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不确定性、认同复杂性对群体认同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5-10-27权珊珊晏碧华赵玉芳

心理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数目复杂性不确定性

权珊珊 晏碧华 赵玉芳

(1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2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 710062)

自我不确定性、认同复杂性对群体认同影响的实验研究

权珊珊1晏碧华2赵玉芳1

(1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2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 710062)

基于不确定认同与社会认同复杂性理论,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自我不确定性与认同复杂性对群体认同的影响。实验一研究自我不确定性与群体重叠性对群体认同的影响,操作自我不确定,结果表明高自我不确定性情境下个体的群体认同感显著高于低自我不确定性情境下的群体认同感,但群体重叠性对群体认同影响不显著。实验二考察自我不确定性与群体数目对群体认同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不确定性显著影响群体认同感,但是群体数目对群体认同没有显著影响。

群体认同;自我不确定性;认同复杂性;群体重叠性;群体数目

Festinger认为人们有一种先天的确认动机,在这种动机驱动下,人们会努力从社会环境和人际互动中寻求线索来证明自己对某问题的看法是正确的,或者确认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活动[1]。自我不确定就是对自己和自己的知觉、态度、价值的不确定。根据不确定认同理论,自我不确定会造成个体的不适感,这种不适会产生一种驱力[2],驱使个体努力通过某种方式来降低这种不确定感[3-5],群体认同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当不确定性提高时,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会更坚定。群体认同可以给个体提供特定群体的独特定义,包括其群体成员的态度和应有的行为规范,规定群体成员应该如何思考、感觉和行动。这种群体成员的自我范畴化使人们了解到自己是谁,自己应该要怎样去表现,别人又会如何对待自己,从而使个人世界更可预测并且能够有效地减轻不确定感[6-8]。虽然自我不确定可以在群体认同过程中得到有效缓解[9-12],但这种动机作用主要发生在单一身份认同的情境中。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同时拥有很多身份,因此有多个需要认同的群体。个体会对自己在人际互动中的多重身份进行主观表征[13,14]。如果多重身份出现重叠,个体将在不同群体身份中保持一个相对简单和独立的认同,这就是社会认同复杂性[15]。一般来说,如果个体所处的群体间身份是高度重叠的,其群体认同结构就比较简单;如果个体所处的群体身份是离散、分离的,其群体认同结构往往比较复杂。但是某个身份的突出性会影响该群体认同的复杂性。当目标群体身份比较突出时,即目标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重叠程度较低,个体对于该群体的认同就简单而明确。同时,个体所处的群体数目也会影响个体的认同复杂性,群体数目越多,其认同越复杂;群体数目越少,其认同越简单。

基于社会认同复杂性研究,如果人们有多种不同的身份,那么就有复杂的社会认同;如果只有少数且重叠的身份,就有相对简单的社会认同[16]。在多重身份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自我不确定性,并相互作用,影响认同。但是社会认同复杂性与自我不确定性是否共同作用于认同,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索自我不确定性与认同复杂性对群体认同的影响。实验一以群体身份的重叠性作为认同复杂性的指标,考察自我不确定性与社会认同复杂性对群体认同的影响;实验二以群体数目为认同复杂性的指标,考察自我不确定性与社会认同复杂性对群体认同的影响。假设个体自我不确定性越高,其群体认同感越高(假设一);当目标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重叠性越低或个体所处群体数目越少,群体认同感越高(假设二)。

1 实验1

1.1实验目的

实验一操纵个体所属群体的重叠性,激发被试的自我不确定性,考察自我不确定性和群体重叠对群体认同的影响。

1.2实验方法

1.2.1被试和实验设计

采取招募的方式,选取82名大学生作为被试。1名被试因中途退出实验导致数据无效,有效数据为81个。其中,男生25名,女生56名,被试年龄在17~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32±1.52岁。

本实验采用2(自我不确定性:高不确定性、低不确定性)×2(群体重叠性:高重叠性群体、低重叠性群体)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群体认同。

1.2.2实验材料

激发自我不确定性的视频及中性视频。不确定性视频的内容是讲述当代大学生的迷茫与未来的不确定性;中性视频内容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视频时长均为7分钟。视频经过预先筛选与评定,由大学生评定视频激发的个体对未来等的不确定程度,采用9点评分,分数越高表明视频激发的自我不确定感越强。评定结果发现,激发不确定的视频不确定平均得分为6.73,SD=0.78,能够激发被试的自我不确定性;中性视频平均得分为4.28,SD=0.96。

群体认同问卷。根据Hogg等人编制的群体认同问卷英文版改编[2,4]。该问卷包含8个项目,如“如果有人批评我的学校,我会捍卫她”、“我很认同我的学校”、“我认为自己是学校的一员”等。在本研究中将该问卷翻译为中文,在本实验中α=0.81。

1.2.3实验程序

被试到达实验室之后,向被试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他(她)对自己学校的看法。

要求被试填写相关的人口学信息。

群体重叠性操作。要求被试写出三个对他们来说比较重要的社会群体(学校除外),并对群体进行描述,要求高重叠组被试描述这些群体之间的相似之处,低重叠组被试描述群体之间的不同之处。写完之后,用一个题目评定群体的相似性“你觉得这些群体之间的重叠程度(相似程度)有多少?”(采用9点评分,1表示一点也不相似,9表示非常相似)。

自我不确定性激发。请被试观看激发对其目标、未来等不确定的视频(高自我不确定性组)或中性视频(低自我不确定性组)。看完视频要求被试回答10个题目测量自我不确定程度,内容涉及自己的未来、目标等,采用9点评分,1表示一点也不符合,9表示非常符合。

群体认同测量。被试完成群体认同问卷(采用5点评分,1表示一点也不认同,5表示非常认同)。

1.3实验结果和分析

1.3.1操作检查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两组被试报告的群体重叠性进行分析,发现两组被试群体重叠性差异显著,F (1,79)=8.84,p=0.004;高重叠性组(M=5.40,SD=1.89)被试报告的群体间的重叠程度显著高于低重叠组(M=4.27,SD=1.51)。对两组被试报告的不确定程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两组被试的不确定性差异显著,F (1,79)=36.14,p<0.001;高自我不确定性组(M=6.23,SD=0.98)的自我不确定感显著高于低自我不确定性组(M=4.77,SD=1.16),说明实验操作有效。

1.3.2主效应与交互作用分析

运用SPSS16.0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自我不确定性主效应显著,F(1,77)=7.35,p=0.008,与实验假设一致。高自我不确定性组(M=3.87,SD=0.53)的群体认同显著高于低自我不确定性组 (M=3.540,SD=0.565)。然而,群体重叠性主效应不显著,F(1,77)= 0.19,p=0.889,在高重叠性组(M=3.71,SD=0.55)被试的群体认同与低重叠性组 (M=3.68,SD=0.60)差异不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77)= 0.12,p=0.721。

实验一结果表明,个体的自我不确定性越高,其对群体的认同感越强,而目标群体与其他群体的重叠性对群体认同并没有显著影响。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7],由此我们想弄清楚,认同复杂性的另外一个成分——群体数目是否对群体认同有影响。因此,实验二使用群体数目作为认同复杂性的指标,进一步探讨自我不确定性与认同复杂性对群体认同的影响。

2 实验2

2.1实验目的

操纵被试的自我不确定性,考察自我不确定性和群体数目对群体认同的影响。

2.2实验方法

她的腿在一次车祸里受了伤,没有大碍,但是却留下像蜈蚣一样狰狞的疤痕。她不再张扬地显露自己的腿了,而那些她苦苦收集的鞋子也被放到了角落。

2.2.1被试和实验设计

采取招募的方式,选取72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生27名,女生45名,被试年龄在19~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34±1.25岁。本实验采用2(群体数目:多、少)×2(自我不确定性:高自我不确定性、低自我不确定性)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群体认同。

2.2.2实验材料

与实验一一致。

2.2.3实验程序

被试到达实验室之后,向被试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他(她)对于自己学校的感觉。

图1 自我不确定性与群体重叠性对群体认同的影响

群体数目测量。要求被试报告他们目前所处的群体数目并罗列出来。

自我不确定性激发。请被试观看激发对其目标、未来等不确定的视频(高自我不确定性组)或中性视频(低自我不确定性组)。看完视频要求被试回答10个有关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目标等的确定程度(9点评分,1表示一点也不符合,9表示非常符合)的问题,来测量自我不确定性程度。

群体认同测量。完成群体认同问卷,本实验中α=0.87。

2.3实验结果

2.3.1操作检查

被试报告的群体数目在2~18之间,根据被试报告的群体数目将群体数目不少于七个的被试划为群体数目多的一组,其余的为群体数目少的一组。对两组被试报告的群体数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被试报告的群体数目存在显著差异,t(70)=-10.658,p<0.001,多群体数目组 (M= 10.79,SD=2.73)被试报告的群体数目显著多于少群体数目组(M=5.47,SD=1.33)。

对两组被试报告的不确定程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两组被试的不确定性差异显著,F(1,70)= 27.75,p<0.001;高自我不确定性组 (M=6.39,SD= 1.00)被试报告的自我不确定感显著高于低自我不确定性组(M=5.02,SD=1.19),实验操作有效。

2.3.2实验结果

运用SPSS16.0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自我不确定性主效应显著,F(1,68)=4.38,p=0.040,高自我不确定性组(M=3.88,SD=0.48)的群体认同显著高于低自我不确定性组(M=3.59,SD=0.70);群体数目主效应不显著,F(1,68)=1.75,p=0.190,多群体数目组(M=3.64,SD=0.67)与少群体数目组(M=3.88,SD= 0.53)群体认同的差异不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68)=1.74,p=0.190。

3 讨论

不确定认同理论认为,自我不确定性可以促进群体认同,在不确定状态下,个体的群体认同度更高[4,5]。本研究通过操纵被试的自我不确定性,并选取认同复杂性的两个指标——身份重叠性以及主观所属群体数目,来研究自我不确定性及认同复杂性对群体认同的影响。两个实验都表明自我不确定性显著影响群体认同,自我不确定性越高,群体认同程度越高。但是社会认同复杂性的两个维度——群体重叠性和群体数目都没有显著影响群体认同。

根据不确定认同理论,自我不确定性是一种令人厌烦的状态,当个体主观不确定性比较高时,为了有效减轻自我不确定这种令人不舒服的状态,个体倾向于与内群体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更愿意遵守内群体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进而增加对内群体的认同程度[3]。本研究也证实了自我不确定性与群体认同之间的关系。但是,认同复杂性并没有显著影响群体认同,这与之前社会认同复杂性影响群体认同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7]。这可能与文化差异有关。按照差序格局理论,中国人的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的圆,除了传统的血缘关系形成的关系圆之外,随着现代社会的流动增强,人们会根据不同领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多个群体。这些群体之间不论关系如何(重叠或者彼此独立),与自我的关系都是相同的——自我是自己所有群体的中心。因此,个体所属群体的数目以及这些群体之间的关系——社会认同的复杂性并不影响对某个群体的认同。而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个体是生存的基本单位[18],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西方人对某个群体的认同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自我所属的群体越多,所需要认同的群体就会越多,也就越容易产生混乱。

图2 自我不确定性与群体数目对群体认同的影响

群体属性是人们的重要属性,群体身份是个体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体认同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积极的群体认同会为群体成员提供积极、独特的社会身份,从而给予群体成员保护与稳定的参考。本研究初步探索了自我不确定性和认同复杂性的两个维度对群体认同的影响,得到了与国外不同的结果。后续的研究应关注认同复杂性中自我与多个群体身份之间的关系,并探索文化差异与群体认同之间的关系。

1Festinger L.A t heory of s ocial c omparison p rocesses. Human Relations,1954,7(2):117-140.

2Van Den Bos K.Uncertainty m anagement:T he i nfluence of u ncertainty s alience on r eactions to p erceived p rocedural f air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6):931.

3Hogg MA.Subjective u ncertainty r eductionthrough s elf-categorization:A m otivational t heory of s ocial identity Processes.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11(1):223–255.

4Hogg M A.Uncertainty-i dentity t heory.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7,39:69-126.

5Hogg M A.Uncertainty-i dentity t heory.Handbook o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2012,2:62-80.

6Grieve P G,Hogg M A.Subjective u ncertainty and i ntergroup d iscrimination in the m inimal g roup s itu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9,25(8):926-940.

7Mullin B A,Hogg M A.Dimensions of s ubjective u n certainty in s ocial i dentification and m inimal i ntergroup d iscrimination.British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8,37(3):345-365.

8Reid S A,Hogg M A.Uncertainty r eduction,s elf-e nhancement,and i ngroup i dentific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5,31(6):804-817.

9Abrams D,Hogg M A.Social i dentity and s elf-c ategorization.The SAGE Handbook of Prejudice,Stereotyping and Discrimination,2010:179-193.

10Hogg M A.Social i dentity t heory.Contemporary Socia Psychological Theories,2006:111-136.

11Tajfel H,Turner J C.An i ntegrative t heory of i ntergroupc onflict.TheSocial Psychologyof Intergroup Relations,1979,33:47.

12Turner J C,Hogg M A,Oakes P J,et al.Rediscov ering the s ocial g roup:As elf-c ategorization t heory Basil Blackwell,1987.

13Brewer M B,Pierce K P.Social i dentity c omplexity ando utgroupt olerance.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5,31(3):428-437.

14Brewer M B.Social i dentity c omplexity and o utgroupa cceptance.Improving IntergroupRelations:Building on the legacy of Thomas F.Pettigrew,2008,2:160.

15管健.社会认同复杂性与认同管理策略探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6-102.

16Roccas S,Brewer MB.Social i dentity c omplexity.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2,6 (2):88-106.

17Grant F,Hogg M A.Self-uncertainty,s ocial i dentity p rominence and g roup i dentific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8(2):538-542.

18李昌俊.中国人的集体自我、关系自我与个体自我——内隐与外显层面的实证研究.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10.

The Influence of Self-uncertainty and Social Identity Com plexity on Group Identity

Quan Shan s han1,Yan Bihua2,Zhao Yufang1
(1 Faculty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2 School of Psychology,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Based on uncertainty-identity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social identity complexity,we conducted two experiments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self-uncertainty and social identity complexity on group identification.We tested the influence of self-uncertainty and the degree of overlap of identities on group identification in E xperiment 1.We manipulated the self-uncertainty,the result suggested that compared with low self-uncertainty,participants'group identification was stronger under high self-uncertainty,but the influence of the overlap of group had no difference on group identification.Then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self-uncertainty and the number of identities people had on group identity in E xperiment 2.T he result showed that self-uncertainty ha 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on the group identification,but the number of identities ha d n't.The result of our study showed that the self-uncertainty affected the group identification.

group identity;self-uncertainty;identity complexity;the degree of overlap of identities;the number of identitie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371055)。

赵玉芳,教授,博士。Email:zhaobee@swu.edu.cn

猜你喜欢

数目复杂性不确定性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移火柴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全球不确定性的经济后果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英国“脱欧”不确定性增加 玩具店囤货防涨价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哲对宁诺尔》方剂数目统计研究
牧场里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