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教学具产业现状调查与研究
2015-10-28陈东勤袁桂英
陈东勤+袁桂英
近年来,淮安市教学具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尤其是淮安区施河镇教学具产业在全国颇具影响。为准确了解淮安市淮安区教学具产业现状,进一步推进教学具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更好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地方经济,2015年4—5月,我们对淮安区教学具产业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活动通过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走访了2家管理机构和8家企业,发放并回收问卷47份。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分析如下,并就推动淮安区教学具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产业现状
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淮安区施河镇出现了一些小型学具企业,相关业务员也在全国积极开拓市场。2000年后,随着教育收费的整顿清理,施河学具产业逐渐转型升级为教学具产业。2010年,全球最大的人造草坪生产企业——共创人造草坪公司应运而生。2011年,淮安区政府同7家施河教学具龙头企业合资成立了施河教具城,迈出了教学具产品直接进行市场交易的探索性步伐。2013年,江苏淮安教学具产业园在施河挂牌筹建,并争创省级特色产业园。目前,施河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的教学具生产、销售基地之一。随着全国义务教育均衡推进、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实施和全面义务教育“改薄”的落实,施河教学具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数量 1994—2014年,各年度施河教学具企业数量见图1。可以看出,施河教学具产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1994—2005年间缓慢起步阶段,2006—2010年快速增长阶段,2011—2013年规模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基本饱和阶段。2014年,施河共有生产型企业88家,销售型企业68家,合计156家(业务员在全国各地注册的销售型企业不在统计之内)。156家企业中有99%属于私营股份制企业,1%为外资企业。
注册资本 到2014年底,生产和销售企业注册资本分别见图2和图3,可见,注册资本在0~1000万元、1000万~2000万元的生产企业占本类企业的86%,注册资本在0~500万元、500万~1000万元的销售企业占本类企业的83%。
年销售额 2014年不同销售额的企业占比见图4,可见,大部分企业年销售额介于300万~4000万之间,根据2011年《统计上大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划分,施河教学具企业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近三年,施河教学具企业销售总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长率分别为22%、37%,2014年所有教学具企业销售额已突破80亿。
产品种类 目前,施河教学具产业已经形成了电教设备、教室装备、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及图书馆设施、以及信息技术、体育、后勤、幼教和高职实训装备等九类4000多个品种的产品系列,申请国家专利70多项,有26个系列产品通过国家教育部鉴定。九类销售量占比见图5。其中,电教设备、幼教装备、信息技术装备等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占比较低,总计32%。
从业人员 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约为1.7万人,各类人员构成占比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企业销售人员占比较高,大专学历以上人员较少,本地人员就业居多。47家样本企业(不含共创人造草坪公司)2014年的不同人员数量的企业占比图7。可见,除共创人造草坪公司,其他企业人数均未超过300,属于小、微型企业。
市场分布 目前,施河教学具产品在市内、省内(除本市)、国内(除本省)、国外销售额分别为10%、19%、80%、1%。国内市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江西、新疆和东北地区,以实验室装备为主;国外市场主要为英国、法国、西班牙,主要产品是人造草坪;省内和市内市场均以多媒体一体机、实验室装备为主。
扶持措施 中央、省、市领导多次到施河视察指导,副省长曹卫星要求施河打造“中国现代化教育装备产业园”,市委姚晓东书记先后七次到施河视察指导工作,要求施河在全市率先建成教学具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并进的小城市;市有关领导批示了《关于请求质量同等、价格同等前提下优先采购施河教学具的报告》;区委区政府设立一亿元教学具产业发展基金;2013年,施河镇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施河教学具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奖惩实施意见》。
社会贡献 淮安区教学具产业共吸纳就业近1.7万人,施河镇除老人、学生和部分农民等,其他人员就业基本都与教学具产业相关,出现了全村、全家族从事教学具业务的现象,甚至吸纳了附近多个乡镇的人口就业。教学具产业带动了当地餐饮、宾馆、物流、安装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本地就业,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为外来资本投资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提供了契机。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2013年46家规模企业(不含共创人造草坪公司)实现税收2898万元,2014年24家传统企业(不含共创人造草坪公司)实现税收2184万元。
共创草坪全国领先 共创人造草坪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总资产逾亿元,职工人数2000多人,国内市场份额达45%,全球市场份额占10%,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连续三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销售收入就超10亿元,实现税收6000多万元,成为淮安教学具产业唯一的一家大型企业,已跃居全球人造草坪制造商的前列。
2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淮安教学具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大部分企业“低、小、散”导致竞争劣势 “低”是指企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底端,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小”是指企业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在与大中型企业同台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散”是各自为营,单打独斗,缺乏合作,不能“抱团式和链条式发展”,集聚优势往往变成“知己知彼”的恶性竞争。
本地市场占有份额较少 施河教学具产品在其他省份影响很大,在本市、本省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低。虽然各级政府对施河教学具产业非常重视,积极支持地方企业发展,但政策措施比较模糊;受政府统一招标采购模式的限制,学校所需零星仪器设备不能直接从施河议价采购;企业在本地宣传不到位,本地学校对本地产品的认同度不高,也是施河教学具产品在本地销售量偏小的原因之一。
融资困难且成本高 施河教学具企业基本都是私营企业,企业资金主要依靠自筹,占80%,短期融资+民间借贷只占18%。融资难,极大限制了企业的升级与发展。尽管近年来银行对教学具企业贷款权重有所加大,但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教学具企业仍然非常少,即使能够获得贷款,贷款利率与同期商业贷款利率相同,没有优惠,生产成本也被叠加得很高。
企业人才短缺 近年来,施河教学具企业虽然陆续引进了一些管理型和技术型的高素质人才,但高端人才引进困难,留住就更难;销售队伍大部分是本地农民出身,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综合素质整体偏低,限制了教学具产业的发展。
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不规范 少部分教学具企业为求生存和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味采取低价策略,牺牲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有的企业为了中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假冒仿冒他人产品、偷税漏税,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影响了企业声誉。
3 几点建议
加强政策扶持,支持产业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是施河教学具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在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按公平公正的市场化规则,政府对本地企业、本地产品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关注。如招投标政策,在质量、价格同等的前提下,可优先采购施河教学具,或者学校采购两万元以下的教学具可直接到施河教具城议价购买;银行扶持政策,引导银行支持淮安教学具产业发展,支持小额贷款、融资租赁、产业创投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税费优惠政策,研究出台降低企业税费政
策,降低企业成本,放水养鱼。
推进兼并重组,增强市场竞争力 兼并重组是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鼓励教学具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兼并其他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企业之间的上下游整合,完善产业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进全国教学具行业的龙头企业进入教学具产业园,带动本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其他地区的资源整合与经营,提升经营能力,增强竞争力。
调整产品结构,实施行业品牌战略 品质优良、满足教学需要、促进教学改革发展的教学具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淮安的教学具产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狠抓新品开发,调整产品结构。
第一,要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原有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传统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大力推进传统产品高端化。
第二,要加强市场调研,加强科技创新,开发设计生产出满足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需求的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教学具产品。
第三,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发、购买等手段,获得新产品和新技术,调优产品结构,整体提升淮安教学具产业水平,打造淮安教学具品牌。
加强行业管理,树立良好社会声誉 地方政府应督促教学具企业要切实加强管理,要求企业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坚守行业道德,提高全行业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学具企业形象,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可以委托行业协会代行管理职责,由淮安市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对教学具企业进行质量和信用等方面的评级,每年一次,评定结果可以应用到政府采购部门的招投标工程中,引导企业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严格标准,文明生产,优质服务,诚信经营,杜绝互相拆台、恶性竞标、行贿受贿等一切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加强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教学具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关键在是否有一支品质高尚、业务精良的人才队伍。一方面,教学具产业园要制定出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进园、留园,特别是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帮助企业管理、销售、技术等人员更新理念,提升素质。要特别重视挑选有潜力、肯学习的年轻人通过包括进院校学习深造等多种途径进行系统培训,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到产业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尽快完成角色转型,适应新时期教学具发展的需要。
拓展营销手段,扩大市场份额 随着全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的实施和全省新一轮教育现代建设的推进,教育的投入有望持续增加,装备需求量相应增长,这为教学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教学具企业应认真调研,准确了解教育教学的需求;提前介入,积极向学校推荐质优、实用、绿色的仪器设备;主动与教育主管部门联系,利用各种方式介绍、宣传教具城的产品;传统营销模式和现代营销模式相结合,上门营销和信息化、网络化方式相结合,让学校更加便捷地了解产品,采购产品,更好应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