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的是与非
2015-10-28撰文高山
撰文>>>高山
中国式教育的是与非
撰文>>>高山
中国式教育究竟好或者不好,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尽相同。
只是,我们在关注并探讨这种教育模式的是是非非时,是否更应该关注它背后所隐藏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会对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014年10月,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题为《向中国式教育取经》的文章称,中英两国计划将中国数学教师派遣至英国,并将英国教师派遣至上海了解中国人的数字头脑为何灵光。
无独有偶,同年11月,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发表题为《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们可以从中国人身上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的文章,作者表示,鉴于中国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项目”和“国际阅读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等国际测试中所取得的成功,西方放弃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似乎是不明智的。
消息一出,中国式教育优劣的讨论又一次在国内外被掀起。事实上,关于中国式教育的讨论,似乎从未停止过。
2011年,蔡美儿——这个被称为“虎妈”的美国华裔女人在美国迅速蹿红,《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对她进行了连环式的报道,一时间,她的风头甚至超过了美国总统奥巴马。
谈及她受关注的原因,在当时说起来令人眼镜大跌,缘于虎妈对两个女儿魔鬼式的训练,而这种魔鬼式的训练在美国宽松的教育氛围下似乎显得格格不入。在她所著的《虎妈战歌》一书中,虎妈介绍了自己如何用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她的两个女儿:她骂女儿是垃圾、要求女儿每科成绩都拿A、不准女儿看电视。为了让小女儿能够熟练地弹奏雅克·依伯特的钢琴曲,她要求女儿从傍晚一直弹到夜里,中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不允许上洗手间。在严格的训练下,最终小女儿在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登台表演。同时,通过这样严厉的方式,她把女儿送进了耶鲁大学这样的美国名校。
虎妈的这种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究竟应当以虎妈严厉的中国式教育方法来培养小孩,还是以传统美国式的方法让孩子自由成长?这样的问题,对于崇尚自由的西方人来说,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对于众多国人来说,我们早已对诸多冠以“中国式”的词汇不再陌生,比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等。而让人尴尬的是,每每提到这样的以“中国式”所表述的行为时,常常会让人联想到无序、混乱的场面。而在这样大的语境下,提到“中国式教育”,又会给人们怎样的联想?
感兴趣的读者如果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中国式教育”这几个字,会发现搜索到的许多评价令人沮丧。比如在谈到中国式教育的特点时,不少人认为中国式教育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分数教育,分数至上。所谓“分分小命根”只看分数,不看能力,高分低能盛行。第二是应试教育,孩子们得为考试活着,一考定终身。中考,高考是中国式教育最典型的例子。第三是收费教育。第四是教育产业化。把教育专门打造成一个产业,一部能够赚钱生财的机器,使教育成了全社会最赚钱的行业之一。第五是差别化教育,即教育的等级化、差别化。第六是党文化教育,马列课、政治课,学生集体入队(少先队)入团(共青团)及入党。第七是负担式教育,学习的负担太重。
这一切的根源,多半会指向来源于苏联模式的近代中国教育体制。作为社会大体制的衍生物,这种教育体制呈现出来的面目是:师道尊严,教师本位主义的等级制形式;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育形式;教材教法统一答案唯一的教育形式。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填鸭式”的教育磨灭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心性,新时代的中国式教育没有出“大师”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经常遭人诟病。
甚至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对于这种教育就开始了反思。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式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就引起过社会的广泛批评,那时《教育研究》杂志曾经长期开辟专栏进行讨论。从那时起,高考改革就是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
虽然距离那次声势浩大的讨论已经过去30多年了,有关部门对高考、中考以及日常的教育教学也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对于这种教育模式弊端的批评之声从来没有停止过,向西方学习的探讨之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其中,《华尔街虎女》一书的作者李君蘅的言论颇有代表性:“中国学校在基础教育方面更具优势。”自小在上海长大、就读于公立学校的李君蘅说,重视理论学习“可以培养极强的纪律性、职业道德和毅力”。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它的缺点。它强调死记硬背,而不是在教室里进行互动。同时,中国的很多学校最重视的是考试。李君蘅说:“教育是跳过一个又一个的考试坎,而非自我提高和自我发现的过程。”
同样,很多教育界人士认识到,这样的教育体制不再适合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反思中国的教育体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实现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竞争的目标至关重要。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也可以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中国式教育能够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并发展多年,也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如下一连串的数据变化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式教育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新中国刚成立之时,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不足500人,各项科技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全国大多数人为文盲或半文盲。经过后来20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较为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科技上更掌握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际领先成果。
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我国高校共培养大学生(包括大专、函授和业余大学毕业生)超过300万人。小学入学率从建国前的23%跃升至1976年的96%。中学方面,1931年,中国中学毕业生约1万人;1936年,全国一共仅54万中学生,1952年,初中和高中入学人数分别为124万和14万,1966年分别为272万和20万,1976年则增至2344万和861万。
直至今天,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已经超过90%。201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5%(美国毛入学率是50%,完学率34%);截至2011年,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13%,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有1.2亿。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理工科差不多占五分之二。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1991年,印度进行经济改革时,有一半国民既不会读也不会写。
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高质量人才的增长速度,也开始让西方国家开始反思这些年自己教育方面的失败,很多国家注意到并开始学习中国式教育。2014年,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率英国教育代表团抵沪,开启中国“取经之行”,在英国教育大臣眼中,“中国经验确实是有效的”,而这种有效的经验指的就是中国式教育。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式教育究竟好或者不好,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尽相同。只是,我们在关注并探讨这种教育模式的是是非非时,是否更应该关注它背后所隐藏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会对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或许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正如知名博主杨恒均在比较中西方教育时所言,区别不在教育的方式方法,甚至不在于有多少人不识字,是文盲,更不在于我们的孩子是否从小学就开始加班加点学“知识”……问题的关键,也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知识”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正方
尼克·吉布(英国教育部部长):比起让孩子们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课的效率更高,这种教学方法曾在过去的40多年里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希望全国的学校都能够采用整班教学方法,尤其在数学和科学这两个学科上。在上海小学里,所有学生参与课堂问答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
李中清(李政道之子、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与哈佛等美国大学相比,中国的高考要公平得多。教育机会在全世界都是很不公平的,美国的精英教育制度并不公平,中国的高考是一个例外,是最公平的教育安排。中国的高考制度对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具有积极作用。
高希希(著名导演):在现在众多的西方家教方式中,三郎(中国狼爸萧百佑)选取这样一种尊重传统的家教方式无疑是令我敬仰的。《大学》里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中国传统的家教方式一直被中国古人当作兴国安邦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人积累的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可为我们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我想在这个现代社会应该回归一下传统,追寻失落的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
张新华(《虎妈战歌》中文翻译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的成功越来越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方式”不再是一个仅仅与落后为伍、与保守同类的贬义词。尤其是2010年12月,由世界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有34个国家参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一举夺得阅读、数学、科学的冠军,使得中国的教育也进一步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而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也将在今后得到更多的关注呢?
反方
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陶宏开(教育学家):希望老师和家长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要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如果只在乎答案的对错,那么我们的教育只能停顿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最失败的一件事情就是教育的失败,尽管中国义务制教育普及已经落实到各个乡村地区,但真正的教育是让受教育的孩子们从心灵思想、自由创新等各方面健康成长,而所有这些东西在中国教育体制中都是缺失的。所以中国的孩子们长大以后有两个问题:第一,他们从来没有度过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第二他们从来没有过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因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所有一切都要按标准答案来,连写作文都有标准答案。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追求更加广阔学识、智慧和哲学态度的消失。从大方面来说,让人容易变得功利,教育制度将这个国家反过来推向更加功利的层面。我在做家庭教育演讲的时候也常常说,中国50%以上的家长在非常认真地、全心全意地“摧毁”自己的孩子。
江学勤(原北大附中国际部主任):这(中国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应试教育制度,意味着学生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学习如何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缺点众所周知:学生们没有学到社交和实用技巧,缺乏自律和想象力,丧失了好奇心和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