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家牌坊(外一篇)

2015-10-28赵长春

短篇小说 2015年9期
关键词:白家牌坊草图

◎赵长春

白家牌坊(外一篇)

◎赵长春

赵长春,河南南阳人。有作品入选年度文集,获过奖。出版有 《我的袁店河》《我的望窗季节》。供职于河南科技学院。

白敬业为母亲修牌坊的事儿传出来后,惊动了袁店河上下。

因为白敬业的条件很苛刻:汉山白石。础,柱,坊,博风板。人物上百,龙五十条,凤四十二只,另有蝙蝠、灵芝、松、柏、仙鹤,纹饰,等等。包括有关部位的雕刻技术,镂空,浮,圆,线,都有要求。

当然,工钱相当可观。白敬业在“招贤榜”中说:老母一生守节,上孝公婆,下抚幼子,感天动地……白家所有,可付此坊!

就有人来了,应考白敬业的苛刻。最终有三人,成为领作和大工,分别来自南阳,洛阳,汉阳。这三人,至今还被称为奇人。

洛阳者,一年轻后生。肩扛一把石锤,锤把儿上挂一鸟笼,笼内小鸟,摇头晃脑,小眼珠儿溜溜地圆旋。再仔细看,嘿,玉雕的!南阳独山玉,一整块,镂空的,笼鸟一体。

汉阳者,中年汉子。往桌前一坐,从褡裢里取出一算盘,啪啪啪,口中念念有词,打了一通,报出了此坊的工期得十年,和自己的工钱,纹银三千!白敬业眼一瞪,本想轰他出去,目光却被那人的算盘吸引了:也是精雕的,当是一整石,框无榫,柱无节,珠无缝,举手一摇,哗啦啦!

南阳者,已经过了七旬。皮皱脸斑,手上肢瘤骨碌。抽一口烟,双掌一搓,拿出皮钻,转头跑了,顺着白家门前的柳荫大道。竟是小跑,左右折转,每棵树前小站,动钻,呼呼呼呼,如此反复。白敬业和大家一样,跟过去看稀奇:老人一口气折转了一百八十棵树,树树有洞,墨线一扯,哇!无论前后左右,都在一个高度上!

就这三人了!

白敬业管了所有来者三天的流水席,送了往返路费,就把这三人留下了。

三人用了十年,建起白家牌坊。全部用罗汉山的白石雕成,不用一木一钉。人物上百,述说了牌坊主人白余氏的一生:十六岁嫁入白家,十七岁、十八岁各生一子,十九岁守寡,六十九岁无疾而终。

——十九岁的白余氏在灯下数豆子,悄悄地。灯是油灯,光焰低低的,黄黄的。豆是黄豆和绿豆,各两千粒,混乱在一个瓢里。她要把黄豆数出来,或者把绿豆数出来。她做这些时,慢慢地,一丝不苟。夜色深重,她是在纺出半个线穗儿后开始数豆子的,坐在床头。床尾,两个孩子,在睡,发出细小的呼吸。

——二十九岁的白余氏在灯下数铜钱。一枚枚。床上,地上,桌子上。她有些着急,烦闷,就把铜钱胡乱撒了一地。窗台上,有瓢,内容黄豆、绿豆。她是在数完豆后,开始数铜钱的。

——三十九岁的白余氏坚决点着长明的灯。她的坚持得到了儿子白敬业的许可。晚上一到,白余氏房间的灯就亮了,哪怕如豆,只要亮着,亮着就好。白余氏在灯下想念小儿子。大儿子四岁时病死了,小儿子白敬业已经有了孩子了……时光真快!

——四十九岁的白余氏在灯下给孙子、孙女儿讲故事。窗前有月,月很圆满,灯光也很亮,还燃了两根蜡烛。烛前的正堂上,是白家祖先们的神轴画,先祖,高祖,曾祖,四祖……人生如流,如袁店河的水,年年不息。

…………

这些场景,是根据现存的草图所勾勒出来的。由白余氏的曾孙子保存着。最早,白敬业保存在书房的梁头上。后来,由儿媳妇保存在鞋样夹里,有两张草图还被她急用来剪了鞋样儿。这些草图,是来自洛阳的那位老者画的,线线精细,笔笔深刻。他和另外的两位合作者,依此建成了白家牌坊,成为袁店河上的一景。

可惜,白家牌坊不存在了。

白家牌坊,是在十年动乱中被毁掉了。带头的是县革命委员会的妇联主任。她是被结合进县领导班子的。对于她从一个农家妇女走进这样的位置,说法很多。有一个说法比较一致,说她从来不从白家牌坊下走过,总要绕道儿。人们说,她不配从这牌坊下走。可是,她有权力将这个牌坊推了,砸了。从现在保存的老报纸的新闻照片上,能看出来她挥锤时的力气,很大,恨恨地。

依辈份推,妇联主任还是白余氏的一位本家曾侄孙媳妇。

白余氏,南阳县余家的姑娘,娘家的家谱上有其大名儿,余柳眉。

余柳眉,一双眉如柳叶,眼如杏,脸如桃,很好看。

这,也能从来自南阳的老者的草图中看出来。

老者,在整个牌坊的修筑中,一直坚持雕刻余柳眉的脸庞。从年轻,到老年,十分逼真。牌坊完工的当天晚上,老者不见了。第二天,人们在袁店河边的白家坟地里,发现了他。他就躺在白敬业爹妈的坟头前,怀里抱住那一幅幅草图。

据说,草图中还有一封信,是老者写给白敬业的。

至于内容,只有白敬业知道。

赵家米铺

三教九流,各有其道。五行八作,各有其味。

赵家米铺,也如此,米味儿、糠味儿四时不断。远近走过,即有那种淡香,过于敏感的,即过敏的人,甚至啊哟—来个喷嚏,得揉揉鼻子,心里头赞一声,这米,香味冲。

赵家米铺前店后仓。店门正对大街,后仓临河,袁店河。从汉口过来的米船,就在赵家米铺后门处的自家码头停下。青条石,高台阶,长跳板。伙计们背米,跳板悠然,人影晃荡水中。看着这些,赵掌柜就想也背上一两包米。

赵掌柜是靠着背米起家的。他不只背米,还看老板怎样验米、卖米,包括跟着出去看米、选米。他不多说话,心里头学了不少本事,三十岁从汉口回到袁店河。十年打拼后,就有了这袁店老街上的“赵家米铺”。人们对他有份敬,总讲说“赵掌柜背米起家”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别人。

对此,赵掌柜笑笑,在心里。

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赵掌柜也是笑笑。他有一句口头禅:急啥?再急,也得慢慢来。

这句口头禅有深意,是赵掌柜人生经历中的一件总结。那年,他还不是掌柜,还在街头摆摊售米。进了腊月,快小年了,他从南阳贩了一车好米回来,想趁着年关,赚些钱。车是骡拉的,两匹大骡,悬了铜铃,咣咣地响。风急雪猛,过丰山脚下的袁店河老桥时,天色已晚,雪野茫茫。桥头,一老人团卧雪中。他恻隐之心顿起,坚持扶起老人,安放在米车上,绕道去了药铺,给老人看了病,喂了饭。如此一耽误,晚上就歇在了药铺,陪护老人。

也巧,就在当晚,罗汉山上的“红枪会”早已通过骡夫对他下了眼线,准备在袁店河的沙湾里劫他的米车!见他心好,所雇的骡夫对他说了这一心事。骡夫说,“掌柜的,您心好,救人一命,也救了您自己啊……”

赵掌柜就握紧了骡夫的手,“以后,我就雇定你了!”

米铺卖米。大米、小米、香米、糯米。米分等,好米当然是富有人家买去,糙米多是小户人家买的。赵掌柜就坐在柜后,看人流,看伙计量米。量米用升、斗,量时,吆喝,报数。别的不要求,赵掌柜要求升尖、斗满,有赚的即可。薄利就多销。如此,来买米的就更多。不少人家成了常客。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这也是本事。

还有个本事,是赵家米铺的大本事,别的米铺不干,也不敢干。逢腊月初八,逢五月端午,赵掌柜要开棚舍米:熬腊八粥,煮粽子,都用一个特大号的大铁锅。那锅特大,别的不说,熬粥,二百斤大米进去刚盖锅底。煮粽子,能管全袁店镇的人吃。

如此。逢这两天,赵家米铺前人满为患,不再做生意。腊八就舍粥,为穷人,为要饭的,热气腾腾,粘粘稠稠。端午就煮粽子,头天晚上天一擦黑就上锅,直到端午早上,各色的粽子,摆开,摆在长长扁扁的竹匾里,任人来吃。民国三十年大旱,赵掌柜竟然舍了四个月的粥,从九月到腊月!包括罗汉山上的“红枪会”员,也换了衣服,下山喝粥。赵掌柜一视同仁。人们都说好。

谈起赵掌柜的好,还有一件。每进入腊月二十三,赵掌柜就把好米掺入糙米,还当糙米卖。“过年了,都吃点好米吧。”晚上,在柜上,他看着伙计把一半好米、一半糙米掺匀,随手捻了几粒,在嘴里一嚼,点点头。

——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解放后,这样那样的运动,有的人要找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站出来拦挡;还有人,会把自己的孩子叫回去,“啪!”一掌,“你吃饱了撑了!没有赵掌柜,也不知道你在哪里?爹早就饿死了!”

找不到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在某个晚上,把赵家米铺前的那口大铁锅给砸了,指把厚的铁锅裂纹五六道,就没法熬粥、煮粽子了。其实,已经好几年不这样了,那锅就锈蚀着,又加上这碎裂,没有用了。袁店镇老街改造时,大铁锅就被移到了墙角。时间长了,里面长出了一棵槐树。树越长越高,高出了屋檐,高高地看着老街的变化。根越长越粗,竟翻出了锅沿,扎出了缝隙,瘤篱疙瘩着,把铁锅紧紧地抱住,锅与树一体,搬不动,移不走,成了袁店镇的一景!

有景就得有名儿:锅槐。

也有人称为“郭槐”,说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来过袁店街,用此树拴过马,人称“郭槐”。瞎扯的。

依我说,“赵槐”最合适。

责任编辑/乙然

猜你喜欢

白家牌坊草图
草图家具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画好草图,寻找球心
一波三折
断剑坊
粉丝白刃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