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技术与人的异化分析

2015-10-27

戏剧之家 2015年21期
关键词:卢汉麦克媒介

田 飞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新媒体技术与人的异化分析

田 飞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宅男宅女”“电视人”“容器人”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的常态。现代人从最初享受媒体技术带来的便利,而逐渐沦为媒体的依赖者和跟随者。国外有调查表明,正常人假如每天睡觉8个小时,那么他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为150次。这恰好印证了赫胥黎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厌弃的,而是我们所热爱的。”

中国;新闻;灾难;道德

一、“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在网络时代的扩展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个观点。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和扩展。印刷媒介是人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的综合能力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感觉的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当这种认识改变时,人就随之而改变了。以印刷时代为例,他认为,印刷时代强化了人体视觉的延伸,却使人忽略了对自身其他感官的开拓。集视听为一体的电视媒介的产生,则使人的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和“感觉器官”重新恢复。

电子媒介具有非线性、非连续性、非重复性的特点,它把人整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电子时代的人,抛开了机械时代的逻辑思维和线性思维,变成了现代感知整合的人。电子媒介对人的综合的、全方位的延伸,对人的心理甚至整个社会都已经并将持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由媒介是人的延伸到媒介对人的占领

每一次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在人们还没有任何感知和判断的状态下,将无所不在的新环境诱发出来,从而悄悄改变着整个人类和社会。麦克卢汉说:“我们用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这些新媒介新技术构成了社会机体的集体大手术”,“用新技术给社会做手术时,受影响最大的不是手术切口。手术的冲击区和切口区是麻木的。被改变的是整个机体。”[1]在这个过程中,人不知不觉地被新媒介所延伸,整个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就像是做了大手术一般,被悄然改变却恍然不知。

手机媒体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又在不断蚕食着人们的生活,直至将人们的生活切分为碎片。进而在更大程度上,分散人的时间、精力、思考能力。低头族、手机依赖症群体的出现,就是典型的现代媒体症候群。

三、新媒介技术对人的异化

(一)媒介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普及,掀起了一场人际沟通方式的新革命。新媒体技术给人际沟通带来便捷,使得即时通讯、随时随地分享和发布信息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网络沟通匿名性、超人际的特点,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欺骗性。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言,“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二)媒介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传统纸质出版物数量大为减少,而通过新媒体终端、kindle电子阅读器阅读的人数大量增加。有报道显示,包括周末画报在内的传统时尚杂志陷入困境,收入比2014年同期大跌11%。iWeekly等移动终端市场销售收入增长24.9%,电视业务同比增长6.6%。

移动数字媒体的即时性、非线性、私人定制式的信息接收方式,在带来便捷、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大大消减了人的耐性。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一方面,信息像洪水猛兽般庞杂多元;另一方面,我们的神经,几乎不再有深度阅读精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媒介影响人的社会生活。麦克卢汉指出: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文明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新媒体蓬勃发展得今天,我们习惯于网上娱乐、线上聊天、网络购物等新媒体形式,这些行为方式不知不觉地嵌入人类的生活。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与此同时,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到社会生活,新媒体技术的影响无处不在。

最早探讨权力异化的先驱者之一拉波哀西在探讨专制的问题时,讲到民众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他绝望地说:“人民丧失了理解力,因为他们再也感觉不到自己的病痛,这就已表明他们是奄奄待毙了。甚至现在的人,连热爱自由也觉得不自然……”[2]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本身并没有价值倾向。但不能忽视,由技术带来的公私两个领域边界的重构,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为一体。人们既是信息的阅读者,也同时是信息的一个创造者。比如,某网络群体性事件里网民发出的声音是隐蔽掉身份的。这种网络虚拟性带来的繁荣正是国内学者胡泳所说的“众声喧哗”。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J].商务印书馆,2000(2).

[2]赵越胜.燃灯者[J].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13).

G210

A

1007-0125(2015)11-0275-01

猜你喜欢

卢汉麦克媒介
1/2的魔法
小王子
生活很艰难,但你被爱着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解放昆明:起义义举中有憾事
书,最优雅的媒介
卢汉与云南起义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2017年西麦克展览公司展览计划
还原·拼接·延伸——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第2版)》的新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