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生命也精彩
2015-10-27刘进军编译
+ 刘进军 编译
没有生命也精彩
+ 刘进军 编译
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
2014年11月,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刚刚飞上天,来到国际空间站。他似乎喜欢唱一首歌: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若田光一有什么烦恼呢?这都他的干儿子——“希望-1”号机器人惹的祸。
若田光一,1963年8月1日出生在日本埼玉县东南部的大宮市。1987年,他获得了航空工程学士学位,1989年得到应用力学科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九州大学荣获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学位。1992年,他作为航空结构工程师,加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宇航员队伍,到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训练。
2009年3月15日,若田光一乘坐“发现”号第“STS-119”次航班,第3次飞上太空,创造了太空停留137天15小时5分的纪录。2013年11月7日,若田光一搭乘“联盟TMA-11M”飞船,第4次飞上太空,创造了太空停留187天21小时44分的纪录。他共4次到太空,在太空347天8小时32分。
2014年3月,若田光一成为“远征-39”科考队指挥官和国际空间站站长。这标志着日本宇航员第一次成为国际空间站站长。这次飞行,若田光一多了一位亲密伴侣、日本太空机器人——“希望-1”号。
“希望-1”号机器人,高34厘米,宽18厘米,厚15厘米,重量约为1千克。它的功能包括语音和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合成和通信,以及面部识别和视频记录。“希望-1”是专门设计在零重力环境,协助指挥官若田光一做各种太空实验的机器人。它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研究机器人和人类如何互动和智能化。“希望-1”将带领机器人在太空科学任务和协助宇航员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日本将宇航员称为宇宙飞行士:一个小宇宙飞行士和一个大宇宙飞行士讲故事。
“希望-1”号是日本第一个机器人宇航员。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早就想开发一种机器人宇航员,一个会言语交际的人形机器人。“希望”号是东京大学教授高桥智隆、机械人公司、丰田公司、东京大学先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协作的结晶。东京大学和高桥智隆负责机器人硬件和运动机构,丰田公司创建语音识别功能和通信功能,创造了谈话内容的管理项目。日本语音合成技术公司提供语音合成技术。
当时,日本一共研制了2个机器人,一个叫希望,一个叫米拉塔。这对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具有相同的形象、特征、构造、功能和性格。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开了一次隆重的会议决定:“希望”飞天,“米拉塔”留在地球上,作为备份机组成员。这个决策过程如同决定哪位宇航员飞天的过程一模一样。
“希望-1”机器人的灵感来自漫画家手冢治虫创作的铁壁阿童木的角色。它会走路,认识面孔和拍摄图像,在微重力条件下的运动,搜集机器人在太空活动的科学数据和证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宣称:“这看起来是机器人的一小步,但这将是机器人太空飞行的一大步。”
2013年8月4日,日本从南部的种子岛航天中心起飞“东方白鹳-4”号货运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东方白鹳-4”载有约5.4吨货物,包括3.9吨加压舱货物和1.5吨无压舱货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将“希望-1”机器人小心翼翼地放入货运费船:“祝你一路顺风!”“希望-1”到达国际空间站后,一直等待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的到来。
世界标准时2013年11月7日4时14分15秒,若田光一与2名俄罗斯宇航员搭乘“联盟TMA-11M”飞船飞上太空。11月7日10时27分,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快速对接。“你才来啊?有没有迟到?”若田光一刚刚钻进国际空间站,背后响起一个声音。“对不起!‘希望’兄弟,我已经按最快速度前来。我们在凌晨4点多发射,现在还未到吃中饭的时间。这是从地球到太空啊!世界上最先进的快速对接啊!”“希望-1”号说:“好吧!来了就好!”
“希望-1”号机器人与爸爸——高桥智隆
日本太空机器人宇航员:希望与米拉塔
若田光一摇摇头说:“我真的纳了闷了!到底我是主人,还是它是主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早就告诉若田光一:你必须与“希望-1”号搞好关系,密切合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日本第一个登上太空的机器人开始执行第一次任务——谈天。
圣诞节快到了!在国际太空站内,“希望-1”同宇航员若田光一聊天解闷。指挥官若田光一聊起了圣诞老人。“希望-1”对若田说:“我期望有人能够带圣诞礼物到空间站来。”它还告诉若田:“圣诞老人将来到太空。”若田问:“你会向圣诞老人要什么礼物?”“希望-1”回答:“我想要玩具火箭……让我们问问圣诞老人,能不能送我一顶圣诞小帽。”日本在11月20日公布了对话的视频。
“希望-1”以宇航员的身份陪伴他的同胞若田光一指挥官。若田光一下达口头命令,“希望-1”号按照命令进行一系列太空实验。这是太空首次人机对话,非常成功。若田光一向地面飞控中心报告:“真灵!这家伙耳聪目明,手脚灵活,干活麻利。这不得了了!它太能干了。不久的将来,我可能要失业了。”
“希望-1”机器人在国际空间站的舷窗边,欣赏太空风景.
“希望-1”机器人在国际空间站的舷窗边留影
“希望-1”号具有十分高度的智慧和智力。若田光一评价道:“这家伙,说得一口标准的日语,比我标准多了。它不是一个演说家,还是一个敏捷的运动员,一个埋头干活从不要钱的机器人。”“不过,这家伙太聪明机灵了。如果吵架,我绝对不是它的对手。”
2014年5月13日,若田光一要回家了。他与机器人“希望-1”在太空告别。“希望-1”在国际空间站舷窗旁正朝外看,似乎一点事都没有。若田光一把它叫到面前,悲伤地告诉道:“很抱歉,‘希望’兄弟,我今天要回家了。我不能带你回到地球。我唯一的遗憾是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希望-1”机器人好像没事一样回答:“没关系,我是个机器人呀!等我有机会回地球,我们再聊太空的事吧!”
若田光一与“希望-1”的机智谈话,体验和展示了人类与机器人之间默契和未来。若田光一比较烦:不是因为“希望-1”太调皮,而是因为要与干儿子分别。若田光一哀叹道:我回到地球上,谁来帮我解闷呢?
“希望-1”机器人在国际空间站上生活了18个月,在2014年年底返回地球,回到日本。它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和两项世界航天纪录:世界上第一个太空机器人伴侣,最高智慧的机器人对话。“希望-1”回到日本后受到日本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有的小朋友问:“妈妈,你怎么没把我生成机器人呢?”“希望-1”归来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将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开发更先进小弟弟机器人。
当机器人即将诞生的时候,科学家就预见到机器人的进化速度非常快。人类进化至少花了300万年,而机器人从最简单的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仅用了60年。科学家认为,当机器人具备一定的智慧和能力,就会伤害攻击人类。1930年代,机器人从科幻人物中走出来,第一个机器人诞生。1940年,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小说《我,机器人》中订立了“机器人定律”:
·机器人不准伤害人类;
·机器人必须遵守人类的命令,违背第一条的命令除外;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违背第一、第二条的命令除外。
“希望-1”:若田大哥,你别担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机器人定律”成为机器人必须遵守的法律,也成为科幻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机器人必须遵守的法律。机器人设计研究人员、制造厂也将“机器人定律”作为机器人开发的准则。
1989年的莫斯科,世界上第一次人机国际象棋大战开始了。苏联著名国际象棋冠军尼古拉·古德科夫代表人类挑战一个装有超级电脑的机器人棋手。比赛在一副漂亮的金属棋盘上进行。双方整整鏖战了6天,古德科夫3∶0领先,机器人棋手恼羞成怒。当古德科夫抓起棋子准备再走一步的时候,机器人棋手突然悄悄放出电流。古德科夫的手在接触棋盘的一瞬间,立刻触电,当场倒地身亡。苏联警方将机器人棋手逮捕,罪名是“蓄意谋杀”。
机器人谋杀案引起全世界轰动和关注。1990年春,机器人棋手被押上审判台。法院破天荒地开庭审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机器人谋杀”案。法官认定并判决:机器人有罪,拆除电脑。后来,有的专家认为罪魁祸首不是机器人,而是外来的电磁波干扰了电脑程序,造成机器人动作失误,才放出电流。
太空器机器人——男儿当自强
当各种机器人越来越聪明,人类的担心也越来越大。机器人专家不得不承认:人类的潜能几乎被开掘殆尽,而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先进。当人类与机器人短暂交锋后,人类眼睁睁地看着对手全面赶超自己,越来越甩在后面。人类面对这种必然会到来的失败,有什么奇招妙计呢?骄傲的人类是否低下高贵的头?是否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心理准备?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是有没有主观能动性。人类与机器人的区别是有没有感情。机器人唯一不可能模仿和超越人类的是——感情。机器人没有,将来也许永远不可能有感情。没有感情也许是个好事情,也许是个坏消息。最新研究表明:机器人将来可能会拥有感情。机器人拥有感情可能是个好事情,也许是个更坏的消息。
机器人仍在极速进化,没有生命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