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资源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音乐类素养成长的影响
——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教学的再思考
2015-10-27涓杨国龙
◎杜 涓杨国龙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资源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音乐类素养成长的影响
——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教学的再思考
◎杜 涓1杨国龙2
音乐、舞蹈理论、技能的掌握及表现是构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类素养的基本要求。具体内容为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歌唱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及舞蹈技能五个模块。这几个模块知识及技能掌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学生职后幼儿园音乐、舞蹈教学能力。是幼儿园师资之前培养所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各具突出风格特点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本文将从培育民族归属感开始,以提高学习兴趣及动力;领略地方传统文化之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力;培养学生音乐、舞蹈教学综合施教能力三个方面阐述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资源迁移、渗透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教学体系中,以发挥加速学生的专业成长及在职后幼儿园教学中弘扬和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
音乐类素养 少数民族 音乐 舞蹈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不论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是歌唱、键盘弹奏、舞蹈技能的训练,均处于一种套用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将其略微降低专业水平的音乐模式。这样一来也同样免不了存在着长期“重技轻艺”问题的出现。更为严峻的是由于出现了该专业学生音乐鉴赏、分析的能力不强,导致运用音乐综合技能进行幼儿园教学的职业能力较弱局面的存在。
笔者通过多年对该专业学生音乐类知识、技能教学的实践分析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本源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为根基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从中获得该专业学生所必须的音乐知识及技能,这样比单纯技能上获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具体如下:
一、培育民族归属感,以提高学习兴趣及动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主要分为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歌唱技能及钢琴弹奏技能四个模块。在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精选能够彰显各民族风格特色的、有代表性的音乐作为学习的对象,在这其中使学生能够找到民族归属感,以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学习训练内容的渗透,不仅能使学生较快地抓住自己熟悉的民间音乐的内涵,找到民族归属感,使得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而且也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挖掘更多的民间音乐教育资源,增强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基础乐理》中讲授“节奏、节拍”知识点中关于3/4拍的节拍特点及风格特征,就可以采用傣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彝族歌曲《情深意长》等歌曲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音乐旋律中掌握3/4拍子所具有的高雅优美、委婉舒缓的风格。又如,在训练学生歌曲演唱及舞蹈表现风格的把握方面,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三十里铺》、《阿佤人民唱新歌》等等民族民间歌曲作为训练内容。
二、领略地方传统文化之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力
笔者发现,在具体教学及训练中,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是歌唱、键盘弹奏及舞蹈表演、创编技能的学习、训练,长期以来,都存在着简单讲授、呆板训练的局面。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情趣及动力,更为可怕的是,即便掌握了些许的知识及技能,却在具体实践中没有有意识地将其要表现的东西通过情感、技巧的丰富、润色充分表现出来,以达到感染观众或幼儿的目的;当然带来的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创造力的严重缺失。这归根结底无疑是缺乏音乐、舞蹈鉴赏能力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反映了艺术和生活的本质联系,蕴涵着各地域的风土人情、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各地居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1]在教学、训练中有意识地渗透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元素,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作品中领略地方传统文化的底蕴及内涵美,在扩大学生文化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以达到扎实落实、有效提高学生音乐、舞蹈鉴赏能力及具有一定的艺术创造力及表现力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钢琴基础知识及技能训练中,在介绍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钢琴大师及代表作品及演奏风格的同时,也应该有意识将我国如周广仁、殷承宗、孔祥东及新时代的郎朗、李云迪等钢琴演奏家及其他们演奏的具有民族民间音乐风格、曲调的钢琴曲。并将其渗透在教学、训练及赏析中。这样,在扩大学生文化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可以消除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神秘感及距离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动力。达到提高学习、训练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钢琴演奏艺术的鉴赏力,从而可以提高其创造力和表现力。
再如,在进行舞蹈基训的过程中,如果一味运用芭蕾舞基训体系给学生进行训练,在本身就枯燥、痛苦的训练过程中,势必会存在由于学生兴趣缺失而产生的倦怠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了舞蹈素养的后续培养的质量。比如,教师在训练“垫步”技能的时候,能够结合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特征,将垫步动作要求渗透其中,创编出维吾尔族风格的“垫步组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在训练退踏步、滴答步、缠手、绕手技能时候,则可结合藏族舞蹈“所那则雄”的组合进行练习。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训练兴趣的保持,也提高了课后自主训练的自觉性,使得课后延伸能够得到落实。
当然,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她们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的音乐、舞蹈艺术鉴赏能力,才能够具有音乐舞蹈综合表现力及创编能力,以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这恰恰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音乐、舞蹈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舞蹈技能培养要求的区别所在。
三、培养学生音乐、舞蹈教学综合施教能力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规定:幼儿园要全面落实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音乐、舞蹈教育作为幼儿美育培养当中的一个分支,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
目前,倡导的音乐教育课程“综合化”理念及做法,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当今国内外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即在各门艺术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求合理的联系,倡导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相互结合的“综合性” 教育。这符合《纲要》强调提出的幼儿音乐教育应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主体性”,以审美为核心的“审美性”,以游戏为手段的“愉悦性”,以创造为灵魂的“创造性”的幼儿教学培养要求。[2]
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基本没有音乐、舞蹈方面的技能,加之学习、训练的课时比音乐、舞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训练课时也少很多;且该专业音乐、舞蹈师资匮乏,没有办法达到一对一的小课教学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存在,要使得该专业学生具有音乐、蹈教学综合施教的能力,实现《纲要》强调 “主体性”“审美性”“愉悦性”“创造性”的幼儿教育培养要求,这本身就是一件及其不容易的事情。
笔者通过对该学生在幼儿园实习中的观察及走访调查发现:由于音乐类技能掌握的不扎实、不综合,绝大多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敢主动提出开展音乐、舞蹈教学活动的要求;通过实习老师再三地说服,被推选出来的音乐或者是舞蹈技能在班级还算不错的学生,她在具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如弹着琴就不会唱歌或是不能够对一首歌曲马上进行即兴伴奏弹唱;亦或是没有音乐就不能自唱自跳开展舞蹈教学活动等等的不能有效施教的局面出现。
例如:笔者在与该专业2011级学生陈某的交流中问道:“在给小朋友教藏族舞的时候,你用的是《卓玛》这首歌曲,你没有感觉到学生学起来动作速度的控制上不太好掌握”,答曰“哦,我就说,怎么他们老是跳不齐,总爱抢拍”。再问:“那你有没有考虑到采用一首具有藏族风格特点的儿歌呢?”再答曰“我们好像没有学过藏族的幼儿歌曲”……
面对这样的局面,笔者认为:光靠给学生教授一些音乐理论知识,让其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乐谱识读、声乐演唱、键盘弹奏及舞蹈表现技能,这样脱离学生生本源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训练,是没有办法培养起学生在幼儿园独立自主地开展教学的施教能力的。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舞蹈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将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元素渗透于教学及训练活动中。这不仅仅是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更能够让学生们通过熟悉的本民族的音乐旋律、舞蹈律动来消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应技能,以能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将这样的要求进一步内化为该专业学生所应该具有艺术表现力。因为这种把握艺术的表现力是音乐教师能否很好的展现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所在。[3]通过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资源渗透培养的方式,以达到培养学生形成自信,具有音乐、舞蹈表现能力及把握艺术的表现力的目的,从而最终能够形成幼儿园音乐、舞蹈教学的综合施教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相互结合的“综合化” 教育的理念及做法,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当今国内外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 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所拥有的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并积极将其迁移、渗透到具体教学及训练中,将其形成学生音乐类知识及技能学习、理解、掌握并具有一定表现力、创造力的主要力量。这不仅对该专业学生音乐类综合素养及幼儿园音乐、舞蹈综合施教能力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优化作用同时在形成民族自豪感、传承民族文化之美方面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 楚雄师范学研科研项目,立项时间:2014年3月,项目编号:JKZX1301【参考文献】
[1]陈业秀.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艺术教育价值与实现——以台州特色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建设为例[J].教学研究,2009,11
[2] 刘宇红 卫听. 从幼儿园课程综合化反思学前教育师资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J].民族音乐,2011,03
[3] 孙晨燕. 幼儿园教师音乐素养的构成研究及其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10,05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高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