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结构与测量
2015-10-27曹科岩刘兰平
曹科岩 刘兰平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深圳518055;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深圳518055)
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结构与测量
曹科岩1刘兰平2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深圳518055;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深圳518055)
该研究考察了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结构,并编制出相应的测量工具。首先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以及对已有测评工具中条目的整理,构建出高校教师职业韧性描述库,再以此为基础编制自陈式高校教师职业韧性调查问卷,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韧性结构进行初步探索,得出四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职业愿景、持续学习、灵活应对和自我效能。其次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发现各指标拟合良好。此外,实证数据也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同质性信度和效标效度。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职业韧性问卷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品质,可应用于实践领域。
职业韧性;高校教师;问卷编制;心理测量学
1 引言
职业韧性(c areer r esilience)是职业开发领域中一个新兴概念,也是近年来组织行为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它最早由London在其论文《职业动机理论》中提出,其含义为“在不乐观的环境中个体对职业破裂的反抗”[1]。职业韧性相对工作压力而提出,主要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从困境中复原的能力,包括应对日常工作的困难与压力(例如工作绩效的压力、与同事间的冲突等),或是从重大的挫折(例如被降职或是失去工作)中重新站起来的毅力;另一方面,职业韧性隐含了更加积极的意义,即追求新的意义或迎接挑战的勇气[2]。职业韧性水平高的个体具有以下特征:(1)能够对事情的发展变化进行有效应对,在结果不确定时会采取冒险行为;(2)能容忍不确定的外在环境,并对职业目标有着强烈的使命感;(3)具有更强的自主性,主动适应变化的环境[3]。一些实证研究表明,职业韧性对职业满意度、离职倾向、职业生涯成功、工作绩效、可雇佣性等诸多态度或行为变量有着积极的影响[4-6],这些研究展示了职业韧性研究的价值。
自从London提出职业韧性的概念以来,西方学者对职业韧性的结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Michigan职业生涯韧性量表,该量表为单维结构共14个项目,主要用于测量个体面对环境变化的就业能力和意愿[7];Grzeda和Prince的职业韧性量表,该量表共14个项目,包括冒险精神、韧性和自我效能等3个维度[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的Van Vuuren教授与其学生对职业韧性的测量和效度做了颇有洞见的研究[9]。Van Vuuren等依据London和Collard提出的职业动机理论,编制了由45个项目构成的职业韧性问卷,包括自我信念、职业价值观、自我依赖、接受变化等4个维度。
教师职业韧性是指教师在自身职业发展中面对各种职业压力或逆境时做出积极的调整和适应,且具有较强的从逆境中恢复并反弹至良好心理和工作状态的能力。在高校中,教师职业韧性不仅体现在教师面临逆境或挫折时的表现,还体现在当社会或学校给予他们更重要的责任、对其能力更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时,他们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以及提升自我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职业韧性是一种动态、有延展性、可开发的心理能力或心理优势。具有韧性的教师不会墨守成规,善于克服环境变化的挑战,能够采取积极态度面对工作及生活中的压力[10],具备较强的活力和职业信念[11]。寇冬泉等也指出,提高教师职业韧性,可以有效应对教师职业高原[12]。但迄今为止,国内对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因此,探讨中国文化情境下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结构并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以期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 对象与方法
2.1项目收集与问卷编制
问卷项目收集和编写工作经以下步骤完成。
2.2被试
正式调查样本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6所高校中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有效回收率56.89%)。在问卷发放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学科专业的不同分布,以确保本次调查问卷数据的有效性。其中,男性占56.6%,女性占43.4%;已婚占81.3%,未婚占18.7%;学历构成为本科占4.7%,硕士占31.3%,博士及在读占64%;职称分布为助教占4%,讲师占24.6%,副教授占39.8%,教授占31.6%;工龄5年以内占18.4%,6~10年占28.1%,11~15年占29.3%,16~20年占14.8%,21年以上占9.4%。
2.3施测程序
正式调查问卷由各高校人事部门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协助完成。主要采用现场调查、委托施测或电子邮件三种形式。在被试填答问卷之前,研究者分别对其进行施测程序和指导语的相关说明,同时告知被试调查结果完全保密,仅用于科学研究。待全部问卷回收后,根据问卷填答质量进行筛选处理。
2.4数据分析
将有效数据随机分为两部分。其中,一半数据(n=256)作为样本A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结构模型;另一半数据(n= 256)作为样本B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结构模型进行验证,从而确定正式问卷的结构。具体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和AMOS7.0统计软件进行。
3 结果
3.1项目分析
将问卷各项目总分由低到高排序,选择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对高低分组被试在各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有2个条目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予以删除。另外,计算剩下23个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各项目与总分之间均呈显著相关。
3.2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样本A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取样适合性KMO值为0.90,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3528.61 (p<0.001),说明相关矩阵不可能是单位矩阵且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再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求出最终的因素负荷矩阵。经多次探索,有4个项目负荷小于0.50,3个项目交叉负荷过高,予以删除。最后对余下16个项目再次进行探索,得到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四因素结构,累积解释率为56.30%,各项目在对应因子的负荷介于0.55~0.86之间,无显著交叉负荷(结果见表1)。根据因素分析结果和项目的含义,对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四个因素分别命名为:(1)职业愿景,主要包括教师善于给自己设定有效的职业发展目标、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等。(2)持续学习,主要包括教师通过进修、访学或研讨等途径不断提高自我,更新知识技能等。(3)灵活应对,主要包括教师乐于接受新的任务、不会担心学校会对个人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等。(4)自我效能,主要包括教师对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对职业发展中带来的变化能够从容地应对等。
表1 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n=256)
3.3信度检验
高校教师职业韧性问卷总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5(职业愿景)、0.79(持续学习)、0.76(灵活应对)、0.72(自我效能),均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不低于0.70)。
3.4效度检验
3.4.1验证性因素分析
验证性因素分析目的为:(1)模型验证,即检验高校教师职业韧性四因素结构能否得到另一半样本数据的支持;(2)竞争模型比较,即对高校教师职业韧性可能存在的结构模型(单因素模型、二因素模型和三因素模型)进行分析,以确定四因素模型是否为最优。由表2可知,四因素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优于其它竞争模型且达到了理想水平[15],高校教师职业韧性四因素模型得到了验证。
表2 高校教师职业韧性内容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比较(n=256)
评价测量模型优劣的指标还包括每个项目与误差的标准化载荷。通常,观测变量在潜变量上的载荷较高,而在误差上的载荷较低,则表示模型质量好,观测变量与潜变量的关系稳定[16]。表3列出了四因素模型各项目的标准化载荷和误差,从中可以看出,每一个项目在相应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载荷都比较高(0.72~0.85),说明每一个观测变量对相应潜变量的解释率较大,且误差较小。
表3 四因素模型各项目与误差的标准化载荷
3.4.2效标效度
已有研究表明,职业韧性与组织承诺、工作绩效以及职业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17,4],本研究采用组织承诺[18]、工作绩效[19]、职业满意度[20]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效标变量,主要通过教师自评方式进行施测。首先,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在预研究样本(n= 132)中,对上述三个行为绩效变量进行问卷质量分析。然后,以该质量分析为基础,在正式施测样本(N=512)中,对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结构维度的预测效标进行测评。由表4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韧性与教师组织承诺、教师工作绩效、教师职业满意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高校教师职业韧性问卷的有效性。
表4 各研究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矩阵(N=512)
4 讨论
本研究在已有文献基础上,基于中国文化情境和高校实际,从教师有效应对压力的视角出发,经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专家讨论等程序,编制了高校教师职业韧性问卷。通过对珠三角地区512名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韧性内容包括职业愿景、持续学习、灵活应对和自我效能等4个维度。
Van Vuuren等研究表明,员工职业韧性内容包括4个维度,即相信自己、否认传统职业成功源、自我依赖和接受变化[9]。本研究结果与Van Vuuren的研究相比,既有相似性,也有独特性。从本研究4个维度的内涵来看,其中“自我效能”与Van Vuuren的“相信自己”内涵基本一致,均强调的是个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自信。而“职业愿景”、“灵活应对”的内涵相对于Van Vuuren等的 “否认传统职业成功源”、“接受变化”维度,则有所不同。“职业愿景”是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各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主要涉及教师对职业预期成就的理想,对成长发展阶段以及各种环境条件的考虑等,而Van Vuuren等的“否认传统职业成功源”是指个体不重视传统的成功标准,不把自身的成功系于传统的标准,如职位、晋升等。“灵活应对”强调的是教师从主观的角度来应对教学工作中的各种变化,而Van Vuuren等的“接受变化”则是指个体对于工作环境、内容和关系的经常性变化采取接受的态度,即在职业发展中被动接受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内容包括“持续学习”维度。这一独特因素的发现,可能是研究对象及其所面临的职业环境不同所致。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使得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高校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知越发深刻。在实际工作中,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获得职业成功,教师不仅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要通过培训、进修等途径来不断地汲取新知,更新技能,以便于更好地应对内外在环境对自身职业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正式调查所收集数据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分析表明,高校教师职业韧性问卷设计是合理有效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模型比较表明,高校教师职业韧性四因素结构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观测数据,支持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问卷总体及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达到可接受水平。这一理论结构的发现及相应问卷的研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从理论角度来看,研究结果明确了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内容结构,为教师职业韧性的作用机制等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实践角度来看,通过对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现状进行评估,为高校培养教师职业韧性提供实践指导,有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 结论
5.1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结构由四个因素构成,具体包括职业愿景、持续学习、灵活应对和自我效能4个维度。
5.2高校教师职业韧性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韧性评估和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1李霞,谢晋宇,张伶.职业韧性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1027-1036.
2Lndon M,Noe R A.London's career motivation theory:An update on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7,5(1):61-80.
3Liu Y C.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eer resilience and career beliefs of employees in Taiwan.Texas:Texas A &M University,2003.
4李霞,张伶,谢晋宇.职业弹性对工作绩效和职业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11,34(3):680-685.
5李焕荣,洪美霞.员工主动性人格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研究——对职业弹性中介作用的检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4):9-12.
6Clarke M.Understanding and m anaging e mployability in c hanging c areer c ontexts.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8,32(4):258-284.
7Operation ABLE of Michigan.Building career and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An evaluation of the operation ABLE of Michigan Kellogg career resiliency/lifelong learning project,1996-2001.Michigan,MI:Author,2001.
8Grzeda M M,Prince J B.Career motivation measures:A test of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7,8(2):172-196.
9Fourie C,Van Vuuren L J.Defining and measuring careerresilience.Journal of Industrial Psychology,1998,24(3):52-59.
10Gu Q,Day C.Teachers resilience: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ffectiveness.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7,23(8):1302-1316.
11Castro A J,Kelly J,Shih M.Resilience strategies for newteachersinhigh-needsareas.Teachingand Teacher Education,2010,26(3):622-629.
12寇冬泉,黄技.职业韧性与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产生.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111-114.
13LondonM.Relationships betweencareer motivation,empowermentandsupportforcareerdevelopmen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3,66(1):55-69.
14龙君伟,杨玉浩.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与测量.心理学报,2008,40(3):350-357.
15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心理学报,2004,36(2):186-194.
16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7Youssef C M,Luthans F.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the workplace:The impact of hope,optimism,and resilience.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33(5):774-800.
18Allen NJ,Meyer J P.The measurement and antecedents of affective,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90,63(1):1-18.
19Van Scotter J R,Motowidlo S J.Interpersonal facilita-tion and job dedication as separate face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 (5):525-531.
20Greenhaus J H,Parasuraman S,Worm ley W M.Effects of race on organizational experiences,job performance evaluations,and career outcomes.Academy o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1):64-86.
The Structure and M easur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Career Resilience
Cao Keyan1,Liu Lanping2
(1 School of Humanities,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 518055;2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 518055)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al mod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Career Resilience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and develop an instrument called the University Teachers'Career Resilience.Methods: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interviews,open structure questionnaire,prior study,and so on,items of University Teachers'Career Resilience Questionnaire were developed.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512 teachers who came from six universities locat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rea.Item analyses,EFA and CFA were conducted to develop the questionnaire.Results:University Teachers'Career Resilience was four-dimensional structure,comprising occupational vision,learning ability,respond flexibly and selfefficacy,which explain ed 56.298%of the total variance.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mode structure was fitting.The questionnaire's Cronbachαcoefficients was 0.86,and Cronbachαcoefficient o each factor was 0.72~0.85.Conclusion:The University Teachers'Career Resilience was a reliable and valid measure in Chinese cultural,which could be used in future researches.
c areer resilience;u niversity t eacher;q uestionnaire development;psychometrics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2XJY11);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5C067)
曹科岩,男,副研究员。Email:caokeyan@126.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