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指之痛 那场挥不去的噩梦
2015-10-26王黛菲
王黛菲
同样是肢体离断伤后及时送医,结果却完全不同
案例一:安徽亳州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孩子到义乌打工,租住在甘三里街道。这天,母亲王某正在出租房里做手工,年仅1岁的儿子小辰由姐姐陪着在折叠凳上玩耍,不料左手突然被凳子夹住。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王某看见小辰左手整个中指掉落下来,一片血肉模糊。她疯一般抱起儿子,找乡邻帮忙搭车迅速送进了义乌市稠州医院。由于孩子血管细小,缝合难度高,主刀医生在放大十倍的显微镜下耗了两个小时进行断指再植,所幸手术非常成功。而手术开始时,其实离手指掉落已经有两个多小时。
案例二: 2004年的夏季非常炎热,是冷食厂最忙碌的季节。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一位中年女工在流水线上操作时,不慎将手指卷进了滚动的机器。她顿时惨叫起来,工友们赶紧关闭正在运转的机器,女工的中指却已整个离断,操作台上满是鲜血。失魂落魄的女工被扶进工厂的医务室。老厂医拿起一块纱布抵住她流血不止的伤口,一边安慰着,一边往消毒罐里注满生理盐水,将断落的中指放了进去,希望能起到防止感染的作用。不到十分钟,女工就被送进了附近一家以手外科治疗为特色的区级医院。遗憾的是,女工的断指未能成功再植,从此成了一名残疾人。
影响断肢存活的因素有哪些?
人们不禁要问,案例一中的小辰,左手中指离断到送医手术,中间间隔超过2小时,手术再植获得了成功;而案例二的女工从手指离断到送医不过十分钟时间,却为何没能成功再植呢?难道是医生没有恪尽职守做手术,或者医疗技术有问题?
其实,断肢再植能否成功,跟肢体损伤的方式与程度,以及离体时间和当时环境温度均有关系。如果损伤时是被机器绞断,或者是车轮碾压,通常血管和神经的损伤都会比较严重,且污染机会较高,增加了再植的难度。若是锐器切割伤,断端整齐,污染较轻,缝接血管神经时相对容易,因而易于植活,功能恢复也较快。另外,肢体离断后,失去保护屏障而直接暴露在外,血液成为很好的细菌培养基,创面上的细菌容易繁殖,游离的肢体在缺血状态下细胞存活时间是有限的。而外界环境温度高的时候,会加速细菌的繁殖速度,断肢的正常细胞存活时间就变得越短,植活的可能性就明显下降。常规应争取在6~8小时内送医处理,冬季气温低时可以稍有延长。
除了受伤程度,对断肢和伤口的处理,成为了是否能再植成功的关键。两个案例患者均在较短时间里送医,但案例二中的女工未能成功接受断肢再植手术,还有一个原因是老厂医将她的断指保存在生理盐水消毒罐中!
肢体离断应当如何正确进行现场处置
如果现场处理恰当,许多肢体离断伤是应当可以成功再植的。
首先,将离断肢体捡起,包括掉落的皮肉、骨块、游离的手指或脚趾等,装进一个干净的塑料袋后扎紧,外面再同样套一个塑料袋。并在两袋之间均匀放置些敲碎的冰块,使袋内温度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要注意的是,断肢千万不能直接跟冰块接触。因为在低温环境下,断肢的耗氧量会下降,新陈代谢也就跟着减慢,被保存的时间就相对延长。包好断肢后,可置于加盖的容器内,随伤者一起送到医院。案例二中的冷食厂里并不缺少雪糕、冰棍等低温物品,原本可以就地取材加以利用。
其次,断落的肢体不可跟自来水、生理盐水等任何液态物质相接触,以防被泡肿胀。同时,碘酒、酒精等消毒液也不可使用,否则会造成断指或断肢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凝固而影响再植。案例二中,老厂医把断指放进了生理盐水消毒罐中,这就是女工再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最后,是对残端的处理。可用干净的纱布、毛巾、口罩或其它松软的棉织物覆盖后,加压包紧。可采用指压动脉的方式进行止血,必要时也不妨可以采用布带结扎止血的方法,但持续时间不得超过一个小时,若需延长,应每隔40~50分钟适当放松,以保证远端有基础供血,避免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创面处理时,千万不要采用民间以香草灰、烂泥巴、草药浆膏涂抹伤口的方式。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减少了断肢残端的渗血,却容易引起细菌感染,而且异物会嵌入皮下、肌肉甚至骨骼间隙里,增加医务人员清创处理的难度。
肢体离断几乎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事故在一些冲床业特别集中的地方最易高发,因而行业中流传一句话“十个冲床工,九个断指头”。而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亦是肢体离断的高发人群,常常因为玩耍不慎而将肢体卡断或折断。由于现场处理不恰当,许多原本可以正常愈合的伤员成了残疾人,成为永远的伤痛。所以,大家都应该学习一下正确的肢体离断急救处置方法。
但愿,断指之痛尽量少,残疾之苦尽量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