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噬菌体侵染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2015-10-26何桂兰刘萍
何桂兰+刘萍
摘 要: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简单谈谈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心得和几点建议。
关键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病毒;教学建议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遗传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正是本实验成功地确立了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为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面简单谈谈我个人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心得和几点建议。
一、让学生全面了解病毒
关于病毒,学生知之甚少,在高中教材中没有详细介绍。虽然初中教材有较全面的介绍,但是我省中考不考生物,初三一年也不学习生物,学生学过了也没有太多印象,学生的生物学基础非常薄弱。而学生只有在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病毒的基本结构、化学组成、寄生特性、繁殖过程等知识,才能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灵活处理,如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并分组交流、讨论、总结;也可以直接由教师以板画、讲述、多媒体课件、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教授。时间安排上,可以放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内容开始之前或结束之后均可,但我个人认为放在该实验之前更便于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本实验。
二、全面了解同位素标记法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应用及意义
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等人正是巧妙地运用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成功地证明了DNA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为DNA是遗传物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是学生很难理解同位素标记法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相关技术和操作。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详细而全面地教授教材中的实验过程,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不能仅以介绍完实验过程为目标。
2.大胆拓展内容,并着力于解决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分别用32P和35S作标记?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
(2)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注意培养时间?培养时间过长或过短会带来什么后果?
(3)培养结束后要进行充分地搅拌,目的何在?
(4)离心分离后的上清液和沉淀物中主要含什么物质或结构?
(5)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只有把以上五个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本实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完成DNA分子复制的教学后,应回头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遗留问题加以解释说明
因为教材内容是按遗传学发展史顺序编排的。在学习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时候,学生尚无法理解为什么32P标记的这一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会有部分含有32P。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处理好这个问题。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中,可以简要说明:子代噬菌体含32P,体现了DNA分子在亲子代间具有连续性,证明了DNA的遗传功能。但同时要抛出问题(为什么子代噬菌体会有部分含有32P?)埋下伏笔。然后,在学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学习以后,教师再适时地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噬菌体侵染实验中,32P标记的这一组子代噬菌体会有一部分含32P?到此为止,我认为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深入地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以上几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一些疑难困惑,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05.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