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教育研究
2015-10-27张智超
张智超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1)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教育研究
张智超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创新,我国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度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在教育的多样性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教育方式,除了包含较强的感染力和情感表达以外,还承载着重要的民族文化。民族声乐是蕴含深远民族文化的音乐类型之一,当下的民族声乐的审美特点与大众审美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改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多元文化视角;民族声乐教育;研究改革
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很多旧的传统以及教学方式都被时代所淘汰。作为一门具有较长历史的艺术表演形式,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和碰撞,这种冲击不仅仅是流行对于主流的冲击,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驱使下文化需求多样化的表现,所以这一问题也客观体现出民族声乐表演多样化已经成为了公众的主要需求,而这些也将成为目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一个指导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多元文化的民族声乐教育意义
对于人们而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一些人甚至认为其起源于国外。其实不然,早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初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就已经贯穿其中。根据我国民族声乐本身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民族声乐的流行时期,在1940年至1950期间。我国很多音乐歌唱者都会将民族声乐作为基本的表演形式,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歌唱家,诸如郭兰英、胡松华、郭颂等等,他们在演唱时往往会代入一些其他的艺术表现效果,如戏曲、说唱甚至是少数民族民歌等,这也可以说是民族声乐的取材来源,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绣金匾》(汪庭有词曲)、《敖包相会》(海默曲)等等;第二个时期,民族声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了我国一些专业院校的教学科目。特别是1956年起,我国一些院校正式将民族声乐划分到音乐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并且将国外的“美声唱法”与国内的“民族唱法”进行融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声乐的美声唱法则流传到国外,在国外的声乐界也显著突出,获得了诸多奖项。在此以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朝着“中西结合”的方向渐行渐远,特别是在20世纪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民族声乐美声唱法的歌唱家;第三个时期,即是21世纪初期至今,可以说这段时期民族声乐发展更加深入化,同时受到了主流思想及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了“原生态”“学院派”与“跨界唱法”等特点,比如阿宝和吴雁泽、戴玉强携手表演;宋祖英和周杰伦跨界合作,甚至还有龚琳娜这样的特殊唱法等,可以说民族声乐的多元化也对民众审美活动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他们的迷茫,这也导致目前民族声乐的教学陷入了盲区[1]。
二、当下民族声乐教育存在问题
(一)课程本身缺少民众特征
对于我国诸多英语院校而言,民族声乐的课程往往包含较多的内容,涉及到文化、症状、民族音乐、国外音乐以及专业知识等等,虽然这种综合性的知识点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同样也导致了专业性缺乏的问题。特别是民族特征的缺少,例如一些民族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等文化教学的缺失,使得学生在民族声乐学习上仅仅只会模仿一些民歌的演唱以及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其对于民族声乐本身的内涵无法体会,更不要说自我发展和创作了。
(二)过于依赖西方美声教学
不可否认,西方美声教学虽然是我国民族声乐参考的对象,但是并不能作为主要学习方法。我国很多高校,在声乐教学上引用的教育模式甚至依然是“五四”时期的教育模板,这也导致了民族声乐教学理论落后于时代发展,教育带来的应用效果不佳等情况的发生。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发声的问题,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阶段学习,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方法。但是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却是十分缺失的,特别是演唱风格或者个性的培养等等。
(三)教学培训体系有待完善
民族声乐可以说是按照民族特点来进行划分的,我国56个民族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声乐文化,但是目前的声乐培训教学往往未能将学生的个性化以及民族声乐的差异性进行区分,采用统一量化的方式进行教育以及考核,导致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受限,更不用说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了。所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培训体系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民族特性和文化需要加入到教学之中,同时传统音乐与创作歌曲的比例必须均衡;其二,教学评估需完善,特别是需要加入灵活的评估体系,突出学生个性以及创造能力[2]。
三、基于多元文化的民族声乐教学策略
(一)推行中西唱法融合
中西唱法融合即是指将传统的民族(二)强化多元文化实践
唱法与西方美声唱法进行融合,特别是各类唱法的优点,最典型的是唱歌时的呼吸控制。一些学生在进行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时往往会出现呼吸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吸气量不足的问题,借鉴美声唱法可以通过胸腹进行呼吸,可以保证演唱时的呼吸均匀;另外,民族声乐的优势在于共鸣区的运用,即以头腔共鸣为中心,这种共鸣的好处在于保证真声和假声的完美融合,让发音体现出洪亮、集中的特点,同时具有更大的穿透效果。如果将其与美声的胸腹式呼吸相结合,则可以让中低音的音色具有更强的表现效果,此外演唱的咬字、吐字等也可以按照民族声乐的传统进行,即头腔和鼻腔完成共鸣,然后交替起来,最后根据字词进行辨别,选择合适的唱法。这种方法还可以保证民族声乐与美声跨越融合,对于人才培养也具有较大的益处。
对于民族声乐的学习者来说,需要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及鼓励支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即推崇多元化的教学方案和手段,如遵从传统,鼓励学生完成各类民族声乐的演唱以及表演,同时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完善音乐的表演实践,在教学中让学生赏析、学习和掌控各种风格类型的民族声乐曲目,同时让其根据一些成功案例,在唱法、曲风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民众声乐教育进行不断地探索,开拓出更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后期的人才教育改造奠定重要的基础和价值[3]。
四、结语
民族声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其本身可以体现出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同时还可以突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方式,特别是将目前的民族声乐优势与西方美声演唱优势进行紧密结合,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创作出更具有表现力、创造力以及个性化的作品,也让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提升起来。
[1]余东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教育研究[J].大舞台,2015,05(05):197-199.
[2]方杰,徐宇宝,张晓东,任璐,刘世林.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6(06):126-128.
[3]刘玉洁.略谈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4,03(03):06-07.
J60-02
A
1007-0125(2015)11-02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