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壮族会鼓产业化之路
2015-10-28陆秀明
陆秀明
(南宁市马山县文化馆,广西 南宁 530600)
浅谈壮族会鼓产业化之路
陆秀明
(南宁市马山县文化馆,广西 南宁 530600)
壮族会鼓是广西马山县一个独具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现象,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马山县不断探索壮族会鼓产业化发展路子,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壮族会鼓;民族民俗;产业化;发展
广西马山县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明清,后逐渐演变成壮族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经过申报,2012年10月,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审组评估,正式授予马山县“中国会鼓之乡”称号,成为我国一朵日益绚丽的民间民族文化艺术奇葩!今天,要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任务,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应发挥其丰富精神生活、推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马山县壮族会鼓本身发展不算好,产业化发展更是不尽如人意,为此,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发展十分紧迫。
一、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的几个意义
由于时代的变迁,多元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渐渐变为古董被尘封,马山壮族会鼓也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刻不容缓。
1.可以保护和挽救濒临灭绝的会鼓鼓只。2004年,整个马山县仅遗存有39面牛皮大鼓,但经过挽救和发展,全县会鼓存藏量急升至今2000多面。
2.可以保护和挽救面临失传的会鼓表演。2004年,马山县委、县政府将打造会鼓文化品牌列入文化建设头等大事来抓,有力推动了马山县千年会鼓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2006年,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开幕式上,由36面鼓、108名鼓手参加的马山壮族会鼓原生态表演,使这一古老文化艺术初露锋芒;2008年,由100面鼓、300名鼓手组成的迎奥运火炬马山壮族会鼓表演,成为奥运火炬南宁传递活动唯一的文娱类节目;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活动周精彩上演,马山壮族会鼓精彩演绎,这一壮乡古老的文化艺术走出了广西,走向了世界!
3.可以有效推动壮族会鼓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马山是典型的大石山区,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因此,对会鼓的投入非常有限。壮族会鼓要真正走出困境,关键在于产业化。只有通过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才能有效推动壮族会鼓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二、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的几点意见
近几年来,马山县委、县政府主动为会鼓传承保护基地牵线搭桥,引导、鼓励有实力的传承保护基地与公司联姻,走市场化展演道路。其中,百龙滩镇勉圩村会鼓队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河南等区内外进行交流演出,每年外出演出达30多场次,年演出收入达40多万元,既解决了会鼓传承保护基地经费不足问题,又能安排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
虽然马山县委、县政府为全县壮族会鼓传承保护进行市场化运作、增强传承保护活力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壮族千年会鼓还没有真正走上产业化之路。要扎实推进千年会鼓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壮族会鼓产业化,必须发展壮大壮族会鼓文化旅游产业。如组织开展对壮族会鼓传说发源地、壮族会鼓传承基地的旅游探胜等活动。同时开展节庆游、村屯田园风光游、农家美食游等。
2.壮族会鼓产业化,必须开发生产“中国会鼓之乡”系列文化品牌工艺品。如生态壮族会鼓服饰、壮族会鼓文化乐具、民间体育器具等;选好图腾,在制作新鼓时,在鼓上附装饰物,如青蛙等,或是制作一些可爱的卡通类会鼓饰品。
3.壮族会鼓产业化,艺术特征必须符合时代特征。马山会鼓,挖掘整理工作到现在不过几年时间,为什么能走进上海世博会,风靡全国?主要在于它那欢乐明快的鼓点,高亢的节奏,能一下子震撼观众。
4.壮族会鼓产业化,要有两条线路支撑:出音像产品,走舞台演出之路。要紧紧抓住市场经济脉搏,把会鼓表演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董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经过包装宣传,对外进行有偿演出。广西出名的《刘三姐》歌剧,走的是先形成音像产品、后搭建《印象刘三姐》大舞台演出之路,推出“印象刘三姐”实境剧。借鉴这个成功模式,可以先投资兴建“中国会鼓之乡·马山壮族会鼓文化展示馆”,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全方位介绍壮族会鼓地域特征、习俗特色、民风民俗等,充分展示深厚的壮族会鼓文化底蕴,弘扬和传承壮族会鼓文化遗产,之后推出《印象壮族会鼓》等深度开发产品;继续引导有实力的村屯传承保护基地与公司联姻,走市场化展演道路。这两条路,要分清哪条是创品牌的,哪条是创利润的,切实形成产业化之势。
三、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以下几个问题要特别注意。
1.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壮族会鼓根植民间,遍布乡村角落,它无穷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民族味。壮族会鼓有混鼓、狂欢鼓、花灯鼓等多种打法,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表演时,除了主角鼓外,还有锣、钹等充当配角,这些配角以洪亮、清脆的声音来点缀鼓点,使整个演出既震撼人心又悦耳动听。2007年以来,马山县在传统基础上做了大胆创新,在会鼓表演中加入山歌对唱,使其更有可看性;2012年,区、市文联有关专家对马山壮族会鼓表演进行指导,在传统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但在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在总体上保持民族特色,失去了民族的韵味,壮族会鼓将走向穷途末路。
2.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思路。政府要在保护、传承会鼓方面起到主导作用,要安排配套经费和建立组织机构开展会鼓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做好后续人才的培养工作,使宝贵的民族艺术代代相传。近年来,马山县白山、百龙滩等乡镇,会鼓传承人凭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主动献身于民族文化事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要坚持三个贴近。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文化,才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来自民间,是民众自娱自乐的产物,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东西。马山县在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的道路上,必须走大众化路线。东北二人转,为什么能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就是它那简单的形式,通俗的唱腔,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是民众喜闻乐见的。
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是关系中华民族传承发展、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形成合力,共同付出,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完成。只有扎实工作,自觉行动,才能让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壮族会鼓产业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G127
A
1005-5312(2015)02-01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