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语言及其审美功能探究

2015-10-27杨学江

参花(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文学家词语

◎杨学江

文学语言及其审美功能探究

◎杨学江

文学的媒介是语言,语言的艺术是文学。文学语言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的表达,更是作家在自己审美意向运动时的产物。一位作家审美意象的感悟越高,作品的情感构思和艺术氛围就越浓,笔下的艺术世界就越能打动人心。古今中外文学家用神奇的表现手法、艺术形象自由、审美的手感塑造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形象。本人研究了文学语言的生成和探讨了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

文学语言特点之一是审美功能,文学语言的描述形象和表现情感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的审美功能。文学家在包罗万象的语言海洋中,有的不仅是修辞的规范和辞章,而是呼之欲出的音容相貌、应接不暇的生活剪影和大千世界。随着文学家们深入的研究语言学发现,人们日益重视的研究是现代语言文字和心理学的交叉点,这也为文学语言的生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

对文学语言生成的认识

文学家通过心里操作,用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散发出来的魅力来塑造文学形象,这就刺激了文学语言的快速发展。语言文字本身虽然没有形象,但是却具有通过塑造形象,并激发人们心中形象感的功能。而语言的形象性实际上就是表象和意向上的感官。

汉语词汇浩如烟海,其组合规律不像句构句式有限和有迹可循。所以作家在选词时,由于词的运用组合千姿百态、用语复杂、不易把握,所以选词语时要从意境和使用场合等角度多方考量,再确定最适合的词语。谈及某一作家和他的作品时,由于题材的限制以及生活范围的限制使得词汇的使用也受到限制,不再包罗万象。但也有一部分词语,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基干,范围包括: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性格特征、自然环境、外貌描写、人际关系、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这些词语都是使生活思想情感化为形象所基本具有的东西。在优秀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作者超凡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使语言的张力表现得如此强烈和形象,读之自然而然联想颇多,好似融入作品中一样。

文学作品不单只有形象的塑造,还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音调平面。音调平面包括语音、语调、节奏等。古典诗歌尤为看重音韵和音律,一篇好的诗歌其音韵和音律也一定有其独特之处。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节奏指的是轻、重、缓、急、高、低、强、弱、长、短带给人的一种特殊的张弛交错的美感。在文字组合中还有对偶对仗、回环往复、双声叠韵、长短参差、平仄交替、排比罗列等。文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修养、才情、审美灵活地自由组合。

汉语中基本的句式就是主谓连缀,靠主谓连缀可以衍生出丰富多变的句型,加上音律的要求和尚短不宜长的句构,一篇下来蔚然成篇。历史上使用四六骈句,除了对偶因素,还有就是要把写的内容伸长或压缩为四六骈句,长短不一,读来会觉得意脉如水,一气呵成。论一篇优秀的作品不单单要大体上好看还要在内容的丰富上做得游刃有余,这就需要在写作时做到几点:言简意赅,说某句话时简练不拖泥带水,没有多余的枝蔓;含蓄,事实要讲七八分事实,余下的要留给读者去细细品味;明快,内容随时间的发生而自然推进。

对文学审美功能的认识

文学语言表现的情感和塑造的形象独特性质决定了它的审美功能。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最根本的区别是文学语言具有的是审美价值,而科学语言具有的是实用价值。作家运用透视人物的文学语言特点。剖析人物内心时,塑造的人物是活生生,运动着的,不同历史空间时间中发生着的画面。而在不同的情境中塑造的人物的审美体验、心理活动等,其存在形式又是特别的、具体的、个体的、朦胧的。想表达这些主观感性又独具个性的东西,就要灵活地使用语言的审美意义,引申意义。所以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作品中所隐意的含义也就不同。

文学作品是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寄托创作者情感的。因此,在很多诗词和小说中诗人和作家总是饱含深情,使用的文学语言也蘸满了感情的汁液。作者在创作时的语言是复杂没有特定规范逻辑的,其写作形态是自由的、没有约束的、独特的、复杂的。在文中为了表达情感所使用的句子结构包含了音韵、音律,四六骈句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学审美在作者的笔下是超规范化的、非逻辑性的、可塑的形态。例如,在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春意闹”就是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本来物是静,可是在这里用了一个动词“闹”,会让读的人产生幻觉,好像能看到那种春天到处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似的,令人叹服。

文学不是挖空心思用华丽的语言和丰富的辞藻堆砌优美的句子,而是文学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纷纷扰扰世俗生活的过滤和净化的产物,因此这种文学需求文学语言就逐渐形成了。而文学审美则有别于文学,它追求的不是推出意境、塑造形象、形成情调,更别说对风格的追求了。文学审美相比之下看重的是通过读者对语言经验的理解唤起各种心理功能从而按读者的理解和所想塑造的形象,这种形象虽然没有定性,却能表现更加复杂的艺术内容和艺术走向。

(责任编辑 陈天赐)

杨学江(1989.08—),贵州威宁,现就读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文学家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找词语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词语欣赏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古代邢地文学家述略——邢襄文学论之二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挽衣留谏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