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快乐起来
2015-10-26邱汶
邱汶
快乐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带着积极的情感利用特定的方法、技巧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它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核心任务,其有效性、创新性受到了众多教师的认可,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当下的英语课堂当中。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快乐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往往难以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确保快乐教学的有效进行,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快乐起来,是当下每个英语教师都迫切关注的重要
问题。
一、目前,英语课堂快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前,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英语教师往往为了快乐而快乐,将快乐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并利用形式多样、花哨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整节课都处在兴奋的状态中,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活动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对快乐的一味追求使得学生难以把握课堂知识的重难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无法形成促进学生英语成绩提升的有效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教学形式设计得再好也难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浪费有效的课堂时间、扰乱课堂纪律的同时也无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过度依赖多媒体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这一新兴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被普遍地运用到了如今的英语课堂教学当中,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形式更加新颖,对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使用十分频繁。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给教学资源的设计、利用、开发等提供便利,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然而,许多英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为了增强多媒体课件的趣味性添加了很多与课程内容无关的装饰性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在混淆学生视听的同时,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也导致了师生间的互动不足,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3.针对性不足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这一能力包括学生的英语技能、英语知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很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关注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而忽视了对分目标的追求,由于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准确思考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年龄与心理特点的充分把握,教师在不同学段会使用相同的教学活动,缺少针对性的教学无法适应学生的真正需求。
二、实现英语课堂快乐教学的有效策略
1.合理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
英语教师在新课的导入环节应当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确工作,通过合理的设计来实现活动、教学间的有机融合,给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法来导入新课,在开始教学前设计“Free talk”环节,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师生问答、同学对话等,在缓解学生情绪、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实现课程的导入,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的创设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例如,在学习祝贺别人生日的表达方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利用已学到的英语知识来进行表达,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2.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氛围十分死板乏味,很难让学生快乐起来。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师必须通过精心的准备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通过小组活动、双人活动等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并且结合课堂实际情况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heavy”和“light”这两个单词时,教师可以分别拿起两本厚度不同的书,说出“This is a heavy book”“This is a light book”的句子,并分别做出拿不动书和轻松拿起书的动作,使学生对单词形成深刻的记忆。
3.运用多种元素,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综合利用英语歌曲、英文电影和英文游戏等元素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通过难易适中的英语歌曲的播放来纠正学生的发音、丰富学生的单词量、锻炼学生的听力;通过英文电影片段的播放来丰富课堂的信息量,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英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语境;通过合理的英文游戏的设计,例如英文句子翻译比赛,给出几个英文单词,让学生找出不同词性的单词等有计划、有目的及有针对性的游戏的开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
综上所述,快乐教学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能够使英语课堂氛围变得愉快、轻松和自然。英语教师应当对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快乐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并通过合理导入新课、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元素等多方面策略来促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英语、学习英语,并获得不断的成长,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激发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赵翯.英语课堂对话教学方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