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体溯源
2015-10-27涂琼
◎涂琼
谈“论”体溯源
◎涂琼
古今关于“论”体之源流,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称其源于《易》。如孔颖达《周易正义》云:“《易》所载之事,其辞放肆显露,而所论义理深而幽隐。”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二是称其源于《尚书》。现代学者章明寿《〈尚书〉——各类散文的开篇》认为各类散文雏形都可见于《尚书》,《周书·无逸》便是最早的论体文。三是称其出于诸子,这也是最常出现的观点。姚鼐《古文辞类篆·序目》称“论出于诸子”,并将贾谊《过秦论》作为论辩之始。刘师培《论文杂记》云:“古人不立文名,偶有撰著,皆出如六经、诸子之中,非六经、诸子之外,别有古文一体也。如论说之体……实出于儒家。”
先秦“论”体,目前可考者有孔子《论语》、庄子《齐物论》《公孙龙子》五论、《荀子》四论、《吕氏春秋》六论。《吕氏春秋·八纪》中还有《论人》《论威》《行论》,《吴子》中有《论将》一篇。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刘勰认为“论”体起于《论语》。一般认为“论”通“伦”也,编篆之意。《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门人之言行,倾向于“语”而非“论”。其语言简奥,少逻辑推演,近于格言体。
庄子《齐物论》一般有两解:一是“齐物”之论。如刘勰《论说》云“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二是作齐“物”与齐“论”。王应麟《困学纪闻》:“庄子《齐物论》,非欲齐物也,盖谓物论之难齐也。”以全篇来看,《齐物论》主要阐释了物之不可分与言之不可辩,最后导出“忘年忘义,振于无竟,寓诸无竟”,主张忘却生死是非,与物俱化于无穷境地。“论”应是指代所有“言语”。
《公孙龙子》五论即《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公孙龙主要利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扩大其中的矛盾来证实自己非常理的结论,语言简洁,呈现出精密的逻辑思辨色彩。其中三论,《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都是先提出质疑,然后由主客双方进行论辩。整体上仍属于对话体,而非专论文。
《荀子》四论指《天论》《正论》《礼论》《乐论》。其中,《天论》阐释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天有其自然运行规律,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人应顺应自然。《正论》驳斥了世俗各种乖谬之论。《礼论》和《乐论》则论述了礼、乐之发生、功用。《荀子》四论皆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论述,条分缕析,结构完整严密,乃成熟的专论文。
《吕氏春秋》六论即《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六论立于“纪“、“览”之后,每论皆有六篇,各篇有二字篇名,主要阐释立身、行事等道理。以内容来看,六论所收六篇文章大体上符合论首二字之义,且呈现出一定的共同性倾向。庞慧《〈吕氏春秋〉对社会秩序的理解与构建》云:“六论的编排理念,应是要在纷纭万事之中,抽绎出几个“理”来,以此来指导士(人)的立身行事,国家的治道治术。”
《吕氏春秋·论人》乃《季春纪》中之一篇,主要阐释了君王立身、识人之道。《论威》为《仲秋纪》中之一篇,论述了军队如何可以显威于敌,以及具体用兵的战略原则。《行论》为《恃君览》中一篇。论人主之行事须遵于德、遵于义,不得以一己快志。《吴子·论将》主要论述如何甄选将领。这四篇著述结构严谨、论证有序,均是完整的论体文。
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二云:“论之名起于秦汉以前,荀子礼论、乐论、庄子齐物论、慎到十二论、吕不韦八览、六论是也。”吴子良所说之十二论,今《慎子》钱祚熙校本未见此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虽载“慎到著十二论”,然各史《经籍志》、《艺文志》,及其他总集、类书均未见其有此十二论。
宋陈骙《文则上》云:“大抵文士题命篇章,悉有所本……自有乐论、礼论之类,文遂有论。”邱渊称《荀子·天论》是最早文体上的论,而《吕氏春秋》六论则标志着“论说文开始在泛称上以论为名。”言而总之,“论”体之名应起于《论语》,然真正文体意义上的“论”,应始于《荀子》。《荀子》四论皆有一个明确之标题,全篇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论述,突破了格言式与对话式的先秦散文模式,尤其是脱离了先秦散文中常见的通过运用寓言、征引经典的方式,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释其理,已经是较为成熟的专论文。
[1]刘石泉.论体文起源初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2]侯文华.先秦“论”体文之演进及其成就[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3]邱渊.“言”“语”“论”“说”与先秦论说文体[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5
[4]刘宁《论体文与中国思想的阐释方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理论)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