丑陋。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这样评论这部作品:在所提出的疑问的框架之内,描写了一个无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读者面对的是强权与压抑,是猎者与猎物间根深蒂固的秩序。②耶利内克作品偏爱的主题大多是对传统男权社会的反抗。性成为对抗男权社会的主要武器,《钢琴教师》就是此类作品的典型,女主人公在性的世界里,与她年轻的情人间展开了一场进攻与防守,猎人与猎物的持久战争,结果却铩羽而归。在耶利内克眼中,性被视作折射社会权力结构的一面镜子,被提升到政治、文化的高度,这正是作家的独特与深刻之处。
二、母亲——男权的卫道士
中年钢琴教师埃里卡与专制、冷酷的母亲生活在一个父爱缺失的家庭中,母亲杜绝女儿与任何男人来往。使埃里卡时时处于压抑状态,一方面是来自性的压抑,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社会的压力。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埃里卡的畸形心理。这一悲剧的形成显然归罪于其母亲——家庭中男权的象征。母亲偏激的把她当做孩子一样管教,从未想过给她成人搬的自由,干涉她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埃里卡时刻受到母亲的控制,甚至都不能自己选择衣服。母亲将女儿视为个人的私有财产,不容许别人占有或者分享,担心女儿有一天会挣脱出围墙,失去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因而禁止女儿与异性交往。埃里卡也试图反抗母亲,但都被母亲无情的扼杀,无处释放的性欲与情感也走向畸态。她与女儿之间处处进行着简单的投入与产出的换算,计算女儿的现有价值和未来收益,从未想过给予父爱却处处享受父亲的掌控权。母亲对女儿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将自己的意志强行灌输给女儿。“母亲”这一本该展现慈爱的家庭角色转变成为女性世界的主宰者,男权的卫道士。
三、猎人与猎物——两性权利的角逐
在福柯的理论中性代表着权力与支配。③在埃里卡与恋人克雷默尔的关系中,性有着复杂意义。当克雷默尔刚开始追求埃里卡时,由于克雷默尔的青涩与埃里卡的孤傲,主动权仿佛是掌握在埃里卡的手中;但是随着两个人接触增多,埃里卡开始慢慢地陷入“感情漩涡”,虽然这种感情有些不同于正常的男女情爱,但明显的是,权力的天平开始像克雷默尔一边倾斜。埃里卡开始屈服,开始患得患失。当她看到克雷默尔和别的女生说笑时,出于妒忌的复杂心理,她对那个女孩进行报复。虽然埃里卡在后来写给克雷默尔的信中,详细的写下了各种“指示”,一方面是埃里卡变态扭曲的性心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埃里卡内心深处反抗母亲强权政治的极度渴望,但也暴露出了自己受虐的倾向。她想在这场追逐中出于支配的地位,将从母亲那学来的本领用到克雷默尔身上。年轻的克雷默尔也并非真的爱上了埃里卡,他只是想在她身上满足一种征服的欲望。双方的多次角逐争夺的不是爱而是权利。
四、传统女性角色的回归
《钢琴教师》不同于以往那些女性追求自由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影片。伴随着世界范围女权主义的兴起,幸福爱情和成功事业和独立自由成为许多女性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在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里,对于女性来说,争取独立自主往往比获得爱情要困难的多。许多作品表现了女性顽强地追求两者的平衡点,希望能够像男性一样和谐地拥有甜蜜的爱情和独立、自由。而在大数情况下,女性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能够带来家庭幸福收获爱情,也就是说女主人公往往很容易成为一个贤妻良母。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往往会付出自由的代价,难以实现二者的统一,爱情与自由成为了两个对立面。《钢琴教师》中的女主人公与这些女性是有区别的。埃里卡虽然不是世界级钢琴家,但也是维也纳音乐学院优秀的钢琴教师,在当时的奥地利社会可以说是成功的事业女性,没有成为男人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没有陷于繁重的家务和不断的生育、养育中。但她同样是一个失败的女人,她没获得过真挚的爱情,享受过家庭正常的父爱母爱。家庭情感先天的不足造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悲剧女性,她们经历的道路不同,归宿却是一致。埃里卡和所有悲剧的女性一样,最终回归到权力压抑下女性传统角色之中。性别歧视深植于文化之中,这一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女性的反抗最终也要归于传统的命运。埃里卡的最后一个镜头极为使人震惊和发人深省。遭遇强奸和虐待暴打的埃里卡带着小刀去找克雷默尔复仇,当她看到年轻的克雷默尔与同学们谈笑风生时,她没有将刀刃刺向伤害她的人,而是转而刺向自己的肩膀,然后捂着流血的伤口回到那个造成悲剧命运起因的家中,寻求拥有父权意志的母亲的慰藉。施虐者克雷默尔按照受虐者的话语要求报复性的实施虐待行为,埃里卡变态的心理使她自愿承担牺牲品,然而她并没有享受到期待中的快感和满足,母亲为埃里卡所塑造的坚强外表在男性的进攻面前不堪一击。她与克雷默尔和她与母亲之间一直在进行着漫长、痛苦、病态的权力争夺,是一场攻与守、猎手与猎物、控制与被控之间的对峙。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深入到家庭的细胞中、男女性爱之中,男性话语禁锢了女性的发展,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总是处于被压抑、被损害的地位。最终造成女性在被压抑,被禁锢状态下人性的变态和扭曲。④埃里卡没有成为男权社会的胜利者或逃离者,而是成为了男性话语权力的一件祭品,它所昭示的强烈的震撼效果和反讽意义,让人扼腕叹息,体现了耶利内克对女性问题的深刻思考。
注释:
①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奥),宁瑛,郑华汉(译).钢琴教师[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②仵从巨.打向人心幽深处的强光——我读耶利内克与《钢琴教师》[J].名作欣赏,2005(13).
③赵峻,李倩.寻找和求证——试析《钢琴教师》的女性身份意识和角色意识[J].名作欣赏,2005(20).
④王德领.《钢琴教师》:女性生存的寓言[J].南方文坛,2005(04).
J905
A
1005-5312(2015)17-0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