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姆《人性的枷锁》中的情感交换

2015-10-27汲长云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枷锁毛姆伯父

汲长云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论毛姆《人性的枷锁》中的情感交换

汲长云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人性的枷锁》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作品,小说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了五项基本命题,并试图通过这五项命题来解释人类的行为。本文试图以社会交换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人性的枷锁》中的“情感交换”现象以及这些交换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来剖析毛姆对人性的缺失的忧虑以及对情感自由的渴望。

关键词:《人性的枷锁》交换情感

《人性的枷锁》是一部取材于毛姆亲身经历的小说,描写了主人公菲利普摆脱生命中的枷锁、探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在小说中,毛姆借菲利普之口,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融入其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宗教、情感等问题的看法。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归根结底,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一种交换。霍曼斯“把人类行为界定为个人之间进行报酬和惩罚的交换”(宋林飞,175)。霍曼斯指出,人们在交往的过程当中都希望自己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某些报酬或利润,这其中不仅包括金钱等有形的物质交换,也包括赞同、尊重、依从等无形的精神方面的报酬。本文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从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交换中来分析《人性的枷锁》,剖析毛姆力图摆脱情感枷锁的束缚和获得情感自由的愿望。

一、爱情中的交换

菲利普与米尔德丽德之间的爱情纠葛几乎贯穿小说始末。米尔德丽德是一位平庸的女招待,是强烈的感情的代表。小说中,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一见钟情,用情至深。但是,起初米尔德丽德对菲利普态度却异常冷淡,菲利普付出的感情并没有得到他期望的回报。由于此时米尔德丽德对菲利普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并没有就此结束。此时,菲利普甘愿为米尔德丽德付出一切。

米尔德丽德对菲利普的态度有所好转的时候,菲利普就会心满意足,他接下来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充满快乐和希望。米尔德丽德享受到的则是菲利普一厢情愿的爱,而她也只需要付出一个微笑或一点时间和菲利普在一起就能够从菲利普那里得到许多物质生活方面的支持。在霍曼斯看来,人们在交换过程中存在着对公平性的期待。在米尔德丽德与米尔在一起之前,她与菲利普之间的交换对彼此来说是相对公平的,所以他们相处得还算融洽。

剥夺——满足命题是乔治·霍曼斯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行为一般命题系统中的六个命题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该命题认为,人们在近期一段时间之内得到某种奖励或报酬的次数越多,“该报酬的追加对这个人来说越没有价值”(宋林飞,179)。在与米尔德丽德相处的日子中,菲利普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为米尔德丽德付出。菲利普几次三番地给米尔德丽德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与她闹翻之后总是忐忑不安、痛苦万分,即使错不在他,但是他最终还是会跑去主动向她低声下气地道歉,求情告饶,以求得她的谅解,还会时不时地给米尔德丽德各种小礼物以讨她的欢心。正是菲利普提供的这种持续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使米尔德丽德渐渐产生了满足感,使她渐渐养成了爱慕虚荣和不劳而获的个性。此时,米尔德里德觉得菲利普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她心安理得地接受菲利普给他的奖励,好吃懒做,大手大脚。

小说中的米尔德丽德嗜钱如命,金钱是她衡量一切事物的前提和标准。在理智上,菲利普知道自己不能跟庸俗、邋遢的米尔德丽德结合,但是他却无法摆脱情欲的控制。虽然他对米尔德丽德既恼恨又鄙视,可是他就是爱她,深陷爱情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在菲利普向米尔德丽德求婚时,她着实从物质生活方面权衡了一番,并最终以自己在婚后不会比现在生活得更好为由拒绝了菲利普的请求。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如果人们没有顺利地得到曾经预期的奖励或报酬,那么人们之间的交换活动就会终止。由于菲利普当时还在求学,几年之内赚不到一个子儿,只能靠父亲留下的遗产节俭度日。显然,菲利普此时没有能力使米尔德丽德得到她所预期的奖励,所以她最终选择离开菲利普,而去和富有的米尔先生结婚。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和菲利普相比,米尔能够给她提供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米尔德丽德丝毫看不出和菲利普结婚有什么意思,此时菲利普已无法满足她的期待。

米尔德丽德被米尔抛弃之后,再次向菲利普求助。菲利普不计前嫌,但是她又拿着菲利普的钱,选择和格里菲斯双宿双飞。菲利普的苦心经营瞬间化为泡影,不但失去了爱人,还损失了钱财和尊严。这使菲利普遭受了极大的羞耻感。霍曼斯提出的价值命题认为,如果某个行为的结果对人们有价值,人们就会越可能去实行这个行为。在此过程中,人们若获得奖励,则该行为呈正价值;若受到了惩罚,则为负价值。在与米尔德丽德交往的过程中,菲利普的付出已经得到了很多负价值——米尔德丽德对自己爱理不理,抛弃自己与米尔在一起,现在再一次弃他而去。而此时,这种负价值足以使菲利普心灰意冷。所以,当在米尔德丽德被格里菲斯抛弃之后,二人再次相遇时,菲利普对

她有的只是怜悯,而没有“一丝一毫爱情可言”(556)。但是,菲利普最终并没有彻底摆脱与米尔德丽德之间的爱情纠葛,获得情感上的超脱。

二、亲情中的交换

小说中,菲利普的母亲临终前将他托付给他的叔叔抚养,在自己能独立谋生之前菲利普只能靠父亲留下的遗产艰难度日。在英国的家庭体系中,即便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也可能不会把财产留给自己的子女。同时,在法律上,子女也没有照顾父母的义务。这可能是造成菲利普与伯父之间情感交换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菲利普看来,威廉伯父自私冷漠,愚昧无知,表里不一,同时又耽于声色,对自己漠不关心。菲利普非常担心伯父不会给自己“留下一个子儿”。在他投资失败,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热切地盼望着伯父快点死去,因为这样他就有机会继承伯父的遗产。菲利普的头脑里“无时无刻不在巴望他大伯快点死去”(656),甚至还产生过要结果伯父那条卑贱的生命的念头,如果说他最终对伯父手下留情,“那完全是出于畏惧心理”(651),而不是出于他们叔侄之间的情感基础。伯父濒临死亡时,菲利普从他那苍老的脸上看不出“一丝人性”(650),表现得非常淡定,看不出什么悲伤。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之间近乎冷漠的亲情关系。

最终,威廉伯父撒手人寰,菲利普得偿所愿,继承了伯父留下的遗产,而他们叔侄之间的交换关系在伯父去世之后,随着菲利普完成继承遗产,他们的交换便从此终止。这种以继承遗产为目的的亲情之间的交换使得他们之间的亲情关系异化。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内在原因,同时也是时代和环境作用的结果。菲利普之所以急切希望伯父快些死去,是因为他投资失败,手头拮据,急需用钱来糊口以及继续自己的学业,除了通过继承伯父的遗产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菲利普别无他法。菲利普这种畸形的心态是当时英国社会环境和变革造成的结果。通过对菲利普和威廉伯父之间的异化的情感交换,毛姆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人性的缺失这一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三、友情中的交换

菲利普在9岁时进入了坎特伯雷公学,开始了寄宿学校的生活。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麦克法兰看来,友谊对英格兰人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他认为,“一个英格兰人幼年离开家庭以后,往往会与他人建立一份牢固的私人关系”(154)。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友谊在英国社会交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由于菲利普患有跛足,在学校里处处受同学的嘲笑和凌辱,没有人愿意接近他,更没有人想和他做朋友,而他也尽力将自己伪装起来,不屑和别人来往。在一个新学期里,一个叫罗斯的男孩子主动向菲利普示好,和他成了好朋友,菲利普因为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朋友而感到分外高兴,同时也分外珍惜。

起初菲利普“对罗斯向他表示的友情简直是感激涕零”(78),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渐渐地,菲利普发现罗斯对所有人都非常友善,而菲利普需要的是“一种专一笃实的情谊”(78)。此时罗斯的行为已经无法满足菲利普的内心深处对友情的期待,他们对彼此的吸引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小。尽管罗斯发现了菲利普内心的不快,但是他却装作毫不知情,故意对菲利普不加理会。每次闹了不愉快之后,菲利普总是低三下四地跑去向罗斯道歉。根据霍曼斯的剥夺——满足命题,此时的罗斯由于经常处于菲利普所给予的奖励之中,对他来说,菲利普的行为的价值正在变小。而菲利普也由于遭受了太多的负价值而对这份友谊心灰意冷。在经历了分分合合之后,菲利普渐渐发现他们根本“不像当初那般情投意合,无话不谈”(79),他们的友谊最终因为罗斯的背叛而走到了终点。

海沃德是菲利普的一位好朋友。起初,菲利普被海沃德的外表和学识吸引,很快就成了朋友。正是在与海沃德等人的交谈当中,菲利普得以真正摆脱宗教的束缚。但是随着对彼此了解的加深,他们的缺点也彼此暴露无遗。菲利普发现,海沃德不思进取,游戏人生,已经完全被逃避心态所湮没。他们也从无话不谈的朋友变成了没有什么共同话题的陌路人。正如麦克法兰所说,作为朋友的双方都应当享受“彼此的陪伴和交谈”,而且还应该“拥有同样的幽默感和文化偏好”(154)。尽管他们彼此都非常珍惜,但是随着他们可用来交换的资源的减少,最终他们的友谊走到了终点。

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的变革会导致人们心态失衡的现象。在这种“心态失衡的背后,掩盖着人性深层的扭曲和畸形”(王家忠,295)。米尔德丽德的悲剧绝非个例,而是当时英国社会中备受生活环境折磨和煎熬的下层女性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不仅仅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米尔德丽德是英国社会环境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下的受害者和牺牲品。通过《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毛姆对人生的意义不断地进行了思考和反省。同时,毛姆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救赎。小说中的人物在情感生活中存在诸多问题,这折射出毛姆对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的深入思考和深刻批判。

毛姆借菲利普与米尔德丽德、海沃德、威廉伯父等一系列人物的情感交换,表达了他对当时英国社会上上下下所呈现出来的社会畸形心态的反思和忧虑,以及对当时英国国民性的形成和重塑的担忧。旧秩序的土崩瓦解使人们在道德、文化和信仰上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以菲利普、米尔德丽德为代表的英国中下阶层在失序的社会环境下,在贫困的泥淖中苦苦挣扎。小说中出现的不均衡的情感交换是个人内在因素和外在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主人公菲利普在爱情、亲情和友情交换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折射出毛姆对当时社会条件下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的忧虑,表现了毛姆对摆脱情感枷锁的束缚和力求获得情感自由的愿望。

参考文献

[1](英)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M].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英)毛姆.人性的枷锁[M].张柏然,张曾健,倪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4]王家忠.人性·社会·心灵——社会潜意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枷锁毛姆伯父
离过婚的人,要如何放下心中『枷锁』?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伯父的黄昏恋
丑角的原型
一张油画
我的毛姆叔叔
命运的枷锁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
生命的尽头
枷锁 ——阿伦德(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