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品读”的策略

2015-10-26严良

新课程·中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品读说明文初中语文

严良

摘 要:说明文在生活中是一种运用极为广泛的文体,说明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何让说明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习惯和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思考、探究的问题。阐述了初中说明文的教学要从梯度设计入手,让学生深入文本,“读中品”,读出原味,“品中读”,读得趣味,“边读边品”,习得品位,从这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的策略,领会说明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品读;策略

一、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选文比较陈旧,离学生生活远。

(2)文本语言平实,内容平淡无趣。

(3)教师缺乏思考,把阅读课堂变成文体知识讲解课等原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即使在公开课、观摩课中,也难觅说明文的身影。

(4)“去语文化”“非语文化”突出,阅读教学平淡无味,整个说明文阅读教学呈现无效或低效状态。

二、说明文阅读教学“品读”策略

(一)梯度设计:挖掘说明文阅读的原味

1.有度设置问题,提升阅读的层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置是课堂品读重要的引领手段,它能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的着眼点在课文是怎么表达的,而不是课文写了什么?同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推进的梯度性,提炼教学主问题,用科学有序、逐层推进的教学主问题,从导入的浅层次感性问题,逐渐过渡到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性问题,最后深入到文章情感内涵的解析式问题。

如,在教学《桥之美》和《中国石拱桥》这两篇说明文时,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两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都是“桥”,但是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大区别,请做具体的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对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归纳才能得出。

2.深度触及情感,领会阅读的精神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有着作者的情感态度,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教学价值,能让学生领会到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作品中的科学精神“灌输”学生,教学就会出现“一言堂”,学生就会游离在课堂之外。教师要依托于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基础,在读中品味说明文语言风格,在合作讨论中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和生动,有机地渗透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学生在自主品读感悟中自然地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环节。

(1)走近罗布泊:对比阅读中感知内容。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①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②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的?感受罗布泊的古往今来。

(2)穿越罗布泊:探寻原因中激发情感。

面对美丽罗布泊的消逝,我从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因人类,美丽的仙湖,消失了。

(3)徘徊罗布泊:有情诵读中震撼心灵。

配乐,有感情地进行个体、全体诵读:“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着重读出“又”“也”等字,并谈谈你的感受。

(4)走出罗布泊:痛定思痛中反思未来。

细读细品,使读者的感情与作者共鸣。

学生通过罗布泊前后景色的品读,见证沧桑—探究原因—震撼心灵—痛定反思,在品味语句、谈感受等活动中,学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树立起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品读语言:体味说明文阅读的趣味

1.紧扣文体,品读中感受语言之味

说明文语言的魅力,表现在科学、准确、简洁、生动等方面。这些独特的语言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句子品读咀嚼,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的用词艺术,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1)品读语言准确之美。如,《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这四个提示性词语,从主到次的说明顺序让我们读起来思路非常清晰。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删、改、换等方法来体会语境中的表达作用,感受说明文的准确性。

(2)品读语言生动之美。《桥之美》文中展现的4幅画面: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的疏朗,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的和谐,水天间的长桥的生命力,风雨桥的悠闲。一幅幅富有诗意的画面,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写活了个性,写出了灵性,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内容和表达上都领悟到美,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命力。

(3)品读语言形象之美。为了把人们不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深奥的过程事理阐述清楚,作者多采用形象的语言进行说明。《看云识天气》中为了描摹“云”,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不仅清晰、形象地说明了各种云的特征,给人深刻印象,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

2.适度创作,对比中体味语言之妙

在说明文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教师生硬地分析各种抽象的说明方法概念,只有善于挖掘文本中显性或隐性的比较点,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多向比较,通过对比赏读体会文本语言的特点和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1)适度修改比较阅读。教师可以通过修改文本片段中的部分词句,借此和原稿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落日的幻觉》一文中“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这一段修改成:“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

比较一下这段文字和书上的那段文字有什么不同呢?通过修改文段和文本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生动形象的描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主干提取比较阅读。如《故宫博物院》一文,写故宫博物院“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

改句:宫城呈长方形,占地面积大,有宫殿、房屋很多。

通过比较,学生易于理解“列数字”说明方法及作用,进一步体会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反复地比较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之妙。

3.巧设情境,体验中感悟语言之美

对于语言的品味,我们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来体验感悟,体会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之美,更有助于学生领会作品的人文情怀。

如,探究《桥之美》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这句话时,学生在理解上无所适从,我就尝试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做一次深呼吸,体验一下做深呼吸的感受。其实,苇丛的“发闷”“深呼吸”,只是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苇丛的浓密,适当运用体验感悟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水到渠成,体会到了文本语言的表达作用。

(三)边读边品:提升阅读说明文品位

1.品读运用,培养综合素养

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文知识练习说明事物,将文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读写效率。

(1)读与写结合。如,学习《中国石拱桥》后仿写《家乡的桥》,要求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这些写作训练重点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运用适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能力。

(2)读与画结合。根据文本语言的描述画出赵州桥的设计图、卢沟桥的写意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课文内容直观,更使学生明确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读与做结合。让学生动手做,做模型、做实验。学习《落日的幻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幻觉的产生,我用筷子和水杯做光的折射的实验。

读与写、画、做相结合,这些实践活动大大增强了说明文教学的直观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了文本语言的表达作用,提高了说明文阅读的效度。

2.品读中拓展,提高科学素养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优势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也可以从文本出发,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拓展活动。

如《中国石拱桥》:(1)现代大型的桥梁的建造为什么不采用拱桥结构?(2)古建筑除了自身的优美、坚固得以生存,也离不开历代劳动人民的修缮保护,请你为新叶古村落设计一条保护的宣传广告语。请你选取地方的彩虹桥、紫金滩大桥,结合周围的环境,写一写它们的“桥之美”。

3.品读中生成,形成人文素养

有效的课堂是灵动机智的,是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灵动的课堂。说明文的课堂教学也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的预设,才会生成课堂的精彩。

《落日的幻觉》教学片段:

问题: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一位同学举手说:《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他们一样吗?学生一阵沉默,怎么办?我选择小组讨论,深入文本,寻找依据,合作中使问题快速解决。

课堂的生成往往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要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可以生成的点,可能是一个词、句子、对话,甚至是一个标点,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这些生成资源并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课堂的提质增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追求。三年一个整体,紧扣说明文文体特点,正确把握教学的内容,文本解读深浅有度,在“品读”作品中,读出原味,读出趣味,习得品位。不断实践,不断探寻,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的“品读”课堂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张扬生命,更好地实现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参考资料:

[1]戴余金.初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01.

[2]陈树元.如何确定说明文的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2011(04).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品读说明文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说明文阅读专练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