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价格持续走低 临储政策首现拐点

2015-10-27杨未宏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20期
关键词:临储玉米价格深加工

杨未宏

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七年来首次下调,玉米市场面临去库存压力,未来走势难言乐观。

9月18日,我国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下调,由去年的最高1.13元/斤降至1元/斤。这是自2008年国家实施玉米临储政策以来临储价格首度下调。此外,临储政策收紧,代储门槛提高,临储需求预计将大幅削减。

进入10月上旬,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新季玉米丰产,大规模上市将形成新一轮供给压力,玉米临储政策面临考验。

价格持续走低 临储政策现拐点

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收购期限为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1元/斤,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去年收购价格为内蒙古、辽宁1.13元/斤,吉林1.12元/斤,黑龙江1.11元/斤。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至今已运行七年,临储收购价由2008年的0.74—0.76元/斤提高到 2014年的1.11—1.13元/斤。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国内玉米种植面积稳步扩增,农户种植收益保持稳定。

但临储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有行业分析师表示,收储政策旨在提高农村收入,但托市导致国内玉米价格走高,国内收购价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差距在拉大,最高达到600元/吨,由此刺激玉米进口量增加。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1—7月中国累计进口玉米376万吨。在其他替代谷物方面,高粱进口量同比增长近104%,大麦进口量也小幅增长。进口玉米及其他替代谷物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国产玉米需求空间。

玉米是能量饲料的主要来源,70%用于饲料原料,30%用于生产酒精、淀粉、氨基酸、食用粉等深加工领域。由于原料成本高,下游需求低迷,玉米深加工企业普遍亏损,甚至停机减产,不少国内饲料厂、深加工企业改用进口玉米或者廉价替代品取代国产玉米。中国的玉米及玉米替代品进口量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为稳定市场,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表示,市场将在国内玉米价格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也标志着目前政府的收储政策将会面临改变。分析师称,收储项目在继续,但收购数量减少,价格下跌,平衡农户与下游加工商的利益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

大幅调低玉米收储价格,在不远的将来或将实现。尽管有分析师认为农业部反对将价格大幅度调低,但是随着中国市场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调节功能将更趋明显,对国内主产区的不利影响才刚刚开始,国内玉米种植户应当有所准备。

国产玉米要与进口谷物或产品竞争,南方港口地区国产玉米价格也需要降至2000元/吨甚至更低,折算成黑龙江地区的潮粮价格为1100元/吨左右。不过,有分析师预计,收购价格下调可能导致玉米及玉米替代品进口量减少30%。

丰产难言丰收 贸易商谨慎收购

国产玉米收储价虽已出台,但谷底价仍有待市场定夺。根据粮食加工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下玉米已进入收获季,企业开始收购,受国内外行情影响,收购量并不多。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玉米价差较大以及原料替代品出现,下游养殖需求减少,山东、广东、福建等玉米主销区市场无新需求出现,当地饲料和养殖企业需求也无法支撑市场良性循环。

由于下游需求低迷,玉米深加工企业普遍亏损。相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亚洲玉米深加工巨头“大成”濒临破产不啻于玉米市场继续走低的引爆弹,多米诺骨牌效应明显。深加工企业及其下游产品中,只有味精盈利状况是比较好的,而且是在连续亏损6—7年后才开始扭亏为盈,而其余产品及副产品情况则一直不甚理想。据黑龙江某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李先生介绍,企业以玉米淀粉为主产品,8月份开始,加工淀粉亏损严重。企业目前淀粉加工亏损350元/吨左右,当地多数企业从8月份开始就停机减产。

对于新粮收购,产区贸易商多持观望态度。业内专家表示,2014年部分贸易商囤粮赌后市,亏损严重,进口替代品大量引入,加重市场恶化程度;2015年收储价走低,收储政策收紧,当地临储收购库容又比较有限,玉米种植业主对市场信息了解更直观,相关贸易商更趋理性。

中储粮直属库相关人士说,今年临储收购的玉米霉变率预计严格控制在2%以内,而去年霉变率则控制在5%以内,此外,代储企业资格认定的门槛也提高了,收储需等额资产抵押。这意味着质量要求提高,库容减少,临储需求将大幅削减。

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4年度我国东北临储玉米收购量为6919万吨,2014/2015年度收储玉米8328.76万吨,而2014年只抛储2878.3万吨,2015年拍卖500万吨左右,很多陈玉米均未移库,因此剩余库容有限。代储企业不赚钱,对2015年行情并不乐观,新建库容积极性不高。

业内人士认为,收购标准严格将导致农户和贸易商担心未来价格持续走低,存粮风险加大,而不达标的玉米由地方政府组织收购,其财力能否跟上是巨大隐患。

临储库玉米没有移库,今年玉米收购价下调后,农民售粮收益大幅度降低。如何引导粮农科学种植玉米适应市场需求,未来收储政策如何调整,为市场增加弹性,将成为业界焦点。

去库存压力当前 寄望政策“再扶一程”

在分析人士看来,库存和供应“高压”当前,仅下游需求企业和地方储备库收购难以消化,供大于求的局面将持续,玉米价格下跌已成定局。更多不符合收购标准的玉米将转向市场,玉米价格走势下一步将考验农民心理底线。

未来,如果玉米临储政策退出,或依据市场适量微调,业内预计有两条方案可供参考:一是参考大豆实行目标价补贴;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加大对国内非转基因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非转基因玉米深加工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新的食品安全法已经开始施行,法规中对转基因标示、网络食品生产必须持照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不过能否对玉米价格形成支撑,需要看玉米后市发展。

目前,国内非转基因玉米加工制品销路尚好,政策扶持成为相关企业梦寐以求的救命稻草,食品安全的加强监管等有望让非转基因玉米加工企业谋取更大市场份额,甚至可能会促使其扩大生产,在深加工领域可能会为国内玉米价格带来一定支撑。

此外,收储价格首次下降后,政策调整也将倾向于去库存,减少玉米种植面积,让市场决定玉米价格,调整供需关系变化,在保障粮农利益的同时,引导玉米加工产业链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当前政策是希望通过降低玉米价格来去库存,同时减少未来玉米种植面积,预计短期内不会出台支撑玉米价格的相关政策。为了消耗庞大的玉米库存,预计谷物及相关产品的进口将受到限制,或延长进口操作时间,为国内市场消化库存留出充裕的时间。有分析师表示,春节之后玉米供应压力将大致释放。endprint

猜你喜欢

临储玉米价格深加工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玉米价格开始上涨了
市场先弱后强 玉米价格是否大幅上涨
我国玉米临储收购量创新高库存压力凸显
临储政策改革元年,玉米市场变化明显
我国有机食品深加工有待拓展
浙江丰利超细辊压磨成非矿深加工设备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